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岗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灌云222200)
读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感悟仲景学说
张仁岗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灌云222200)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杨士瀛;理论挖掘
杨士瀛,南宋医家,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因恶庸医误人,而矢志习医,遂精于医,被誉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所撰《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乃总括张仲景《伤寒论》及朱肱《类证活人书》,并参附自己的学术见解而成。该书对仲景学术深有研究,书中提出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学习《伤寒论》大有启发。
杨氏在该书卷一中论到“凡治伤寒,贵乎纤悉问证”,首先强调辨证的重要性。虽然,太阳经被称为“诸经之藩篱”,感受外邪后首当其冲,《内经》中也明言“一日巨阳”,但是临证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于时日而失之机械。有起病即在阳明、少阴之里,并不在太阳经者。如“始得病便为阳盛入内之证,即属阳明。阳明,即胃府也,用小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以一二日在太阳”。所谓正阳阳明者,即属此类。“若初得病,便作脉沉、厥冷、恶寒,即是少阴,用干姜甘草汤、四逆汤温之”,则属直中少阴之证。另有病虽多日,仍在表者,则仍从表治,如原文37条之麻黄汤证。杨氏反复强调,临证当脉证合参,“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此种灵活辨证而不教条,不被发病时日所拘泥的观点,正是深刻领悟《伤寒论》精髓的体现,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杨氏研究《伤寒论》注重前后对勘,纵横比较,更利于鉴别诊断、详辨病机。比如对于发热、烦躁等症,论中多处可见,阳经阴经病证皆可见之。对此,杨氏提出当细细辨之,才能深刻体会仲景之意。发热为常见之症,多见于三阳经病证,是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主要依据,所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书中卷四“发热论”中言及“发热初阳冷必憎,阳明发热汗之形。少阳脉细仍兼呕,反热而沉属肾经。”此以歌诀的形式阐述了三阳经发热的证候特点,以资鉴别。同时提出脉证合参,发热而脉沉为少阴兼表之证,即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烦躁一症,有阴阳虚实的不同,如“烦躁来时热气升,阴为阳胜太阳经。阳明躁粪连脐痛,肾候阳虚阴燥乘”。杨氏同样以歌诀的形式阐述太阳经、阳明经、少阴经不同之烦躁特点。太阳之烦躁指的是表邪郁而化热,不汗出而烦躁之大青龙汤证,是兼表邪之烦躁。阳明之烦躁指阳明腑实,浊热扰心之大承气汤证,属热实之烦。肾阳虚所致之烦躁兼脉沉微等,属阳虚之烦,当急救回阳。推而广之,可知其他烦躁如太阳蓄水,气化不利,因渴而烦,小便不利,当治以五苓散和表化气利水;阳明之胃热壅盛,气阴两伤,而大烦渴不解,当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清邪热,益气阴;少阴心肾不交,心火亢盛之心烦不得卧,当治以黄连阿胶汤。此种归类方法,一目了然,简单易记,不失为学习《伤寒论》的好方法。
六经病各有特点,其用药也各有法度,杨氏提出六经用药当知常达变。首先是掌握常规用药法则,如太阳当用麻桂以发汗,少阴当以附子温其里,此为其常,不可不守也。即卷二“六经用药格法论”所言,“太阳属膀胱,非发汗不能愈,必用桂枝麻黄以助阳却邪。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黄芒硝以疏利阳热”,而“太阴脾土,性恶寒湿,非干姜白术不能温燥。少阴肾水,性恶寒燥,非附子不能不能温”,此用药之道也。对学者而言,当先知其常。在知其常的基础上,尚须达变。因六经又各有其变,只有知常然后达变,才能全面掌握各经病证及用药特点,应付临床变化多端之病证。如少阴虽以温为主,但若兼表者,可附子、麻黄、细辛并用,以温经解表;若少阴兼阳明里实之证,则下法但用无妨,也即是少阴之三急下。“此则伤寒用药之法,随变随应而不穷矣”。伤寒传变,病情不一,“或首尾只在一经,或间传一二经而止……但据脉与外证验之,是为活法”。故临证用药,一切当以脉证为凭,各经治疗常法虽当牢记,但各种变证亦须通晓,方能做到知常达变,而方能“得中”。
孙真人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提醒医者当精于医技,方不致害人性命。杨氏在书中亦同样强调医者辨证用药,当小心谨慎,用药宁可不及,不可太过。这也正是对患者极度负责的一种态度。其在卷二“治之得中、不及与太过论”中提出无论何经病证,用药最高境界是既无不及,也未太过,“贵乎得中”。若医技不足,未能准确把握,则当遵循“宁可不及,亦不可太过”。所谓得中者,为辨证准确,当汗则汗,当下则下,当温则温,且随证情轻重不同而施药,即“重者用药紧,轻者用药微,不背阴阳”。如此则可达“桂枝承气投之不差,姜附理中发而必中,药到病除”之效果。若病情复杂,未有十分把握之时,用药当谨慎,宁可不及,不可太过,即使不能药到病除,也不至发生传变。即如其所言“证与脉大同而小异,名与证似异而实同,当五分取汗而三分之剂散之,当五分转下而三分之剂导之,当纯刚温里而略温之剂扶持之”。疑似之间,把握不定的,切不可莽撞用药,否则用药不当,易发生传变。若医技粗浅,四诊不参,或问证而不知脉,或执脉而不对证,辨证不明,汗下失治,寒温乱投,则可致变证丛生。如遇到寒热真假之类病机复杂之证,若非医术高明,细心辨证,则极易出错。真热假寒之热厥证,若误作寒证而投以姜附等刚猛之剂,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此轻人性命,则为太过。故书中警示“性命至贵,可轻试哉”。
杨士瀛在《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中所提的这些观点,虽然距今已远,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强调辨证,不拘时日以及用药宁可不及,不可太过等问题的认识,今日医家当细心体会,在临床中深刻谨记。只有不断提高中医的辨证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14
1672-2779(2014)-05-0029-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周春梅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