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惟俊 梁 源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 430014)
从中药性味看辨证核心
梁惟俊 梁 源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 430014)
中药的性味,即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的四气即四性,说是四性,我认为实际只有两性,就是寒、热之性。本文就经典论据对中药性味的论述,中药临床应用与中医疾病辩证的相互关系作初浅的论述。
性味;四气五味;五行;寒性药;热性药;八纲辨证
在较多的有关中药学书籍及高等院校的教材中,关于中药的性能都有详尽论述,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性味、升降浮沉、药物有毒无毒及药物归经等等。在这几部分内容中,我认为除药物有毒无毒即药物有无毒性外,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药物的性味,即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这其中又以药物的四气,也即药物的四性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中医临床临证用药核心。
中药学的书籍及教材指出中药的四性即寒、热、温、凉,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中药四性的确定是以临床用药反应为依据,临床病证寒、热为基准,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的寒、热、温、凉说是四性,我认为实际只有两性,也就是中药的寒、热之性。因为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热之初,凉为寒之始,温属热,凉属寒,他们之间只是作用程度深浅不同而矣,即在共同性质中又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常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只是对中药四性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另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其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这些药物也有偏温、偏凉的特点,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临床应用之中其药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所以从这个意义讲,中药四性本质只有寒、热之性,即寒性药、热性药两类。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将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临床上,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应用于临床上基本治疗法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针对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中药也不例外,就以中药的性味来说,对应阴阳五行,其深刻涵义就很清楚了。简言之,五行分春、夏、秋、冬、长夏五季,辛、甘、酸、苦、咸五味,东、南、西、北、中五方,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东方主春,其气温,其味酸;南方主夏,其气热,其味苦;西方主秋,其气凉,其味辛;北方主冬,其气寒,其味咸;中央涉及四季,故其气为平,其味甘。
从五行来看,中药应该有五性五味,在这方面教材也谈到了,还有一种平性药,但此类药只是表明其性平和,而实质上其药性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没有超出四性的范围,这也符合五行中中央的情况,因为中央涉及四方、四季,他或温或热,或凉或寒,故其性为平。这一点,在五脏对应五行时即可得到解释,这里不再探讨。
关于中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在教材中指出,辛味药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等功效;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有泄和燥作用;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等功效;酸味药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功效;咸味药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功效。因此,把药味归纳到药性中去,如辛、甘味属热性药,酸、咸味属寒性药,苦味药则有寒有热,如苦温属热,苦寒属寒。这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得很清楚,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这里所指的阴阳,也就是寒热。《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就是说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水性寒而就下,火性热而炎上,水火是可以直观到的,故为抽象阴阳的征兆,水为阴,火为阳,而寒热就是水火,故寒热亦为阴阳。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中药性味最核心方面,就是寒、热之性,将中药按临证用药分类,即只有寒性药和热性药两个分类。对教材中所列常用的452味内服药,经统计属寒性药者(其中包含凉性药)为246味,属热性药者(其中包含温性药)为206味。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由于中药的性味在分类上并不困难,相对来讲,在中医临床疾病的辨证上就不那么简单了。在中医临床上对疾病辨证方法有多种,据《中医诊断学》介绍,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七情、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方法,相互联系,目标一致,就是通过四诊和辨证分析弄清是什么疾病。但要弄清这点,其核心我认为就是要辨清疾病的性质,就是给疾病定性,而疾病的定性则不外两类,即寒性病和热性病,或寒热错杂证。
《中医诊断学》认为,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最重的,他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据以分析疾病的性质。这里阴阳,寒热是性质不同是两类,即阴寒、阳热。确定疾病的寒热性质是八纲辨证的核心,只有在疾病的寒热性质确立基础上,佐以疾病的症候,则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遣药组方予以施治。所有的中药也只有两类,即寒性药和热性药。《内经》中明确指出,寒病热治和热病寒治,这也是常识问题。当然,临证时辨析也不是简单的事,但在详细四诊的基础上依据八纲中阴阳寒热分析,可得出疾病的属性是寒性病还是热性病来,而八纲中表里只是确定疾病的内外深浅,虚实则是人体患病后的太过不及,所以中医辨证核心是疾病的寒热定性。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提出的,就伤寒类疾病而言,疾病的性质易于确定。《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伤寒是寒性病,不过他可以衍化成寒热错杂证。
卫气营血辨证也较为清楚,疾病的性质皆因季节性的热邪侵袭人体而成温热疾病。这个辨证方法出自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
因本文是从中药的性味角度认为疾病辨证的核心应是寒热定性,即辨明疾病是寒性病或热性病。至于涉及辨证中的诸多问题如何辨清疾病性质,则须另文探讨。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70
1672-2779(2014)-12-0107-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郭 丽
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