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及教育理念转向

2014-02-05 14:17
职教通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价值观学院理念

阴 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多样化发展,独立学院在近些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自2008年以来,我国独立学院开始大批迎来了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青年学子到独立学院学习,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90后”时代。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必定被打上时代烙印,要对他们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深刻把握其时代特征。

一、独立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一)职业需要凸显强烈的自我意识

职业需要是主体的欲求状态。职业价值观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需要是职业价值观的基础,职业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变化的,主体需要的强度决定了此种职业价值观的强度;另一方面,在需要基础上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又对个体的需要起着调节作用。当代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个主导职业需要就是要求有利于自我发展、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暗含着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追求。以色列的西蒙查·罗尼(SimChaR-noe)在分析中国和日本职业价值观时所指出,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集体化的自我实现,因它是以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也认为:在社会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1]

独立学院学生的这种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和行动,表明这一代人的理性与成熟,他们不再信奉单纯的“官本位”或“金钱本位”,也不愿意背离既有的社会规范,他们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无不是市场经济新型价值观念的体现,与现实社会中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独立学院学生正在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同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

在就业过程中,独立学院学生和“本一本二”、研究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独立学院学生在这方面有明确认识。“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方式,也是缓冲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从自主创业意识来看,有的独立学院学生表示对自主创业有信心,“学校给我们专门开辟出一块小型商业街,给我们自主创业,毕业后我准备出去开一个自己的小公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一番事业来。”当然,也有一些独立学院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或者不感兴趣,“我觉得自主创业对我来说,条件还不够成熟,毕竟启动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还有,如果自己创业失败的话,会连累家庭和朋友,还是先找一份工作,等以后有条件再考虑创业的事情。”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学生认为,当前阻碍他们自主创业的前三位因素是:资金缺乏、能力不够和经验不足。这些都表现出:在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有较为理性的职业价值观,是独立学院学生合理定位的表现,说明他们在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标准上的务实性。

(三)职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职业价值取向既是价值判断与选择,也是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表现出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因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多种经济成分的主体都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一定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同一群体中,由于个体的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不同,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也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当今,独立学院学生对职业选择也十分务实,往往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日后生活、成长需要作决定。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确立了自我的主体地位与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不愿完全摒弃传统价值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

(四)职业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化

如今的独立学院学生择业比较注重个体人生感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崇尚和实现,使他们在实现价值的途径上更相信自己的选择。在职业选择上,改变了以前国家所倡导的“干一行,爱一行”的价值观念,而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爱一行,干一行”。同时,以市场为媒介的“双向选择”又为独立学院学生拓展了就业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大大增强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自主意识。现今,独立学院学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途径多样化,主要有: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签订就业协议;参加社会上的人才交流活动来落实就业去向;借助于家长、亲朋好友、老师的推荐;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网络、报纸等)进行择业。通过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并不拘泥于其中一种择业途径,他们一边投身各种人才市场,一边又以发送信函、网络自荐等方式向用人单位推介自己,有的还通过多次选择,参与行业“跳槽”,通过职业流动的方式“逐步到位”。

二、独立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独立学院通过解放思想、变革观念,破除在传统教育下的一些观念,包括教师主体、教师中心论等,确立起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亟需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向,才能引导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特别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陈桂生教授在他的《“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别举了“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例子加以说明。在他看来,教育“概念”是按逻辑规则下的定义,是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2]叶权仪等人在《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一文中是这样理解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之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3]

毫无疑问,专家学者们关于教育理念的认识,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的东西,对我们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为我国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独立学院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理念转向。

(一)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郭思乐教授在其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前言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然而,我们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未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牲,就会明自教育近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

他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力求在教学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往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忘我地进行学习。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的若干理念包括: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当然郭教授这里提到的“儿童”,可以抽象为学生,当然也就包括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本教育理念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教育应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在人格、道德理想、审美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正确认识,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教育的育人功能来实现的,教育与人是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类别教育、教育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关心人、关心并推动教育对象的人性成长与发展,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但是,当前的部分独立学院教育在社会本位观的指引下,片面强化教育的工具功能,将教育目标锁定为直接就业的某一具体职业岗位上的技能工作者,绝对化地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四年里进行一种专门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单纯以满足企业对新生劳动力降低成本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适应的全部要求为目标,向学生灌输与工业化管理相适应的服从与纪律的教育,从观念、知识、技能到行为,以企业要求为至高无上的标准,工业化、标准化地批量生产低质量技能劳动力,从根本上放弃了培养学生作为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期待,把学生紧紧地捆绑在“就业导向”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行为之中,迫使他们去“适应”种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

2.把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个体发展是学生自我的潜在动机,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需要。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那这种“教学资源”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收益,而收益例如提升学习的能力和增加的知识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生本教育”把学生当作自觉的、但需要被激发的教学资源,此时教育的意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据调研发现,独立学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独立学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从而导致学生这种“教学资源”浪费。

3.教育不应是阻力,而是推力。传统的师本教育因为采用相对固定的程序例如固定的教室、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观点或一成不变的课程考核方式等等来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等于一种约束和限制。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均已成人,生本教育理念在独立学院职业价值教育方面的合理运用,关键是全面依靠学生。这样的学习,具体、贴近生活,学习似乎在不经意间进行,学生在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下的教育应该是“推力”,依托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4.“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生本理念的教育的中心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也突显出教师职能的转变,由师本教育下的“我要怎么教”转为生本教育下的“我怎么让学生来学”。相对来说,教师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内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当然,生本理念的教育,在客观上也对教师形成了一种促进教师学习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向教育教研型、专家学者型转变。

(二)由“统一性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古代西方的个性化教育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每个受教育者是不完全相同的,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去适应受教育者不同的天性。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墨子、柳宗元等人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所众多因材施教的言论里,甚至明清时代的书院,十分注重个人在某领域的独到见解,提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近现代个性化教育思想,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蒙田提出的人文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要从良好的课程安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发展创造力。18世纪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自然教育观,提出教育要适应学生彼此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教学形式,被视为西方个性化实践的代表。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的著作《遗传与天才》充分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20世纪初,美国的道尔敦制和文纳特卡制都强调学生自学,不受课表的约束。50年代末,美国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近代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最终审议报告中将“重视个性原则”列为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之一和基本原则,等等。

教育学中个性的概念是从哲学和心理学中引申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这是一种由体力、精神力量、思想、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我们在本文中将教育学中的个性定义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为教育)的相互作用(内化、外化),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个性化教育,顾名思义是旨在提升学生优良个性的教育,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以培育有完美个性的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个性化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当前统一性教育的否定,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统一性教育模式,以便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在教育实践中,个性化理念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当前“90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以往“80后”、“70后”学生有很大的区别,独立学院在新形势下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必然需要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支撑。

(三)由“孤立分散”向“联合统一”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也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独立学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合力”,实现从单纯的学校教育的“孤立分散”的理念,向社会、家庭协作的“联合统一”理念的转变。

[1]潘莉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18-19.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4-12.

[3]叶权仪.“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A].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学院理念
我的价值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西行学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