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刚
高职影视表演自诞生之日起,总是引来诸多好奇甚至质疑的目光。三年的学习,将一批第四批次录取的生源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艺术人才,有些专业本科院校用四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我们却只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文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表演专业为例,对近年来该专业的教学实践作探索总结、筛选、完善,探讨其独具风格的高职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浙艺”)是全国最早开设影视表演专业的高职学院之一。2004年,浙艺成为院级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浙艺立项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的话剧表演班,曾培养出央视当家主持董卿等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此后,童蕾、毛林林、李悦铭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戏剧表演人才相继从这里走出。该专业在省内同行业中日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续航力,目前已成为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影视表演艺术作为建立在舞台戏剧表演基础之上的艺术门类,在其人才的智能结构中,专业技能是基础,其核心要素则是艺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就是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影视戏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共性特征。
浙艺影视表演专业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致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地探索总结、筛选、完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高职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针对新时期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重新梳理并最终确立了:“以戏剧表演为中心强化专业技能,以教学汇报为平台锻造职业能力,以人文素养为根本打好精神底色,以赛事展演为契机激发创作热情,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提升内涵品质,以微相表演为目标开展影视实践,以演出市场为导向创排优秀作品,以应用实效为宗旨完成学演过渡”的影视表演专业教学理念。
二
积极探索构建新型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最终能够转化为职业素质,所以,我们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影视表演教学的规律,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重新修订了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新的教学大纲中删繁就简,针对高职办学特色及当今市场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适需对路的影视戏剧表演人才的目标。
首先,我们狠抓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受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
张星在谈到舞蹈剧目教学的时候认为:“从课堂到舞台,从模仿到创造,作为内涵丰富的核心课程,剧目课程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影视表演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反复的练习。而质量的获得是需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之上,所谓术业有专攻,强调的更是“专”字。在即将修订的新版教学计划中,我们优化了现有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精简部分边缘课程,为学生能够成为“熟练”的演员做好准备。在总课时量不能更改的前提下,我们做了如下调整:
新的教学计划简要情况如下:影视表演专业共开设17 门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8 门,专业必修课7 门,选修课2 门(5 门任选2 门)。
公共必修课:略
专业必修课:①形体;②艺术概论;③表演概论;④表演;⑤台词;⑥DV 短片;⑦毕业综合实践。
选修课:①戏剧影视欣赏;②声乐;③编导基础知识;④化妆;⑤文化市场专题研究。
修订教学计划,调整主干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1 +2 +1”的课程结构。
“1”是一门核心课程——表演课。表演课更多地注重演员内外部素质训练,尤其是对于演员自信心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
“2”是两门主干课程作为支撑——台词和形体。台词课加入戏曲京剧、韵白以及散文、小说和小说对白,然后再过渡到台词独白和对白及影视剧台词教学。形体课以中国传统戏曲技能训练作为开始,进一步强化“精、气、神”的训练,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影视表演。
另一个“1”则是一门专业辅助课程,将主干课声乐调整为专业选修课。把原本声乐课的课时补充进形体和台词课中,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锻造。
(二)拓展专业教程
为了让毕业生今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影视拍摄的各种岗位打下基础,我们积极探索影视表演专业的镜头前表演的实践模式。有针对性地增设了“DV 短片”教学环节。影视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在第五学年的后七周内,完成影视表演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完成有以下几种形式:1. 外出参加影、视剧组的拍摄工作;2. 在校内进行影视模拟拍摄,镜头前表演的学习,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两个十分钟的电视片段作品;3. 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个十分钟的电视片段作品的制作工作,包括制片、编剧、导演、后期制作等。另外,针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宽泛这一特点,我们开设了文化市场专题研究课程,为使专业学生能够对文化市场的运营及未来自主创业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学识准备。
(三)细化课程内容
表演课中,首先是表演基础元素的夯实,更多地注重演员内外在素质训练,尤其是对于演员自信心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更应该是基础教学阶段的重中之重,重点是强化观察生活训练。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让他们明确作为一名演员,要不断地、终身地向生活借鉴和学习。让观察生活成为条件反射似的反应,成为自然天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堂课都要开辟出15—20 分钟作为观察生活练习回课。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采拮而来的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二度创作,成为一个个性格鲜明、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在起初,并不急于要求他们必须有完整的事件,只需要捕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瞬间,然后再从单一模仿逐渐过渡到艺术形象塑造。在众多的回课作业中,挑选出最有特点,最为生动,最能让学生有兴致继续发展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和编排,让学生逐渐过渡到艺术形象创作和艺术作品编创的阶段。
在台词课上,除了正音训练和气息、口齿清晰度的强化训练,加入散文及小说和小说对白阶段,然后再过渡到台词独白和对白及影视剧台词教学。形体课以中国传统戏曲技能训练作为开始,在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精、气、神”的训练,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影视表演。正如焦菊隐先生所说:“吸取戏曲表演的方法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吸取戏曲表演方法的精神;一种是吸取精神也兼带形式。”[2]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搞影视戏剧表演的演员如果具备一定的戏曲功底,领略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真正内涵,将会在未来的影视戏剧表演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二年级开设代表性舞蹈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阶段以表演音乐剧片段作为学生结业考试作品。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够通过形体表现的手段,与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换句话说,所有的专业课训练都是为了表演课而服务。这点,恰恰与俄罗斯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的专业课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从形体和台词的教学来看,各门专业课都是以表演为基础、为核心。形体和台词课都可以认为是对演员必须掌握的某一技能侧重训练的表演课的概念。”[3]
其次,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一)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我国‘影视热’的背后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这就好比一个企业的产品,即使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预期,那么其销路仍然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对高职表演专业学生表演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和基础。”[4]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的《弟子规》《道德经》引入专业台词教学,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管理自己,力求做最好的自我。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的学习生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影视表演专业最大的产品不仅仅是演员,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一个正直、善良、谦和、豁达,有责任心、使命感、敢于担当的人。正所谓“先学做人,后学演戏”。如何做人?人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而一个演员,更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仁慈善良的心性,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通过背诵、朗读传统经典文化并逐渐地落实在思想行为上,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让学生们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了人生境界和胸怀格局,形成了学生们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表现在对于艺术创作的由生活表象的“copy”或肤浅的理解生活,向深层次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艺术升华的过渡。
(二)注重科研创新,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创作探索和研究,鼓励辅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其中,何慎之等同学申报的《一个关于“的得地”的舒心坊》、沈湘滢等同学申报的《天黑请闭眼》和吴骏杰等同学申报的《表演工作室建设》,沈晨洲同学申报的《戏剧表演工作室》相继通过审核并被确立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于2010、2011、2012、2013年完成项目顺利结题。通过一个个学生自主立项的科研项目,引领班级的同学共同创造。既有政策的优先支持,又有实践经费的保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极大地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次,我们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小剧场话剧月”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小剧场话剧月”演出中展现自己的才艺,强化学生市场化意识。这主要表现在:
(一)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学”
如果说,科研立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热情,那么专业赛事就是检测创作创新成果的绝佳平台。通过参与各种专业赛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更能够激发学生后续更高的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热情,从而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罗刚在谈到“以演代练,以赛代训”影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时认为:“通过商业演出、慰问演出、电视台短剧演出、影视剧目与节目的制作,提升表演专业师生演艺能力和行业融入度,通过参加各类戏剧节、影视短片竞赛、竞赛类节目,提高学生学习的表演兴趣、表演能力和职业成就感。”[5]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开展舞台实践,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赛事活动。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学生获得金奖、最佳上镜奖、最佳潜力奖等多个奖项。2010年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暨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学生凌倩获得诵读比赛亚军及“最佳上镜奖”,成凌霄获得“最具潜力奖”。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暨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学生夏炜圯获诵读比赛金奖和形象大使选拔赛亚军,吴骏杰获诵读比赛三等奖,童安格获诵读比赛优胜奖。
2011年由专业师生创作的《那个时候……》《学雷锋日》分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类作品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其中,《那个时候……》被浙江省选送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得戏剧类作品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实现了浙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戏剧类作品一等奖零的突破。另外,该剧还参加了“花样年华”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分别获得表演二等奖、最佳表演奖、导演奖、创作三等奖。2013年由我创作的《鸿雁》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类作品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由我创作的《和你在一起》再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类作品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同年该剧参加“花样年华”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分别获得表演一等奖(第一名)、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创作二等奖。2014年11月,该剧还将代表浙江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此外,我们还通过设立每学期一届的“微电影大赛”及“原创戏剧小品大赛”的平台搭建,进一步激发本专业师生的自主创作热情。通过一个个专业赛事的参与,我们不仅收获了荣誉,最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斗志,提升了信心,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的热爱和钻研。
(二)将“小剧场话剧月”打造成本专业教学的亮点和品牌特色
原本的影视表演教学计划中,二年级是独幕剧排练教学,是创造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教学阶段。但由于可供选择的优秀独幕剧本数量有限,加之原有的独幕剧教材多为年代或地域久远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开始减退。对此,我们大胆改变了二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将独幕剧教学更改为“小剧场话剧或独幕剧教学”。通过几届学生的“试运行”,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将其列入影视表演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表演教学计划之中。通过小剧场话剧的排演,一是可供选择的小剧场话剧剧本数量众多且丰富多样,二是要求每一个剧目必须面向全院公演3—5 场,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排练热情。三是由学生们自主选材,自由组合创作团体,教师辅助指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创造创新的能力。
自2003年第一部学院派小剧场话剧《泥巴人》开始至今,我们从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小剧场话剧月”继而发展成为每年举办一届。近几年先后上演的小剧场话剧有《金锁记》《狗魅Sylvia》《倾城之恋》《你好,打劫!》 《人模狗样》 《萨勒姆女巫》《无人生还》《爱的N 次方》《暗恋桃花源》《驴得水》等。
在每个剧目的演出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专家学者以及部分观众召开演后谈,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修改,优化教学方案,并由专门的记录人员整理归档。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剧场话剧月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了专业视野,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亦为下学期的毕业大戏的排演奠定了必要基础。
(三)实践教学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影视表演市场需要高素质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中的市场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意识构思,使其大胆地进行创造,以此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的影视表演人才。”[6]在完成本专业提出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市场相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之后,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又做出了新的拓展—— “实践教学市场化”,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艺术实践走出校门,主动适应职业环境,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演出取代以往的关起门来搞艺术的艺术实践方式。改变传统的校内彩排汇报的单一实践模式。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通过面对真正的观众群展演(参加新春演出季、高校展演、“钱江浪花”、“牵手农民、百场演出送基层”等活动),通过实践提升教学,以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舞台经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不仅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由课堂到课堂”、“关起门来搞艺术”的实践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开展舞台实践,努力探索艺术实践与市场营销相接轨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而且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化实践教学纳入到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在与职业岗位无二的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艺术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期实现“由学生向演员的过渡”。通过此种“零距离”职业岗位的实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亦为后期就业提供了职业素质保障。由于教学模式的出新,创作展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在确保学生艺术实践的前提下还能够主动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2009 级毕业剧目《借我一个男高音》、2010 级毕业剧目《灵魂拒葬》先后在完成了院内公演的基础上,走出校门,其中2009 级毕业大戏《借我一个男高音》应邀参加了“2010年浙江省新春演出季”、2010 级毕业剧目《灵魂拒葬》应邀作为2011年12月嘉善市“纪念孙道临诞辰九十周年”活动的闭幕展演剧目,为我院争得了荣誉并进一步扩大了影视表演专业的社会影响,其中《借我一个男高音》进一步坚持实践教学市场化的探索,与快票网合作,实行商演。总收益6700 元。《灵魂拒葬》院内公演五场,文管系负责票务销售,共计票款售额近7000 元。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继续探索深化推广实践教学市场化的信心。
我们的创新与优化,仅仅只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更多的可能性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比如高职的生源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仍需进一步梳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为高职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如何建立影视教学实验室,形成行业运营仿真教学模式;如何确立项目,与用人单位达到长效合作,等等。前方的道路漫长而久远,我们将再接再厉,继往开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早日探索出具有全国高职影视表演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来。
[1]张星.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剧目课程与教学论[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 (2).
[2]焦菊隐. 焦菊隐论文集(第四卷)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陈刚. 俄罗斯戏剧教学考察随笔[J]. 戏剧,2006 (3).
[4]陈志良,石爱民.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 (3).
[5]罗刚. 浅谈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思路[J]. 新闻传播,2013 (12).
[6]张晓萌. 影视表演教学的市场意识[J]. 时代漫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