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洁
(淄博市桓台县地方税务局,山东 淄博 256400)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清初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以诗名世,主盟诗坛五十余年,其诗作、诗论影响巨大,被奉为“一代正宗”。
2007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了袁世硕先生主编的《王士禛全集》,精装6册,340余万字,收录了王士禛平生创作的诗、文和杂著。“全集”贵全,所以,《王士禛全集》在《诗文集》部分分别设立了《渔洋集外诗》和《集外文辑遗》,对王士禛诗文进行了辑佚。尽管编者在辑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尚有未辑入者。今以笔者知见,将13篇王氏佚作辑录、考释于下,以补《王士禛全集》之缺。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拏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然邪!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而和之。萚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裴回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按:是篇录自谭献《箧中词》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影印《御选历代诗馀》附录,第537页。文作于康熙元年(1662),刊于《红桥唱和词》。《丛书集成》本《衍波词》、叶公绰《全清词钞》及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等均曾刊录。
金陵园林亭榭相望也,六朝园最古。园在瓦官寺东北,其得名以松石。元昭太史屡约同游,不果。廿七日,过万竹园,主人适荷蓑出;使园丁乡导以往,肩舆径造,颇无辟疆之逐。园旧属中山之族,转徙徽贾汪氏,今为龙眠吴中丞家别墅。一堂东向,曰葆光,为胡彭举书榜。松石在其南荣,髯甲盘拏,方五丈许,质作苍玉色,绀碧相错。予所见密县白松髣髴似之。清风谡谡,令人忽忽有齐梁间意。燕中慈仁寺十二松,相传金源遗物,方斯邈然。松俯三石:一曰紫烟,突兀孤峙如丈人峰,有白岩乔公正德间题诗;东西两小石拱揖伛偻,虎蹲而鹄举,与金山石簰绝相类。其一题字云:“而刚而柔,无古无今;我心斯石,我石斯心。”相传是涑水公笔,今“马光”字尚了然可辨。一云:“刘季高父徘徊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字皆完好。摩挲之下,因叹人代之辽,邈如转毂。然古者为今,今者复古,即如元祐、绍兴、正德;距今或五六百载,或一二百载,俯仰之间,便为陈迹,又况于六代之久乎!即此百年中,倏而为侯家所有,倏而属之估人,而今复为中丞之所有也。人代无穷,盛衰迭易,松石之阅人多矣。然则吾今兹之游,不亦可慨然于将来乎?园在朝市而幽遐如山坞,古诗云“地远松石古”,于斯有焉。
按:是篇录自《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21页。文作于康熙三年(1664),收入《金陵游记》一书。因文中记六朝石题字为司马光,实为南宋司马光祖,故《渔洋文略》删去此篇,《王士禛全集》亦失收。王士禛另有《六朝松石歌赠邓检讨》。
于公,讳振翼,字搏万,郡廪生。生性倜傥,气度豁如。好义乐施,乡党有患难,倾身排解,惟恐弗逮。邑有大利害,慷慨陈诸邑大夫,必求济而后已。戚知以贫乏告,倾囊橐无吝啬。尝售从兄某田,某晚年困顿,不能自存,公还其田而不责值。及殁子幼,含殓祭葬皆身任之,人以为难。以子贵,赠朝议大夫、布政司参议。崇祀乡贤。
户部侍郎王士正
按:是篇录自《于氏世谱》之《于氏前型录》卷上《传志》。《于氏前型录》有同治十年(1871)于在思所撰《前型录序》,故是书编订当在此前后。检《于氏世谱》:于振翼为于维世、于觉世之父。于维世,字回狂,号鹤州,岁进士,候选训导。其弟于觉世,字子先,号铁樵,又号赤山,顺治丙戌举人,乙未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司参议。王士禛与于觉世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会试同榜,且又有姻亲关系,于觉世之女嫁王士禛之侄王启浣。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赴任扬州推官,曾作《留别回狂子先兄弟》诗,此诗收入《王士禛全集》,见该书第594页。次年岁暮,王士禛作《岁暮怀人绝句三十二首》,其中最后一首也是写于氏兄弟的,见《王士禛全集》第342页。这首绝句收入《于氏前型录》卷上《录诗》,题目作《怀于回狂赤山兄弟》。于觉世卒后,王士禛为其撰《墓志铭》,《墓志铭》已收入《王士禛全集》,见该书第2186页。《于氏世谱》所录王士禛诗、文均署名为“王士正”,系因雍正(胤禛)登基后,“禛”字犯御讳,将王士禛更名为“王士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诏改为“王士祯”。王士禛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起任户部右侍郎,康熙三十三年(1694)七月转任户部左侍郎,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七月升任都察院左督御使,故此文当撰于康熙三十一年八月至康熙三十七年七月期间。
张公辉黄,字文澜,鸿胪燧孙,增生。居蒙第五子。少业儒,未博一衿,遂弃去。年弱冠,复锐志书史,食饩邑庠。以岁贡任招远训导,训迪以法。解经取要义,有安定先生遗范。庠中有触法令者,谕以是非利害,无不改辙。后解职归,遇疾,以药少闲,越二日,呼衣冠,进子若孙,曰:“各勤所业,无忝前人者为肖子,不然是自弃也。”语毕,瞑目而逝。
刑部尚书王士祯
按:是篇录自《楼村披阳张氏宗谱卷后·传》,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新城王氏(王士禛家族)与楼村、披阳张氏也有姻亲关系。据是书所录高珩所撰《文学文麓公(张应黄)事纪》一文,张居蒙为王士禛伯祖王象乾女婿,张应黄、张辉黄为王象乾外孙,故王士禛与张辉黄为外从兄弟。王士禛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一月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任刑部尚书,此后罢官家居,至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去世。故此文作于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至康熙五十年五月期间。
公讳庭楫,字济然,廪生,向亭公第三子。天性纯孝,事继母邓孺人内外无间(闲)言。持身端洁,生平未尝与人忤。壬午城破,长子宏烈以身殉难。先时促公逸出,会有两骑追之,仓皇之际,奔入东郊先茔,蹲身树下。俄见一妇缟衣素裳,手曳白练,而两骑却走,妇亦不见。人以为白衣大士之灵,而善人获佑也。以岁贡授夏津训导,迁范县教谕。其在夏津也,值土寇跳梁,公与县令姜念督率士子昼夜守埤,城赖以全。寇平,则与诸生立社会文,比屋絃颂。新令夏人佺尤重之。范被土寇蹂躏甚于鄃城,无居人。公劝督士子复业,文教渐兴。丁忧,服阕补昌乐教谕。迁靖海卫教授。官一载,迁镇西卫经历。致仕后居乡饮大宾者三次。以子宏启敕封文林郎、广通县知县。夫以公世德孔厚,家学有源。探古人未发之奇,读书能见其大;处万物无营之后,训士不懈于心。五庠桃李生风,鼓吹名理;四壁烟霞添色,领袖人伦。俎豆宫墙,从知稽古之报;峋嶙阀阅,永识貽谋之长。
户部侍郎邑人王士正撰
按:是篇录自《桓台耿氏世谱》卷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影印1920年印本。文中所记“壬午城破”,系指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袭破新城,大肆屠戮民众。以下六、七、八三文均涉及此事件。王士禛另有《五节烈家传》,亦为记载此事件中死难王氏本家族女性,见《王士禛全集》第1611页。
公讳宏图,字叔永,号元锡。太仆公第三孙玉衡公长子,太学生也。公天性至孝,事继母陈孺人克承厥志。内外无闲言。壬午十二月初二日城陷殉父难,时年二十九岁。
户部左侍郎邑人王士正撰
按:是篇录自《桓台耿氏世谱》卷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影印1920年印本。
节妇郑孺人,庠生宏烈妻。壬午,夫殉邑难。孺人十六结褵,十九丧偶。三载相夫,克修妇道;一朝永诀,矢乃冰操。抚襁褓之孤,延师成立;追熊荻之教,步武书香。时值青年,歌比黄鹄,勿谓茕茕婺妇,非纲常名教之防,即此烈烈孀居,亦世道人心之助。况王言如綍,明纶久勒为令规;苦节堪矜,公道岂泯于当路。自应宠荷旌典,洵堪表式闺门。
户部左侍郎邑人王士正撰
按:是篇录自《桓台耿氏世谱》卷四,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影印1920年印本。
贞烈张孺人,监生玄锡公妻,元吉公母也。邹平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使讳延登公孙女,刑部员外郎讳万选公女。恭俭端淑,幼习女史,有桓孟之风。及夫殉父难,遂自投井中。阅时救出,谓人曰:“夫已死,吾不能独生。夫殉父死,吾殉夫,得死所矣!”乳媪陈抱子元吉慰劝以善抚此子,存耿氏后;况有遗腹,勿效区区小谅。乃从之。越月,育子元拱。元拱补博士弟子,食饩。氏艰苦备尝,抚诸孤守节四十年。葬于古城之东。贞烈载邑志。
户部左侍郎同邑王士正撰
按:是篇录自《桓台耿氏世谱》卷四,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影印1920年印本。王士禛元配夫人张氏,亦为张延登孙女,张万锺之女。据此文知王士禛与桓台耿氏有戚谊。
翰林检讨孙君衰绖踵门稽颡而告曰:“勷获罪于天,先大父一旦弃养,勷服官京师,绞衾尊彝,弗及亲也。大父成进士四十有三年,同年之友,晨星落落,非先生之词无以慰大父地下。而勷又忝从游,敢固以请。”吾念今昔之谊,不得辞焉。曰:先生孙氏,讳继,字曰可,书台其别号。幼与群儿嬉戏,辄出羁立约束,群儿畏服之。稍长,入家塾,为文惊其长老。以余力旁及诸经子史。家中无所储书,往往从人家乞借手抄,册仅寸许,细字如螨脚,幅数千言,皆能掩卷洛诵。久之,遂成名士。顺治甲午,举乡试第八。明年,举礼部,成进士。己亥,谒选人,得吴长洲。吴郡诸邑赋役甲天下,长吏从逋赋罢者相踵也。先生到官未一载,遂以带征税粮不及额免。然清白威惠之名,信于上,孚于下,翕然甚著。有渔户数人,以小忿为盗,连染前政,锻炼成大狱。先生昌言于庭曰:“舍真盗而陷善良于死,吾不能。且吾何爱于一官?”卒白之。有行贿千金甘心其所怨者,峻拒之。呜呼!使先生处得为之地,需以岁月,其所表见,讵止于此?而惜其格于时与地也,其命也夫!先生归里三十年,足不践城市。惟与萧侍读韩坡乐数晨夕,率尔休畅,有汉阴沔上之风。令长洲日,识韩宗伯慕庐于俦人中,世服其鉴。检讨君官禁近,不忘教诫。其典闽试也,以公明著闻。先生驰书曰:“吾方病,减食。今为孺子进一餐矣!然士所当为,有大于是者,其勉之勿尽!”检讨君以文行显名于时,实先生教也。生以明万历己未,卒以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得年七十有九。配李孺人,前卒。以是年十一月三十日合葬于古沟桥南之新阡。侧室三人,其有子者曰张氏。子男子五人:云锦,增廪生,封翰林院检讨,前卒;云曦、云晅、云晖、云霱。子女子三人:适张绳祖、张源诚、康玮。孙六人:勷,即检讨君,大中表先生以为云锦嗣,(下缺五字);曾孙四人:于咸、于宁、添丁、含章。元孙一人:重良。铭曰:刀笔(下缺二字),是曰俗吏。太阿而刈韭,曰匪利器。虽命之不犹,而耻为毛挚。营墓右军,归田征士。典型高风,而君克嗣。我山峛崺,古沟溶潏。乐哉斯丘,以昌厥世。
按:此墓志铭原石今存桓台拿云美术博物馆,漫漶较重,故有缺文。孙继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同年下葬,故王士禛此文写于是年。孙勷本姓李,其父为李文科。王士禛曾为李文科撰《墓志》,云:“德州孙公书台,罢长洲令居吴,见勷器之,曰:‘是儿不凡。’谓君(李文科)曰:‘君多男,吾子逾壮无所出,曷乞是儿为吾嗣孙?君生之,我成之,不亦可乎。’孙公廉吏,有善政于吴,君不忍终拒,遂许之。”见《王士禛全集》第2204页。
二年契阔,方喜连床,三日流连,忽惊判袂。接手讯备悉近状,一再往复,泣下沾襟。嗟乎,苕文昔与同人翔翱京雒,入则接席,出则连镳;睥睨时际,上下古今,意气何盛也。自鄢陵读礼,颍川引疾,南海出使,弟既风尘憔悴,凄怆江潭;兄复蹭蹬左迁,退居吴苑,又何衰也。昨者芜城暮雨,官阁孤檠,相见悲欢,宛如梦寐。窃思百年之中,良会有几?毋论旧游云散,不可复得。即如此夕,剪烛听雨,共话长安旧事,虽复百端集臆,万感填膺,由今思之,亦人生之极乐也。卜邻洞庭之约,数载于兹,灵威丈人实闻斯语。比闻议裁去李官,偶惬鹿麋之性。便当一瓢一笠,从吾兄于七十二峰之间。此愿不遂,为当奈何!承教刻《汪王唱和诗》,甚慰。而弟《纪年诗》全本方在,昆山敝门人盛珍示许汇刻,兄当预作一序俟之。《说铃》当即刻成,索者颇夥。昨周栎园以不见全书、《画苑》不得苕文笔墨为憾。辟疆近况殊不佳,有字到,以明春往迎文驾过雉城也。西樵尚在里中,周量入都且久,皆有信至,以苕文无端去国为念。顷讯颍川消息,今年秋尚在雪苑拥伎豪饮,意气如故。人言公死,公 不死也。附闻一慰。地临风南望,洊切如何?
苕兄大人手足
弟渔洋顿首
《过江》、《入吴》、《唱和诗》各册,为致既庭,甫草、竹隐、畴三、云客。
按:是篇录自吴修辑《昭代名人尺牍》,为王士禛手迹。《王士禛全集》第2378-2379页辑有此信,采自《尺牍新钞》卷一。然与此手迹本相较,文字大异,且有删节。文中“二年契阔……泣下沾襟”、“承教刻《汪王唱和诗》”以后部分,《王士禛全集》本均无。
流金炼石,倍于往前。惟坐卧把寄书,当青松短壑、赤脚踏层冰耳!二册璧还。尚有几卷,统望惠教。圈出三十馀则,并希录寄也。嘱序,因(固)愿附不朽,然向来颇以文字轻诺,府怨取诟,遂欲焚笔砚矣。或破例一为之,未可知耳。今春拜手示,兼之上疏请急,未遑裁答,匆匆归里,宿疾未痊,亦当稽尺一申候。雨后新凉,遥承起居清泰。近刻数种,附呈教削。因舍侄行,草草申候,不一。
按:是篇录自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1月版,第197-198页。此信收于中山大学藏旧抄本《聊斋诗文集·附录》。因信中有“今春拜手示,兼之上疏请急,未遑裁答,匆匆归里”之语,核之《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王士禛请急迁葬。故知此信写于是年。
八家古文辞,日趋平易,于是沧溟、弇州辈起而变之以古奥;而操觚家论文正宗,谓不若震川之雅且正也。聊斋文不斤斤宗法震川,而古折奥峭,又非拟王、李而得之,卓乎成家,其可传于后无疑也。
渔洋老人王士禛题
按:是篇录自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28页。
君何氏,讳毓光,字仲弢,别字鲁斋。吾邑多著姓,而家法首称何氏。何之先,枣强人也,有古用者,始著籍新城。数传至永寿。永寿生坤。坤生国鼎,字中含,与弟国桢皆以文行重于乡党。君中含先生次子也,少与兄观光齐名,号“二何”。南游武林,武林老宿皆折节下之。归而以文受知邑令马君孔怀,学使者杨君毓兰,咸期以国士。既数踏省门,不遇。而君有子世璂,幼有圣童之目,以甲子冠其经。人谓君积学力行,坎壈诸生间,不于其身而于其子,造物者岂无意乎?而君志迄不衰,键户佔毕,不改儒素。丙子乡试,临朐令张君曾裕,浙西名士也,得君文击赏,荐解额。因一字之误见摈于主司,张君至为扼腕流涕。于是,距甲子十余年矣,而君志终不衰,然终亦不遇也。岂其命也欤!先是,何族姓繁,中含先生兄弟有忧之,于是有睦族之约,著为《家训》。择族之老成忠信者为之长,挞伐庆赏仿《周礼》族师、党正之法,少长服教,卒为仁里。君兄弟实左右之。县大夫闻而叹曰:“尽如何氏,邑可卧而治也。”至今言家法者宗焉。君事亲从兄,终其身内外无间言。抚孤侄世琳,犹有恩给可书。原配李氏,两浙运副鸿雷女。生于贵介而荆布提汲,有桓少君之风。事父母、君舅、君姑尽孝。姑孙、母叶皆病,往来两母间,视食、尝药不敢言瘁。以劳致疾,先其母数日卒。宗族称孝君。卒于康熙乙酉闰四月初九日,得年五十有九。李夫人卒于康熙辛亥十二月二十五日,得年二十有五。继配王氏。子男子三人:世璂,甲子科举人,署莒州学政;世瓒,庠生;世璿,业儒。子女子二人:适张庆丰、焦汝舟。李夫人以壬子五月既葬孝水南原祖茔之次,而隧道之石尚缺。至是奉君之柩而合葬焉。墓向乾亥之间。实乙酉十二月二十日也。后四载,而世璂登己丑进士第,入翰林为儒臣。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志士暮年,壮心不已。无嗟不遇,匪乔伊梓。汜乡之后,将复其始。
赐进士出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同邑王士祯撰
按:是篇录自《何端简公集》附录俞正燮《何端简公年谱》,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题目为辑者拟。此墓志系为何世璂父母撰。何世璂(1666-1729),字澹庵,号铁山,山东新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直隶总督,谥端简。著有《何端简公集》。世璂为王士禛乡邦诗弟子,曾记士禛谈诗之语为《然灯记闻》,流传较广。此墓志已记录何世璂中进士、入翰林,故当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或略后,系王士禛晚年之作。
王士禛一生仕宦南北,服官四十余年,主盟诗坛,交遍天下。他在世时友朋之间函件往还、诗文酬答甚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诗文没有收入全集。我多年来虽留心此类文献,但读书太少,所得不多。今仅将以上13篇王氏佚文整理刊布,以期于王士禛研究略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