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厄与出路

2014-02-05 14:17孙长远
职教通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高职

孙长远,齐 珍

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个体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是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教育,企业选择高职毕业生的重要依据。自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来,高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高职院校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企业办学,并通过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逐渐探索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同时,高职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历练,其改革与发展已经显露出应有的生命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已然成为“半壁江山”,并且保障了这一过程的持续健康的过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颁布,标志着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的重点引导。任何事物的改变和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高职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例外。高职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在规模和数量上已经成为主力军,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当前一段时期,高职人才质量培养的传统问题仍没有较好的解决,发展中潜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既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高职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厄

(一)高职教育依然是终结性教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大多数仍局限于专科,本科层次很少。长久以来,对职业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存在许多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对本科层次的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存在摇摆不定,以至职业教育领域内,对此问题存在分歧,结果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生源紧张,从而缺乏吸引力。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对技术本科的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应当是技术本科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1]

我国今后经济的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始物质资料的投入,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高层次、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其社会必要性。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势必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本科层次技术人员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学生向高层次教育发展的需求不容回避,目前职教生继续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专升本,更多的是升入学术性普通高等院校,这是以放弃原来的技能教育体系为代价的,还不能满足个体继续发展得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我国经济逐步加入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应对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提高的要求和个体继续发展得需要,高职教育摆脱终结性教育的现状势在必行。

(二)高职统整式的人才评价和职业资格证书泛滥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而传统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才观是“学而优则仕”,注重培养人文道德精神和社会伦理规范。在此人才观影响下,学生和家长不愿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学技术,并且认为高职就是学技术的教育,而不是捷足“大雅之堂”的教育;同时,在行业和企业内部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鄙薄低学历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晋级机会低,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这种传统的人才观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评价,它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标准去评价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模糊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性,这种统整式的人才评价方式急需改变。

我国高职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技能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除少量高职本科试点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后授予专科学历证书和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相互融通。然而,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却是彼此割裂的两个部分。2002年,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中指出,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一意见得到了职业院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职业院校学生持“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时却遇到企业和行业认可度低的问题。职业资格证书泛滥,技能鉴定证书“含金量”降低,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低,证书的部分指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等问题是企业和行业不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因所在。一句话,学生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证明应有的能力,不能满足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高职教育过程中就业与学业的矛盾突出

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提出“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教育就业功能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学业是学生之基石,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可以说,就业以学业为前提和基础,学业以就业为导向和基石。妥善处理好就业与学业的矛盾不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个体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质量。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导致学业质量下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三段式”培养为主,前1-2年的时间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3年进行实践实训、实践考核和本专业的论文设计,学生学习理论课时,缺乏实践的支持;而进入实习阶段时,理论掌握又不牢固,因而不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毕业生逐年成倍增长,用工企业的岗位数却无明显增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就业的压力使学生迫切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企业也不断提前招聘时间,目的是为将来的项目储备人才和淘汰不合格的劳动者。不难发现,学生学业时间和企业招聘时间之间出现一个“时间差”,即企业招聘时间明显早于学生学业完成时间。这种“时间差”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就导致学生提起准备就业,辗转于各个招聘会,而无时间完成学业规定的标准,导致学业质量下降,消弱了自身的竞争力。(2)高等职业院校片面地强调其就业功能,轻视或忽视了育人功能。国家政策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经过文凭导向、学科导向、升学导向之后而提出的,就业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暂时性,属政策导向而非教育属性。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是以关注个体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注重就业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统一,如果仅从就业角度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则会忽视教育的根本属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出路

(一)建立中高职衔接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中高职衔接是必要且可行的。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中高职的内涵建设,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政策,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尤其是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其中,层次是指相关事物组成的体系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属性,表现为相关事物的次序,如重叠结构、递进结构、表里结构等。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是基于递进结构,在层次上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级,并与普通教育的相关层级对应和衔接。自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备受职业院校和研究者关注,实施过不少衔接的尝试,如中高职3+2模式、五年一贯制专科等。但是,发展到今天,职业教育领域依然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状况,这既不利于规划我国的人力资源战略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避免办学实体层面简单的“外延式”衔接,使中高职在同一专业中彼此了解课程内容,应以课程为核心整合职业学校办学要素,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课程的衔接。(1)以课程为核心整合职业学校办学要素。职业学校办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应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由此思路出发,可以说,中高职办学实体层面衔接出现裂痕现象的很多原因是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这里所讨论的课程衔接还不是某所中职学校与某所高职学院的课程的衔接,而是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也就是说,对课程衔接本身也必须放到体系层面去思考。(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由许多要素构成,如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某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的要求等要素的规定,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的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的手段。[3]简单说,课程标准更像是大楼建设中的“施工图”,有了“施工图”便有了建楼的依据。课程标准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能给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更大的空间,提供实践依据,所以课程衔接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否则便是盲目的。

(二)建构中立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标准和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与普通高等相比较,高职教育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独特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应然特色,是作为一种主流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基础。在当前背景下,高职教育能否发挥自身价值和功能特征、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办出特色问题。而职业教育的特色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中立的人才评价标准;(2)建立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的评价标准涉及人才观的问题,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也不同,以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教育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特别是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比较,在智能机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因此,以一个标准考核、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能差异,显然有失公平且不科学。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想联系的七种智能[4],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并因此呈现的智能类型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由此,社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工作层面的专家,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都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的规范管理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1)学校要加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职业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力求使专业知识涵盖相应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争取地方支持,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技能教师到相应企业学习先进技能,另一方面聘请懂理论有经验、技能过硬专家兼职授课。(2)鼓励学生报考“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增强实践能力,证书不能代表实际的技能水平,要在实际工作中证明实力,增加企业的生产值;积极学习新技术,避免技术的更新淘汰自己的竞争力。

(三)建构协调的就业与学业关系

要协调好就业与学业的关系,就要:(1)解决好“时间差”问题。学校应主动迎合市场变化,调整教学计划。学校为适应市场变化可将专业课提前,将选修课和非选修推延,放在最后学期学习,提早安排职业资格考试,争取在市场招工前将结束。(2)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主动联系用工企业来学校招聘或通过毕业生联系用人企业,最快、最早和准确的抓住就业信息。(3)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养成。打破以往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其落脚点在“宽”和“活”上。[6]“宽”即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宽泛性,能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奠定基础,提高就业后续力。“活”即就某一专业的岗位群明确几个主要方向,每个岗位的方向对应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单元,进而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其对应的就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石伟平,徐国庆.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2.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6.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5]王汝志.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9.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