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占峰,殷坤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武汉 430074
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
吕占峰,殷坤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武汉 430074
从高等学校实践教育改革的趋势看,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地质教育依托的野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经验出发,探讨基地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以飨关注、研究和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教育者。
地质教育;野外实践;育人基地
不言而喻,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不是简单的学生培养手段,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实践育人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即是校外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由此可见,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育人和育人基地的建设是极其重视的。2014年,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场会上再次阐述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强调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实践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格局[1]。作为实践性极强的高等学校地质类和地质学类专业来说,野外实践教学依托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教育几十年来的经验表明,野外训练不仅是地质专业人才业务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优良传统和精神造就的必由之路,基地建设是这一切的基础。综观我国目前地质教育野外实践育人基地的全貌,我们不难发现,野外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其建设的方式和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尽管在地域分布、建设年代、规模大小、基地容量、共享辐射、管理运行各有差异,但都在不断并深入的发挥着野外实践育人的作用。这是我们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基础。
在众多的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秭归产学研基地”)是颇具代表性的基地之一。尽管建设和运行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但其建设模式、运行状况、共享辐射、育人成果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认识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改革创新和发展也是无止境的,本文希冀通过对秭归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反思,研究和探讨影响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以飨关注、研究和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教育者。
秭归产学研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实践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功能突显,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秭归产学研基地坐落于秭归县城西北缘,距三峡大坝水平距离约2km,占地面积66000m2,建筑面积约25000m2。基地建设2002年立项,2004年开始建设,2005年完成一期基础建设工作,2006年正式开展各类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国家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投入大量经费,在基地建成了地质工程与环境地质实验大楼、地质工程和水文观测的野外实验场、室外岩石园地;2栋可容纳1200名学生同时入住的6层学生宿舍楼;1栋6层综合教学楼,包括水样品分析室、计算机房、地质陈列室、客房及其他待安排用途的房间;1栋可容纳60人工作与住宿的3层专家楼;可保障1000余人就餐的食堂及篮球场、羽毛球场、洗澡堂等辅助设施。在邻近的巴东县黄土坡大型滑坡体上开凿了总长达1300余米的观测平硐,建成了大型滑坡体观察与监测试验场。基地内配备有基本教学装备各1000件套,已收集了全部教学资料,筛选了20余条实习线路,编写并正式出版《基础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土木工程》4套野外实践教学教程,建成地质标本展园和沙盘模型。
秭归产学研基地临近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大坝所在地,是中国南方从前寒武纪到古生代直至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完整、最连续、最著名的地区。该地区地形地貌奇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出露齐全,森林植被广布,文化特征显著,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坝上坝下地区的生态影响,特别是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库区的影响,世界瞩目。学校选择该地区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意义,同时又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很好地服务地方防灾减灾、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秭归产学研基地建成初期,主要用于地质工程类专业的二年级地质教学实习和地质工程、环境、测绘学科的三年级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集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身,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和库区内的人文、地理、地质资源,以及三峡地区是一个桥梁、涵洞和滑坡体的天然博物馆优势,结合学校在三峡地区所承担的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科研与工程项目,将实习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两年,地质学类、艺术类、管理类专业也利用基地优越的实习硬件和独特的环境条件,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秭归产学研基地逐步向大工程大环境、文社理工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
近两年,校际合作和基地共建逐步走向深入,几年来,基地接待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长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地区高校等十几所高校的师生前来实习,并联合开展“地质、资源、环境野外教学和研究”活动。基地实践教学的师生人数由2006年700余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2700人次。
2008年,基地获国家“985”专项支持成立“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三峡基地在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功能与国际学术交流功能得到有效拓展,有数批国内外学者专家前来参观交流。
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结合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经验,本文以下就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开展一些研究和探索。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编码,并由新的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新旧观念冲突进而引发观念改变和结构重组,因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平台对学生创新和知识重组至关重要;同时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经验表明,基地定位、资源建设、共享和文化辐射以及与地方的合作等方面是影响基地得以实现其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1.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定位
由于地学专业的特殊性,大学生需要有相当的野外训练的时间和过程,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功能和定位有其特定的内涵;另一方面,基地建设或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习,而或肩负着学生精神层面培养的职责,比如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和与他人合作;其三,基于上述两个方面,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标准,以便评估实践教学的量和质,避免在基地建设中掩盖通常可能出现的矛盾,即在形式上似乎满足要求但却质量欠佳[2];其四,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要素,即科学研究广泛介入和深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张锦高教授曾经讲过,“要将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成‘第二校区’,就包涵了基地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意愿,以科学研究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动科学研究,相辅相成,没有科学研究的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只能是一个‘驻地’,还不能成为一个‘育人’基地。”
因此,特殊的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教学规范标准和评估体系、科学研究等构筑了一个立体的结构,规定了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定位。比如秭归产学研基地,其发展趋于综合性,实践教学涉及诸多专业,那么这些专业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要求构成一个集合,成为基地整体定位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等都不能与这样的因素相隔离;秭归产学研基地建立了初步的评估体系,育人成果显著,借助学校承担的科学研究,对实践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但这些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并进行理论凝炼。总结起来,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定位可以概括为:立足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和改革,硬件和软件一体并重,教和研共同推进,着力并落脚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精神取向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随着不断的发展,硬件和软件资源也会不断丰富,为减少资源的闲置,社会化程度也会逐步深入,这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绝对地位不可动摇,否则会走向进末退本的错误区域。
2.教学资源建设
什么是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教学资源?内容很广泛。本文只就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其载体展开讨论。本文认为,基地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基地实践教学理念是教学资源建设之根,基地实践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是基地教学资源建设基础。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但不是说教师的知识传递不重要,我们理解,恰恰是教师的知识传递方式、形式以及隐含的传递哲学决定着学生自己的知识构建和精神追求。因此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教师和教师团队作用极其重要,对于曾经系统学习过相关专业的人们来说,很少有人会忘记其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师,甚至是“刻骨铭心”、终身受益。如果一个野外地质实践基地没有一批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相对稳定的野外实践教学教师团队,那么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一定是没有可持续性,更谈不上“育人”,基地也会只是一个“驻地”。一句话,教学资源的建设从教师队伍建设开始。从近两年秭归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和运行的经验看,印证了这一点。
实践教学理念是哲学,是指导思想。理念不是空洞的,是有实际内涵的。比如四川大学的教育理念有两条,一是“川大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二是“川大的教育是坚持‘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3]。那么我们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实践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卓越工程教育?还是基本技能教育?还是基本方法教育?还是野外“熔炉”中技能、坚韧、吃苦、合作、奉献等人格教育?如果把这样一个问题研究清楚了,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教学资源建设就有了有根之木。
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是基地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基地才能形成规模,从而全面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共享。秭归产学研基地的建设经验佐证了这样的论断。秭归产学研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开发了20余条野外教学路线,正式出版了数套教材,已能很好满足地球物理、石油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空间信息类等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法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土地管理、音乐、艺术设计等专业相继利用基地优越的硬件教学条件及周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
3.共享与文化辐射
为什么要共享?我国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原始建设形式是多样的,有租用建设、有学校和企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有校际合作共建、有学校独自建设等;投资建设形式和管理形式也呈多样化,单一投资和多元投资并有,单一管理和多元管理并存。由于地质教育遵循共同的规律,基地共享也成为必然,只是共享程度不同。基地共享最大的好处是教育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丰富教学资源,催生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次是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三是不断促进基地管理模式的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的共享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如何有效共享?基地共享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共享不是简单的共用,有效共享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联合和资源共建,有效共享需要有机制。秭归产学研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每年有十几所学校的师生在基地从事实践教学,近十所学校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长期的联合开展教学科研的合作协议,每年都应有合作研讨。另一方面,秭归产学研基地也在着力建设基地共享的氛围,比如在基地育人、教学资源建设等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内外教师树立“立功牌”;对在基地共享中发挥模范作用的校内外师生团队发放“星级标志”;对优秀的校内外实习学生在信息平台建立“勤奋榜”等,在共享过程中发挥和挖掘基地文化辐射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4.基地建设与地方政府
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是否长期稳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这一点有反面的教训和正面的经验。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经常会遇到比如当地的发展规划与野外观测点的冲突,路线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等等,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关键。秭归产学研基地目前的良好发展势头,得益于从建设初始,就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与政府签订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地方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野外地质教学资源,可以说是校地合作的典范。学校和基地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优势,开展地方科学普及、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学校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训练如何更深入的结合,如何造就更多的未来卓越地质工程师和学者,一个简单、唯一而有效的途径是进一步扎实建设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今后,对基地建设的理论凝练和经验总结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 杜玉波.推动制度常态化科学化,不断开创实践育人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6.
[2] 余际从,刘粤湘,李杰,等.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3]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成都:四川大学,2011
Title: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struction of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St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Zigui Practice Base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as an Example
Author(s): LV Zhan-feng , YIN Kun-long
g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practice ; education base
G642
A
1006-9372(2014)04-0030-04
2014-10-10。
吕占峰,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