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转化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在国际医学领域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在进一步临床实践中继续判断其效果,如在临床中再发现问题,继续下一次新的循环。医学的进步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循环过程中完成的[1]。然而,在我国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过程中,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脱节严重。为更好培养转化医学型人才,加强本科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转化医学的提出源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但美国人却在追问,发明了那么多的新技术,积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识,发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论文,为什么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由此,1996年NIH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既将实验室的研究转化为临床使用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再将临床发现的问题反馈回到实验室,改进之后再回馈临床,从而促进医学的进步,是基础学科到临床应用的循环式双向上升体系[2-3]。
转化医学的意义及其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催生战略行动。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及平台机构129家,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的大专院校、三甲医院和重点生物医学研究院所等。研究领域涵盖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种重大疑难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4]。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逐步建立了转化医学概念,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交流日广,培养了大量既能进实验室,又能上病房的双优复合型人才。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本科教育已逐步提上某些重点院校的日程。
在目前的医学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的学习往往与临床隔离开来。大部分医学临床系本科生的教学分为2年半的基础医学学习,1年半临床见习,1年临床实习。从基础医学院课堂走向病房的过程,很多学生无法迅速转化角色,将理论知识验证于实践。部分学生是基础医学院课堂的佼佼者,进入临床一线,往往出现“休克”表现,或机械重复写病历等工作,或误解基础医学对临床解决问题完全无用,或轻视“实验”“科研”,仅以为做好手术就是好医生,尤以外科见习生明显,偏科严重。以上种种,均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缺乏有效沟通,医学生缺乏“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引导,更不用提“从病房回到实验室,以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等。如此单一的培养模式,使学科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已远不能适应现今飞速发展的医疗水平。系统引入转化医学概念将逐步改善上述问题。
本科见习阶段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开端,进入临床的早期引入转化医学概念,可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践出发,自觉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的意识,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这样也使学生明白了自身的兴趣和方向,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确定将来的主攻方向并不断探索。
其次,见习阶段医学生刚刚开始有了医疗团队的意识,如完成一台手术,需要外科,麻醉,手术室护理等各个部门合作。此时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更加能培养团队精神。转化医学主张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由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供意见,促进基础研究,再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这需要多学科差异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学生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团队互助意识,并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这正是临床医生所需要具备的。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初步探讨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尝试,包括以下几点:
见习期间学习的主要是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此时,回顾性的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可淡化传统学科间界限,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交叉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衔接融合的理解。例如学习血管疾病,学生不仅要掌握血管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鉴别,了解治疗原则等临床知识,更需要从解剖,组织结构,病理生理甚至遗传学等基础医学层面分析病因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式教学,与目前倡导的“PBL”教学方式不谋而合[5]。
目前医学院的教师培训,往往过于强调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等,但教学理念上却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学这些理论知识对当一名合格的医师有什么用,怎样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等。复合型医学教师尚较为缺乏。对此,加强基础医学院与临床学院教师间的交流尤为重要,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的“语言”,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生双向交叉,互相兼职,定期交流并共同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个性化发展方向。选择一名基础研究的导师及一名临床医生作为导师,早期进行临床与科研复合式渗透式培养。在导师指导下接触临床实践,同时参加科研实验。此过程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开发了教师潜能,为基础和临床的双向转化奠定了基础。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转化医学模式下的教学对于接受传统教育和意识较深的医学生来讲可能引不起足够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我们仍然可以运用考试的武器,在考核方式上实行知识与实践结合,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摒弃传统考试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引导学生能够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础医学),分析疾病的治疗原则(临床医学),并发散思维,推测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改革考试方式,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完就忘,不能运用”的弊端。
我院鼓励中、初级医师以转化医学为契机,借助病例式教学,设计性实验及多媒体手段,在本科见习医生的带教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问卷调查显示,95%的学生提高了对临床问题的认识,90%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84%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见习医生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将各学科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为培养临床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科见习阶段引入转化医学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学生接触临床的初始,早期树立医学生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意识,强化转化观念,为其成为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奠定基础。
[1]杨德君,许 超,朱振新,等.转化医学模式下胃肠外科临床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94-95.
[2]Lehmann CU,Altuwaijri MM,Li YC,et al.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3]张 鹏,秦 岭.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277-3279.
[4]韩丽萍,毕云天,郭益民.转化医学教育对培养高水平医学本科生的意义[J].检验医学教育,2012,9(3):15-17.
[5]赵丽微,钟秀宏,杨艳淑,等.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医学本科生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2,6(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