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话语与诗性智慧——三维度浅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

2014-02-05 05:44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诗性

李 根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中国文论”又称“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科诞生于中国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现代时期。二十世纪之初,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的部分学者开始采用新的眼光重新整理和总结中国传统学术,并将这种研究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为此后部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可谓是二十世纪学术研究领域的新开拓。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起初由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开创,其后在文艺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化,进而形成了文艺学与古代文学等学科相互配合、互相渗透的研究格局。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它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方法。现以“范畴”、“话语”以及“诗性智慧”为关键词,浅析中国文论的范畴研究、话语形态研究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这三层研究方法。

一、范畴研究法

中国文学理论范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与发展中孕育而生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与审美思维集中地体现在文学理论范畴的序列之中。范畴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的范畴予以探究与梳理,不仅能够全面揭示出传统文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也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传统文学思想的本土化特质,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畴体系的重新建构与现代转型。诚如党圣元先生所言:“通过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及其体系,传统文论的理论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阐释,给当代文论提供一种宝贵的资源汲取,从而有力地促进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1]

中国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现:(1)通过收集相关典籍和材料,对文学理论范畴予以历史逻辑上的梳理,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中概括范畴的生成与演变。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建人之一的郭绍虞先生,他的批评史研究正可谓是此种路径的典范。郭先生的《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文气的辨析》和《神韵与格调》等著述便是将“文”、“文学”、“文气”、“神韵”等文论范畴联系时代演进予以剖析,具有鲜明的史的性质。(2)将文学理论范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哲学范畴相联系来考察,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阐释文论范畴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而在思想层面领悟范畴所代表的审美意蕴和文化特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掀起了“文化热”的学术浪潮,文学研究较为普遍地采用了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剖析文学现象和文学基本规律。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赵建军先生的《魏晋南北朝美学范畴史》以及高文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等学术专著,正是运用哲学思维以及传统儒释道思想来解析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发生与发展。此种路径的范畴研究,从意识形态层面部分把握了范畴思想根源,还原了文论范畴本身所包蕴的哲学内涵。(3)再者,中国文论的范畴研究形成了建构核心范畴体系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一部分核心范畴进行梳理而建构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将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相结合。詹福瑞先生所著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可谓是范畴体系研究的典型代表。詹先生通过对“文德”、“文术”、“文体”、“文变”这四大范畴的考辨与分析,从文学本质论、作家论、作品论及文学史论等层面对中古时期的核心文论范畴作了正本清源的归纳与总结。同样,学者汪涌豪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也提出了建构核心文论范畴的理论思想。该著作辟专章着重探讨了“道”、“气”、“兴”、“象”等元范畴命题,并且强调元范畴对文论范畴体系的确立起到了规划构架的作用。(4)此外,一部分学者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上研究中国文学理论范畴,将中国文论范畴与西方相类似的文论范畴予以比较和阐发,揭示各自的异同,打通了本民族文学思想与域外文学思想相互对话的渠道。曹顺庆先生的《中西比较诗学》、童庆炳先生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著作都选取了中西文论史上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范畴进行比较与对照,从而发掘中西文艺思想中所具有的共同的诗心与文心。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许多问题,多从历史与现实的文学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因此,研究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不能离开文学理论范畴据以产生的创作基础。”[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研究,自上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也从文论范畴的研究方法中打开了自己的学术思路与学术平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必须与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本质规律结合起来。只有从文学自身的规律中总结得来,并且能够推动文学自身发展的研究方法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二、话语形态研究法

话语(Discourse)作为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范式,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思维、言说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法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的基本设定,它包括了术语概念层、话语规则层和文化架构层由表及里的内容”[3]。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人类思维的外在显现。人类的思考方式也决定了话语阐述方式。可以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理论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范式和言说方式,诸如诗话、词话、赋话以及书论、评点、批注等体式亦为中国传统文论所独有的言说形态。然而,中国的文学批评领域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在西方文论的大量引进与思想资源急剧变革的当下,其传统言说的方式已被遗忘到了边缘角落。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文艺理论界提出了中国文论“失语”[4]的病症,并揭示出了古代文论与当下文学研究格格不入的现实:“古文论特有的表述方式使它的确切含义在今天有许多已经不易了解,如何解释和评价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说,古文论中有一种点悟式的评述方式,往往三言两语,给了比喻、暗示,借助形象引发联想,以说明某一理论问题。”[5]

针对中国古代文论“失语症”的现象,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论命题下,通过研究传统文论的言说形态试图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进行重新建构。话语形态研究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研究方法的确立,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来实现:(1)回归中国本土化语境,阐释中国传统的文学术语,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在此基础上来建构中国文学的话语体系。在文学研究史上,晚清学术巨擘王国维的文论构创可谓是立足传统、借鉴西方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典范。他所著的《人间词话》虽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立足传统的诗学话语。书中所提出的“写境”与“造境”、“理想”与“写实”等文论话语形态不仅为传统的“意境”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也表现出了作者在跨语境文化背景下对本土学术的深刻思考。(2)在研究中国传统文论言说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中国文论自身一向有重视‘怎么说’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文化根基是自周秦诸子以来的诗性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6]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民族特色,它们散见于诸子著作、诗话词话、书信序跋以及经传评点中。同样,中国传统学术有着浓厚的“尊体”与“辨体”意识。对古代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的梳理以及对传统文学批评体裁的甄别,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论诗性言说方式的重新认识,也为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言说手段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钱钟书先生的文学评论话语即是从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入手。他的《谈艺录》采用了诗话体裁,《管锥编》也继承了传统笺注的形式。此外,李健吾“随笔式”的文学批评体裁乃至李长之“传记式”的文学批评方式都立足于传统文论经典的话语言说体式,可以说,这些著作的言说体式对当下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和文体学批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范畴研究与话语形态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内部所探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现列举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又称原始思维,是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概念:“这种异教世界的最初的智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7]据此可知,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面对世界所具有的“万物有灵”和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自诞生之初就一直保持着“诗性智慧”的思维特征,不论是“以己度物”的诗性隐喻还是比兴取象的诗性论述,都直接或间接表现出了文化人类学所含有的理论向度。同样,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有“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而其本源正是根植于人类文化滥觞期的原始思维中。所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意味着文论研究将回归元典,从源头清理出具有诗性特质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就中国文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而言,李建中先生提出了三个“返向”,即返向“儒道释文化批评传统”,返向“轴心期时代的文化格局”,返向“各民族最初的智慧”[8]。通过文化人类学视野的回归,可以考察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进入现代文明与文论的路径,为当下多元文论思想的转向与回归提供逻辑依据。目前,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学术潮流已然兴起,叶舒宪先生所著的《老子的文化解读》、李建中先生的《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以及吴中胜先生的《原始思维与中国文论的诗性智慧》等著作,均是运用人类学视野阐释中国本土文艺思想的先导与范例。

综上所论,除了上述三种研究方法之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文学研究方法是融合了主客观等多因素的理论话题,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因地制宜,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1]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管见[J].文艺研究,1996,(2):4.

[2]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8.

[3]曹顺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M].成都:巴蜀书社,2001.407.

[4]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2):13.

[5]代迅.中西两套文论话语的龃龉与磨合——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世纪行进[J].文学遗产,2001,(6):13.

[6]李建中.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J].长江学术,2006,(1):113.

[7][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61.

[8]李建中.反(返)者道之动——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文学评论,2004,(4):31.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诗性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从文论医评《内经》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