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华
(德城职业高级中学,广东 德庆 526600)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式探讨
陈树华
(德城职业高级中学,广东 德庆 526600)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选入课本的古诗文大多思想深刻,感情强烈,蕴含着浓厚的道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道德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通过评析人物形象的道德动机,可以使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美和品德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进而产生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选入课本的古诗文大多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感情强烈的篇章,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好诗篇、好文章,这些诗文“或慷慨悲歌,忧国忧民;或金刚怒目,愤世疾邪;或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或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或赞美壮丽河山,抒发爱国激情”[1],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重利轻义,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品德在他们眼里不值一钱,甚至被肆意践踏。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学生正处在成长期,心智还不成熟,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中有的道德认识能力太差,对好坏、善恶、美丑的辨别往往会出现差错;有的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有的追求奢靡,生活上互相攀比;有的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甚至睚眦必报;还有的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而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着误区,重智育轻德育,升学为本,分数至上,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实效不高。德育为首是学校工作的基本方针,德育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年青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不行,完全依赖政治书也不行。语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因为语文比政治形象、生动。”[2]文言文是优秀传统道德的载体,文言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个体现象的品德,其存在形式及其形成、发展规律,既有个性特点,也有人类品德的共性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教学活动,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业已形成的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激情来弘扬传统美德,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
既然,我们明确了文言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就成为能否把文言文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转化,就要做到抓住要旨,润物无声。抓住要旨,就是明确目标,牢记任务;润物无声,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我们就以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作为文言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框架来具体分析。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判断,两者是相辅相承的。道德评价是对道德行为的全面考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帮助人们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人物形象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判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好坏、美丑、善恶。
笔者在讲析《周处》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时周处的态度和行为。周处杀虎斩蛟,本有大功于“乡里”,但是他却没有受到“乡里”的感谢和崇敬。“皆谓已死,更相庆”,一个“更”字,突出表明了“乡里”的社会舆论,也深刻反映了“三横”“并皆暴犯乡里”,“而处尤剧”的客观事实。周处心灵上受到的巨大震动,是不言而喻的。
对此,周处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举动呢?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我行我素。甚至以杀虎斩蛟有功为借口,为所欲为,最后为“乡里”所不齿。
2.自暴自弃。已“知为人情所患”,但没有勇气正视现实,自怨自艾,心灰意懒,消沉下去,最终一无所成。
3.“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警醒过来,立志“改励”,“终为忠臣”。
通过运用变式和比较,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道德行为和社会要求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受到深刻道德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认识能力,使其能够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较为科学地看待和确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改正,自我评价,提高自身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
共鸣,是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所产生的主体思想情感与作品思想情感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由于共鸣作用,欣赏者可以迅速地、不知不觉地进入艺术形象的世界,深深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自然地接受作品的思想影响。
选入课本中的古代作品,是经过精选的名篇,文字简洁平易,思想深刻。以古诗词而言,或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绮丽风光,或表现了人之常情,或提示了某种人生哲理,或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在创作这些诗歌的时候,是充满激情的。如果不能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激情,也就难以理解其思想。对诗的理解不能是概念式的,而要通过形象思维去体悟诗的美感和意义。
在讲析古诗词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理解人物形象,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意境美;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体会到古诗词的声律美、音韵美,进一步领会风采格调、情感脉络、语言表达方式等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激情,在共鸣中丰富心理内容,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道德动机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动机的内因,评析道德动机可以使学生增长道德经验,增强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认识,进而把这种道德认识变成激发道德行动的自觉力量。
笔者在讲析《木兰诗》时,让学生讨论:“木兰不去从军行不行?”学生们有两种看法:一是可以。尽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但木兰父亲年老了,打不了仗,又没有可以替代的男子。另一种看法是不可以。既然“军书”上有名,就非去不可。但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受到外族入侵时,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投身到保卫祖国的行列中去。木兰从军,不仅仅是孝顺父亲,更重要的是报效祖国。通过这样的评析,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木兰从军的根本动力,这对培养和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篇章,塑造了许多行动坚决、意志坚强的道德人物形象。如《夸父追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都是目标明确,行动坚决,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人类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在讲解《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愚公用人挑肩扛,把泥土运到渤海,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为什么愚公还要这么做呢?就是因为愚公确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正因为有这样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才会有挖山不止的行动。通过这样的评析,使学生认识到,要达到目标,就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坚决的行动,要有不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学生的道德意志因此得到了培养。
对待传统道德,要有分析、有鉴别、有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经验和道德知识,逐步做到用科学的世界观去分析道德原则,更深刻地了解道德的本质,进而坚定道德信念,使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和一贯性。
讲析《大铁椎传》时,引导学生推想:大铁椎走后,宋将军是否被贼人发现?贼人骑马的有二十多人,步行的约百人,被大铁椎杀死三十来人,还剩九十人左右,“贼能且众”,会不会向宋将军报复呢?大铁椎如果不走,一直拼杀下去,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在讨论推想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认识到,本领高强的大铁椎,也不可能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贼人。如果他能把宋将军及其徒弟们组织起来,学好武艺,不仅不用担心“久居,祸且及汝”,而且还有可能将贼人一网打尽。这样,就使学生逐步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人民大众联结在一起时,才是真正的有力量,由此,学生对道德的要求和意义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授课中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某些道德原则,深刻理解道德的本质,摒弃落后、腐朽的道德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把这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贯穿始终。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和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品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明显的实效性,如此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1]韩忠政.古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2]田丽.谈文言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责任编辑:董 娟)
陈树华,男,广东省德庆县德城职业高级中学,语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