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冯洁 实习生/陈越
将市场化改革推向纵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以市场“无形之手”破除要素配置体制障碍,正是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所在。自去年9月11日获批成为全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海宁已成为全省各地追逐的浙江市场化改革样本。
改革,从政府放权入手,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为指挥棒,让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起来,经过9个多月的试点探索,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经验已初步显现。
“成绩单”,已成为海宁多数企业对要素市场化改革中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的一个统称。亩均税收、亩均销售、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成为当地企业定期自检的重要指标。
作为海宁服装类的标杆企业,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转型升级,经过长达8年的蛰伏期,从一家传统皮革服饰类企业转型为一家具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服装企业。在本次海宁市场化要素改革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中,敦奴集团凭着率先转型的先发优势,一举跻身A类企业,在要素配置中着实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有了这份成绩单,只要符合政策,我们可以优先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生产要素。”总经理助理徐清艺颇为自信地告诉记者。作为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红利之一,敦奴的时装文化产业园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企业的老厂区只有27亩土地,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原有产能已远远跟不上现有订单需求。寻求一块新的土地,打造敦奴自己的时装文化产业园,是我们筹划已久的一个发展计划。”只是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海宁,要拿到一块土地并不轻松。据测算,目前海宁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7%-28%,远远超出全省水平。在用地制约颇为严重的海宁,敦奴集团的总部园区计划一度几乎要搁置。
要素市场化改革如同一场及时雨,化解了敦奴集团的燃眉之急。2013年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后,第一轮企业评定等级出炉,敦奴集团拿到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企业全市总排名第2位,行业内排名第1位。”凭借这份“A+”的成绩单,敦奴集团在今年初如愿拿到了位于海宁经济开发区198亩的土地。而根据要素差别化配置的相关规定,该地块供地价格仅为每亩25万元,比工业用地招拍挂成交价便宜一半,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土地成本。
“减征城镇土地使用税80%,减征房产税20%”,作为A+企业,税收减免也成为敦奴津津乐道的一项“福利”。“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这两项税收减免政策,每年至少可以减掉300万-400万元的税款。”
同时,优先保障用水用电和新增用能需求的优待也让不少B类、C类企业羡慕不已。“在用电最紧张的时期,如果是C类企业,一周可能要限电六天,但是像我们这样的A+企业,每周只要限电两天甚至是不限电,企业生产有了保证。”
不仅如此,由于手握企业评级A+这把“尚方宝剑”,敦奴的时装文化产业园项目还成为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首个“零审批”项目。由于省去了诸多审批事项,从土地挂牌到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仅仅用时两个多月。徐清艺说,“在过去,就算是一切都很顺利的情况,方案获批到正式开工至少也要半年以上时间,效率之高,可以说前所未有。”
当然,“零审批”并不意味着全然放手,在项目的进程中,政府部门依然坚持定期定点监督。“市长过来参观检查,那也是常有的事。”敦奴一位员工告诉我们,项目开工后,不断有市领导、各类督察组前来检查项目进展。
培育和提升优势产业,也成为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大内涵。
作为支柱产业,海宁的经编产业无论是整体规模、装备水平,还是产品水平、开发能力等均居全国第一,被国际设备供应商称为“世界上经编机最密集的地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本次市场化改革中,海宁的多数经编企业都被划入了A类企业。以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为例,虽只是镇域经济规模,但2013年园区实现工贸收入329.04亿元,利税15.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206.36亿元。亩均高产出,成为诸多经编企业的共同特点。
虽说具有行业优势,但当地经编企业的提升势头丝毫不减。“A类企业虽然在要素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惠,但比起A+企业,税收减免和要素倾斜的力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许明华告诉记者,从A升级为A+,已成为诸多企业的自觉要求。
“作为A类企业,去年一年通过各项税费的减免,为企业节省了十几万元。”在去年的亩产效益综合考核评价中,海宁市欧师达经编有限公司的综合评价为A,但这并没有让董事长张建斌止步于此。
“去年开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整合提升措施。一方面,以机器换人提升效率。在固定投资方面加大投入,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从过去的每个工人负责两台机器,到现在的1个人负责3台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提升,公司销售收入从2012年的1.7亿元提升为2013年的2.1亿元,预计2014年将达到2.5亿元。”
在今年4月海宁市第二轮亩产效益综合考核评价中,海宁市欧师达经编有限公司的综合评级从A升级为A+,这让张建斌信心十足。“现在企业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遭遇了一系列瓶颈。”张建斌介绍,从前端到后整理,企业已经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唯独在后整理的印染环节还相对欠缺,在当前海宁市印染行业面临集中整治的背景下,他希望能尽快找到一条出路,提升企业的产业发展层次。
对海宁市众多徘徊在转型道路上的企业而言,综合评级如同一根“大棒”,鞭笞其不断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尝试突破。
改革推进半年多来,C类企业被赋予了最强的倒逼动力。目前,在原83家C类企业中,37家因无实质性动作仍列为C类,其余46家企业,9家已注销、17家因评价标准改变后提升、5家处于建设周期不列入评价、7家实施兼并重组、7家已停产、1家城市建设区的企业仍列为C类但暂停差别化措施。
印染、制革、化工三大行业,是本次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淘汰的高污染行业。
海宁市宝峰热电有限公司是海宁市许村镇的一家生产电力、热力的企业,在本轮整治中,该公司的40亩存量土地用于组建成立了一家新印染公司,兼并了四个小印染企业,并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部分污水和废气进热电厂焚烧处理。兼并完成后,在不增加排污量的情况下,印染产能大幅提升,同时节约土地资源28亩。
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成为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大核心成果。改革推行9个月,通过实施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仅今年一季度,海宁市就腾退低效用地57宗1418亩。在建的海宁时尚产业园,容积率从原来的1.2提高到2.5,投资强度从原每亩139万元提高到320万元,承诺投产后的亩均税收从原有企业的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一季度,海宁工业售水量出现了首次下降。”许明华认为,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将在今年逐步显现。
一季度,对海宁高污染、高水耗工业企业的工业售水量同比减少了43.01万吨,差别化水价政策开始发力;环保设施等非生产性用电同比增加1亿度,占工业用电量的8%,行业整治提升成效明显;土地合同容积率达到1.21,投资强度从去年的307万元/亩提高至325万元/亩,合同约定亩均销售达到580.4万元,亩均税收达到24.18。
作为一个多品牌运营的集团公司,除了在海宁的产业,敦奴在上海、厦门也布局了多家分公司,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值和利税。
在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后,敦奴成为海宁浙商回归的领衔力量。“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开,更坚定了我们回归的决心。在海宁建设总部园区,就是我们回归创业的第一步。”据徐清艺介绍,敦奴时装文化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公司会将现有的在上海、厦门等海宁以外公司的产业及其每年不低于6000万元的利税,逐步转移至海宁市内,将该产业园打造成一个集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等于一体的多品牌、多产品运作的总部园区。
要素的差异化配给,让许多高、精、尖企业都瞄准了海宁这块土地,纷纷回归创业。2013年,海宁市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77个,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5.60亿元,完成嘉兴年度目标任务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