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静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在2010年有630余万人,而至2014年,我国毕业生规模已经超过700余万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仍然面临重重困难,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如由于逐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缺乏较为系统的指导帮扶体系。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就业需要办理的一些简单手续,如报到证办理、个人档案管理,等等。而大多数高校也未能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的任务也往往是辅导员那么多事务性工作的一项。教学模式与就业实践的脱离。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属于通识和基础培养,而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毕业生,甚至有的企业需要的是毕业生进企业,不要进行长时间系统性的培训就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因此,当前高校偏重知识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出现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到工作工资又偏低的原因。
目前,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较好,但又缺乏自信和团队交际能力。大多数高校贫困生非常努力,但由于各种压力又导致自身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特别是缺少家庭支持的情况下,与经济相对较好的同学相比,他们要承担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也就导致很多贫困毕业生在多重压力下不停提高自生的就业期望值,以期望通过高收入的职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于是往往会选择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上广,而不愿选择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但据调查,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现状。
根据调查,导致贫困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相对较差的原因之一是贫困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难以掌握对自己发展更有利的社会资源。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相对低弱,是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个人原因。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制度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条件。研究发现,那些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岗位能力等就业指数都很强。而一些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掉学习机会,缺乏特长,导致就业难。[1]
当前,针对贫困生就业有相应的机制,如经济上的资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经济上的资助所产生的效用不如在就业能力上的帮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建立针对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机制,实行分阶段、全程式的就业能力提升帮助机制。比如,从大学一年级开设选修课程,有针对性的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除采用教师讲授形式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模拟面试法、典型校友案例分析法、专题讲座法、实地参观法、焦点问题辩论法、视频资料播放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课程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2]
建立就业能力提升机制就是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强化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实践应用水平。根据调查,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相对淡薄,对于自身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需要什么能力知之甚少,而贫困生由于注重学习,注重简单的兼职,更容易忽视对自生能力的认识,尤其是对职业发展的规划。所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上的帮助。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对高校困难毕业生摸清底数,通过“一对一”帮扶、专人辅导、岗位推荐等方式,重点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尽快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通过积极开展“就业有未来行动”、“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等专项就业帮扶活动,通过组织小型招聘会、就业训练课等措施做好有针对性的帮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要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工作衔接。在办理毕业离校手续时要及时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办理工作,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要主动配合做好有关衔接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强化创业理念,锻炼创业能力。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自学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为创业成功打下基础,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在观念上变革,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孕育的载体,强化竞争意识,进而萌发创业意识,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创业意识,诸如创业竞赛、创业基地、学生社团等。[3]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解决生活困难,例如,成立各级困难毕业生资助工作领导结构,建立内容翔实的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设立专门的资助金,对离校后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困难毕业生提供失业救助、助学贷款利息补贴等形式,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4]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建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台账》,主要记录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培训愿望和就业意向等情况,实行“一对一”就业服务机制,实行全员动员、全程帮助,成立由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组成的就业帮扶机构,实行就业帮扶联动机制、网络信息机制、就业推荐机制等,为高校贫困毕业生提供全天候式的就业创业帮扶。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心理辅导、礼仪指导等专业指导,帮助贫困毕业生克服困难、克服自卑,坚定信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崔小璐,陈小琼.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27):43-46.
[2]易忠.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学术探索,2013(6):125-128.
[3]周玲.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困境与帮扶途径探索[J].华章,2013(36):158.
[4]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