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丽 朱 龙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2级,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州 35012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之处,其中虚实真假辨证一向是中医辨证的疑难之一,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虚实真假辨证的意义及要点。
虚,是就正气而言,即人体的正气 (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无力抗邪;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与正气相争。正如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虚证是因人体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实证是因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气血阴阳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导致邪气盛而正气不虚,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1]。
某些疾病在发展到比较严重或比较复杂的阶段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 “假象”,将病情的 “真象”掩盖掉。所谓的 “真象”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合的证候,所谓的 “假象”是指与疾病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合甚至相反的证候。显然,无论是 “真象”抑或是所谓的 “假象”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只不过 “假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病情的 “真象”。之所以言真假,是为提醒医者对于虚实二象必当认真辨别其真假,否则,若不能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势必会影响对疾病的准确判断。
虚证与实证的真假疑似情况有 “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即 “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此语自出宋·苏轼 《求医诊脉说》: “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至虚有盛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 “大实”、 “至虚”指脉象, “羸状”、 “盛候”指证候[2]。以此说明疾病的错综复杂性,常见脉证不符的情况。在 “大实”或 “至虚”的局面下极易出现误诊、误治,明代李中梓就有 “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的经验之谈。一旦出现这两种情况,医者必当认真查辨,透过现象看到疾病的本质。
2.1 真实假虚证 指病邪盛实,反现虚弱的假象[3],即所谓 “大实有羸状”。 “大实”,指邪气盛实的内在本质; “羸状”,指正气不足的外在表现。此证的本质为实,因邪实 (如痰、火、湿、食、瘀等)积聚,阻碍经脉,气血不畅而见身体羸瘦,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脉象沉细等虚羸假象的证候。 《顾氏医镜》有云: “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如阳明腑实证,除可表现为腹满胀痛,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等盛实之象,尚可见身寒肢冷,神情默默,脉象沉迟等似正气不足之虚羸症状。实证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因有形邪热的影响,而虚证则是因热结于内,腑气不通,经气不利,气血不畅,阳气不得通达所致。辨证时若仔细察辨,便可知虽身寒肢冷,但自觉发热口渴;虽神情默默,但语时声音洪亮,且呼吸气粗,不似虚证之声低息微;脉虽沉迟,但按之实而有力,不似虚证之脉弱无力。由此可见,身寒肢冷等症皆为病理过程中表现的 “假象”,疾病本质仍为阳明腑实,邪热炽盛之实证。治当攻泄阳明实邪,不可见虚便补,否则便会出现 “误补益疾”的局面。
再如因饮食不慎致食积胃肠化热,出现腹痛、腹泻,便如稀水、秽臭,舌红、苔黄燥等一派实热之象,却可见神昏欲睡,面黄无泽,四肢欠温,脉沉细等虚羸之状。然仔细分析病情,便可知患者虽静,却时有躁动;虽四肢欠温,却皮肤干燥,腹部灼热;脉虽沉细却按之有力。结合所有症状可知,神昏欲睡等虚象实因邪热内结,阳郁不能外达所致,故为真实假虚证无疑。治之可首用消食导滞,行气泄热之方,继用甘淡健脾之法。
2.2 真虚假实证 指正气极虚之时,反见实证的假象[3],即所谓 “至虚有盛候”。 “至虚”,是正气极虚的内在本质; “盛候”,是邪气有余的外在表现。此证的本质为虚,因脏腑虚衰,功能失调,气化受阻而见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塞,脉数等盛实 “假象”的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有云: “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证,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实由不足。”
如脾胃先天虚弱或后天受损致虚后,由于健运之职失调,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乏源,除了表现为食少纳呆,四肢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等,还可出现脘腹胀满作痛,或脉弦等似邪气有余之 “盛候”。然仔细察辨,不难发现虽腹满不舒,但时有减轻,不似实证之常急不缓;虽有腹痛,但不拒按,甚或喜温喜按,不似实证之拒按;虽有脉弦,但常与沉迟脉并见,且按之无力。由此可见,此时之“盛候”,是由于正气不足,脾胃运化失常,中焦转输不利的 “至虚”本质所致,与邪气盛的本质恰好相反,应辨为 “假象”。治之当补益脾胃,温运中焦,中焦气旺,则清升浊降,胀满自除。若误诊而用攻法,则必 “反泻含冤”。正如 《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论》所言: “脾胃损伤虚也,甚则胀满而食不得入,气不得舒,便不得利,皆至虚者有盛候也。”《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亦言: “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气得以居之。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之。”
再如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出现的便秘,若仔细询问病情便可知,虽排便困难,但大便有时并不干硬,且可出现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等一系列虚象,此乃气血两亏,大肠传送无力或肠道失润所致。治之当以益气养血为主,万不可一见便秘即通下。
真假疑似情况错综复杂,医者需仔细分析病情,排除假象,抓住本质。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辨别。
3.1 辨症状 一般情况下 “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 “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程。 “假象”多出现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疾病的本质多是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故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假象”毕竟和 “真象”不同,如真实之腹胀满为常急不缓,假实之腹胀满时有减轻;真实之腹痛为痛而拒按,假实之腹痛为痛而喜温喜按。真虚证可见声低息微,少言,倦怠乏力,下利便溏等症,假虚亦可见这些症状,但假虚虽少言却呼吸气粗,语时声音洪亮;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下利却泄后反快。
3.2 辨舌脉 一般来讲,脉弦劲有力,舌质苍老坚敛为真实证;脉沉迟无力,舌质嫩胖淡白为真虚证[4]。张景岳说: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然证有真假,脉亦有真假,李士材说: “大概证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彼假证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脉亦假焉;真证之隐伏,皆在里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证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就是说,辨证时脉象应以沉候为依据,重按有力有神为真实证,无力无神为真虚证。
3.3 辨体质 一般来说,真实假虚证,体质多强壮;真虚假实证,体质多虚弱。
综上所述,虚实真假辨别的主要依据是症状和舌脉,杨乘六指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此外,病人体质强弱、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证的依据。虚实真假的实质是危重情况下的“虚证”和 “实证”,是特殊情况下的虚实鉴别[5]。在临床辨证施治中,医者应当全面分析患者所有病情,去伪存真,准确判断,避免误诊、误治。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48-149.
[2]廖伯筠.“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寻的[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2(1):20.
[3]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17.
[4]蔡三军.虚实辨证难点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3):19.
[5]戴红,邹小娟,赵厚睿.八纲“证候真假”实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748-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