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2014-02-05 08:14冯晓莉王常海樊蔚虹赵玉君高伟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证型证候胃癌

冯晓莉 王常海* 樊蔚虹 赵玉君 高伟华

(1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2012级,郑州 450046;2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老年病二科,郑州 450008)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且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手术仍为胃癌主要治疗手段,但70%左右的患者就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或转移,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即使根治术后仍有超过60%的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1]。因此,晚期胃癌化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中医从整体观出发,注重扶正培本祛邪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对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对胃癌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胃癌病因病机研究

古人认为其发病因于 “寒、虚、郁、痰、瘀、毒”。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古人认识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胃癌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周仲瑛[2]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阻滞,病变乖戾,诱生痰浊、瘀血、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并耗气伤阴,最终致正气耗伤,毒邪内生,形成肿瘤。魏品康等[3]认为胃癌属于痰结,其本质为“恶痰”,包括“痰核”(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结而成块)、“痰络”(肿瘤血管提供生长转移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桥梁)、 “痰浊” (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三部分,其中“痰浊” 是胃癌发生发展的内环境,能够促成痰核、滋生痰络。痰浊内郁,阻碍气机,出现 “阻、塞、滞、留”,既是胃癌生长、复发、转移及其代谢的过程,又是病理变化不同程度的显现。邓宏等[4]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阳衰土湿水寒,湿盛阳亏,中气虚败,脾气偏衰则能消不能受,胃气偏衰则能受不能消,故胃癌患者多表现纳差食欲不振,或饥而不欲食,恶心呕吐,泛酸,大便溏泻,或大便秘结,或局部形成包块肿物而致疼痛,日久则体瘦肉脱。俞雷等[5]认为中晚期胃癌患者多以阴虚血瘀为主要病机。邱佳信[6]认为胃癌的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兼有痰瘀,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兼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补肾培本。于慧等[7]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显示:脾胃气虚贯穿疾病始终。吴良村[8]认为胃癌病位在脾胃,其根本病机在于正虚邪积,用药以益气养阴为本,甘凉平补。

2 胃癌辨证分型研究

2.1临床症状特点研究 赵红等[9]回顾性调查了14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并对其病历中的中医症状进行统计,按阳性率>10%的中医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食少纳呆,上腹痛或痞,形体消瘦,体倦乏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神疲懒言,烧心泛酸,便干,便溏,进食梗阻感。徐海峰等[10]将确诊为胃癌的371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分为以下5类:①上腹部疼痛;②腹胀不适;③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呃逆、发热等一般症状;④吞咽困难、贫血、呕血、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⑤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黄疸、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性症状及类癌综合征。黄家才等[11]对1030例胃癌患者首发症状归纳为:上腹部症状、出血、食欲下降、吞咽困难、腹部肿块、乏力、返酸嗳气、腹泻、呕吐、消瘦十大症状,各占比例分别为78.8%、5.8%、3.5%、3.4%、1.84%、1.55%、1.45%、1.36%、0.86%、0.78%。上腹部症状为主要症状,表现为隐痛、上腹不适、腹痛、胀痛等共812例,占全部调查病例的78.8%。张堡[12]回顾性分析280例临终胃癌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有关症状并统计分析,结果:临终阶段胃癌患者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共有近30种:疼痛、呕吐、体质量下降、恶心、进食困难、乏力、腹胀、面色苍白、咳嗽、食欲减退、恶病质、便秘、黄疸、口干、呼吸困难、发热、失眠、谵妄、水肿、腹水、头晕、腹泻、胸水、大小便失禁、脱水、口腔溃疡、尿潴留、出血、心悸等,临终阶段胃癌患者发生癌症转移者占45%,不少临终症状由转移癌引起,患者多数是以症状群出现,每位患者存在以上症状中1~16种,平均为8种,同时存在症状 <3种者仅为18%,3~8种者为52%,>8种者为30%。常见的心理症状有:焦虑、抑郁、愤怒、绝望感、淡漠。张玉等[13]对53例胃癌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在失眠、疲乏、大便异常、纳呆、腹胀、腰膝酸软、恶心呕吐以及手足麻木8大常见症状中,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症状明显变化的有疲乏、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和手足麻木等。

2.2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陶丽等[14]对43篇、共1266例胃癌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到的文献中均明确提出了胃癌的辨证分型,根据文献报道的频次和例数,认为脾虚型 (25.4%)、瘀毒内阻型 (16.8%)、肝胃不和型 (13.9%)、气血双亏型 (11.5%)、胃热伤阴型(11%)、痰湿凝滞型 (8.1%)是胃癌的常见证型。陈涛等[15]统计分析了近3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胃癌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研究发现,胃癌常见的中医复合证型是:脾胃虚寒型 (24.3%),气血两亏型 (15.3%),气滞血瘀型 (14.51%),胃热伤阴型 (10.79%);胃癌常见的中医单证证型依次为:脾气虚型 (42.89%),血瘀型 (21.94%), 气滞型 (21.87%), 胃阴虚型(12.15%), 血虚型 (11.44%), 脾阳虚型 (10.29%)。吴桦宗等[16]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 (45%)、痰湿凝结 (20.3%)、瘀毒内阻 (16%)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杨亚平等[17]以8种基本证型,对387例胃癌新发病例进行了辨证分析,在证型分布上,具有证型相兼的总例数明显大于单一证型者;在单一证型的分布中,以脾胃虚弱型、胃热阴伤型、气血两虚型与湿热蕴毒型最为多见;在相兼的证型中,瘀血内阻证与肝胃不和证最多,气阴两虚证最少,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证型相兼构成类型极为分散,在所有的证型中,虚实夹杂为其主要类型。郭慧君等[18]对67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4d进行临床调查,结果显示:67例胃癌患者术前实证占74.63%,以血瘀证、气滞证为主,单纯虚证占4.48%。手术后虚证增加,占43.28%,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实证明显减少,占17.91%。朱为康等[19]选取胃癌化疗住院病人70例,观察经过2个疗程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加以评分及分类为单一证候,运用统计学分析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显示:化疗前胃癌病人以血虚、气虚、气滞和血瘀为主要表现,舌苔以舌淡苔薄及舌淡紫苔厚为主;化疗后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舌象转变为红舌厚腻苔为主;脉象在化疗前后以细脉为多见,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病人经过化疗后血瘀和气滞表现减少,但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胃癌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胃癌证候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明显不足。在临床诊疗中,辨证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而目前胃癌的辨证分型很不统一,证型规范化尚嫌不足。如脾虚型和气血双亏型能否并列?单纯定位或定性的诊断是否符合中医证候诊断的标准?第二、胃癌中医证候调查表的研究甚少且依据不一。无论是调查表的格式、内容还是症状的量化,均还需开展大量研究。第三、西医治疗背景下胃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尚少。许多研究未能结合西医治疗有效分期,手术前后、围化疗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甚少。

因此,需要从临床出发,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临床调研相结合,完善胃癌中医证候调查表,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调查,开展胃癌围化疗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如此,必将对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产生重大意义。

[1]刘琳,王哲海.晚期胃癌的化疗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5):551-553.

[2]陈四清.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肿瘤经验[J].新中医 2004,36(2):7-9.

[3]魏品康,施俊,杨玉兴,等.下痰法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8,49(9):787-788.

[4]邓宏,孙良生,张晓轩,等.扶阳法治疗胃癌探讨[J].新中医,2011,43(3):142-143.

[5]俞雷,侯安继,王文海.活血化瘀养阴方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 30 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7):47-49.

[6]赵海磊.邱佳信治疗胃癌临床经验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21-22.

[7]于慧,殷东风.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654-1656.

[8]宋巧玲,沈敏鹤,阮善明,等.吴良村治疗胃癌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63-265.

[9]赵红,相宏杰,曹志群.147例进展期胃癌回顾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27-28.

[10]徐海峰,欧希龙.371例胃癌患者临床症状分析[J].现代医学,2010,38(3):277-279.

[11]黄家才,杨伟伦.1030例胃癌的首发症状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2):1963-1964.

[12]张堡.胃癌临终症状特点[J].医学信息,2011,9:4707-4708.

[13]张玉,吴勉华.53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23-225.

[14]陶丽,杨金坤.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4):684-686.

[15]陈涛,李丹.胃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1-663.

[16]吴桦宗,李灿东.胃癌的中医证型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9-10.

[17]杨亚平,吴娟,佟书娟,等.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多因素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565-2567.

[18]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67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4):301-302.

[19]朱为康,李雁,候风刚,等.胃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180-1182.

猜你喜欢
证型证候胃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