刘 娜,姜海兰,徐 珊
(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近年来,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规模居我国留学生学历教育各专业规模首位。提高西医类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对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实现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及提高中国教育国际知名度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留学生跨文化管理贯穿留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是留学生教育的脉络神经,卓有成效的留学生跨文化管理对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目前,我国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培养学制为6年,通常分为基础教育期(或称预科教育)、专业课理论学习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三个阶段,留学生通常在完成5年学习任务后进入临床实习。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实习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由学校进入医院这个新的学习环境,被赋予新的角色,除了接受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外还要接受医院临床教学管理和带教老师管理。他们还必须担当新的任务:在医院跟随带教老师学习,直面病人,以注重医德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他们还要承受新的压力: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压力、顺利毕业的压力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压力。总之,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在实习期面临大量的转变性挑战和调整压力,他们必须快速地学习新环境下的社会规则,并迅速适应新环境赋予他们的新角色。
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更好更有效地把管理理念落实到实习期跨文化管理工作中去,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探索》(发表于《西北医学教育》2011年第5期)一文从西医类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借鉴相关跨文化管理理论,梳理出了影响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本文我们以前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和依托,以南京医科大学留学生实习期的跨文化管理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实习期跨文化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展开探索和研究。
1.留学生双适应期持续性问题。留学生在中国经过5年的学习生活,早已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结合个人情况逐步进入跨文化双适应期(熟练期),他们已经习惯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整合了新的与既有的信仰和行为成规,进一步发展出一种自主性与独立于两个不同文化的成就感,为人处世的个人弹性能力得到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妥善地应对偶尔出现的焦虑与挫折感。但是,双适应不等于完全适应,为了持续的成长与建立持续感,他们必须在这个阶段一直保持着一颗开放的心灵与思想行为的弹性[2]。
2.留学生跨文化沟通的障碍问题。首先,语言和沟通风格的障碍。能留在中国实习的学生,有的学校以通过新HSK5级为硬性条件,有的学校以通过自己组织的口语测试为条件。但是,实际上这些条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笔者到医院走访实习情况过程中常常会听到带教老师抱怨学生的中文沟通有问题,学生则抱怨带教老师英语沟通方面也有问题,可以想像学生面对操持各种方言的病人、书写病例、查房记录或查阅病例时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麻烦。其次,社会化程度与技能问题。留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以校园生活为主,主要接触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社会化的程度相对弱一些。进入医院实习以后,留学生主要接触医院里的医护工作人员、国内实习生、病人等,有的学生租住到医院附近,直接接触校园外的社会,社会化的程度与技能要求要高一些。第三,认同感的障碍。目前西医类来华留学生以非洲和南亚学生居多,刻板成见使一些病人即便没有语言沟通障碍也不愿意跟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006年我校某留学生进入省口腔医院实习时,医院即便不收病人挂号费,病人也不愿接受留学生实习生的问诊和检查,后来医院只能把实习生安排到手术室和ICU急诊室实习,学生毕业汇报的时候说自己在手术室和ICU急诊这一块儿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3.留学生适应压力产生的问题。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与生俱来的适应和成长的内驱力。留学生容忍压力、容忍不确定性和容忍不可预测的能力对于他们是否能成功地适应新角色至关重要。角色期望的差异会导致其适应性调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的病症或状况,学生常抱怨的有:虚弱、紧张、失眠、咳嗽、感冒、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心悸、疾病恐惧症、焦虑、压抑、烦躁、没胃口、睡眠障碍、身体疼痛、不能集中注意力、无法清晰思考等[3]。
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主动学习跨文化培训知识;不断增强跨文化管理基本功意识、反思意识、趋同管理与差异管理相结合意识;有敏感度和时效性,积极找到与国外主流社会或学生生源国沟通的接口;帮助学生寻求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留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保障机制[1]。
留学生实习期跨文化管理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更好更有效地把跨文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实习期的跨文化管理工作中去,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课堂训练和互动模式实施有效的针对留学生实习前的跨文化岗前培训。跨文化管理贯穿留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基础教育期、专业课理论学习及见习期和实习期三个时期的跨文化培训都要在有各自针对性的同时持续不断。针对实习前的跨文化岗前培训,要综合考虑地理、历史、价值观、宗教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获取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浸入式的第一手经验。加深留学生对文化异质性的理解,关注差异但不能止于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转换角度的能力,多元文化交际能力和技巧。提高并强化留学生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与思想行为的弹性。引导学生不要试图回避压力,而要将之视为适应过程中自然的、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对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做一个现实的评价,逐步培养或提高以下能力:拥有更好的功能性适应和心理健康;拥有超越单一文化疆界的身份定位;拥有减少焦虑和不确定性控制过程的技能[4]。
2.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坚决杜绝抓好前期基础教育而又疏于后期实习管理的做法。要认真做好留学生实习医院分配工作,实习之前给他们分发并集中学习实习手册和实习大纲,让他们签署实习协议书(强调出勤、请假纪律),在各个医院选出能胜任的实习组长为本团队的学生管理和服务。要定期召集留学生实习生开班会,不定期到医院抽查实习出勤情况,熟知留学生临床教学管理的过程,定期和医院临床教育工作者、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要求,组织好实习技能考核工作,协助医院认真做好实习鉴定和评选优秀实习生工作。要和医院临床教育工作者双方要沟通好、协调好、共同服务好留学生的实习。留学生管理工作者既不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凌驾于医院管理之上,也不能撒手不管,听之任之,一切依赖医院医院临床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和出入境管理处、学校辖区派出所和外事管理部门进行沟通,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将外籍人士及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警醒。
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有效平台,为学生跨校际学习提供方便。在南京,目前我校和东南大学都有西医类留学生医学教育,全市共有六家接收留学生实习的医院,有的医院同时接收两个学校的留学生在一起实习。两所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以及高校和医院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医院举办的高质量的相关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活动、临床医学技能培训和志愿者活动。
4.给予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有幸福感。有的医院在留学生进入医院实习的第一周给他们安排岗前培训。有的医院采用“1对1”实习模式,即给每位留学生安排一名医学英语专业实习的学生结成对子,后者帮助前者解决实习沟通上的障碍。有的医院医护员工对留学生相当关爱,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食堂专门为他们准备日常饮食。留学生实习过程中若有患病情况,带教教师和临床教学管理老师及时带领他们去相关科室就诊,门诊给予免挂号费减免检查费等帮助。有的医院设立导师制,指定某科室副主任医师资格以上的医生带教留学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导师和科室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实习,而且从生活方面关心他们,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实习期留学生在新角色上建立自信,从主观上做到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和带教老师、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老师、医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病人之间沟通顺畅、充分;要引导实习期留学生以新的面向为基础,重新思考自己的期待整合自己的生活,将实习经验融入到他们的职业发展中去;要引导留学生更好地收获实习带来的积极效果:专业知识更新、临床技能提高、汉语水平提高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同时,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主观能动收获留学生实习期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成效。
[1]刘 娜,施荣根,徐 珊.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892.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9.15.
[3]兰迪斯(美),贝内特(美)著,关世杰等译.跨文化培训指南(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6.
[4]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