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子臣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新闻选择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的品质加以比较、评价并进行筛选、取舍的过程。不同的新闻媒体,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新闻工作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真理和道义的守护者,是纵览全局的望者和有的放矢的引导者,应该准确把握新闻的社会价值取向,使新闻作品体现出对“真”与“善”的肯定,对美好人性的褒扬。然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新闻商品化观念却前所未有地冲击着新闻人的良知与操守,由此带来了对“受众本位”的关注和媒体自身利益的追求,各种失范、失序、失德现象时有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扭曲造成新闻产业乱象环生,误区重重。
与其它企业不同,新闻事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经济价值,不能只把眼球放在对新闻价值的盲目追逐上,更应担负起码的社会责任,努力实现新闻社会效果的最优化。
物质利益的诱惑,名利思想的追逐正在侵蚀着新闻队伍。传统的公共新闻学,已让位于公共商业化的新闻学,这种商业化的新闻学正在改变公众的行为,改变公众的意识判断和对新闻的界定。个别掌握着庞大舆论话语权的新闻媒体为钱驱使,唯利是图,搞“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新闻”成为常态;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成为潜规则;打着舆论监督旗号,敲诈勒索时有所闻。2013年发生的《新快报》的陈永洲事件,给整个新闻界敲响了警钟。陈永洲受人指使,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发表的10余篇中联重科负面报道,让媒体服务资本的黑色交易无所遁形,极大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媒体热衷为富人服务成为一种风气,无良媒体的虚假报道已成为社会公害。2014年4月19日,舆论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房价。打开网络,满屏都是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因楼盘降价被政府罚款4000万”,仿佛政府成了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地产商则转身变为“慈善家”。其实这家公司2008年被罚款4000万元,因违规高价卖房,并非降价售房。6年后,在一家媒体的记者面前,在这家地产公司老总的口中,2008年那4000万元罚款却变成了“楼盘降价被政府罚款”。房地产公司是用撒谎手段成功地骗取了公众的同情,那家媒体用不负责任的报道成功地登上了舆论头条,而政府公权力的公信力,却白白遭受了一场舆论谎言的残酷蹂躏。由此可以看出,媒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恶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寻求不同是媒体吸引受众的惯用手法。2014年6月8日,就在全国939万学子在考场奋战高考时,一家报纸刊发整版专访《河北女孩被哈佛等9名校录取》。该报此时发表“张媛琦5岁种下哈佛梦想,今年放弃高考成功被美国9所名校录取”的新闻,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不屑和对西方教育的向往和追求,意在说明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字里行间流露出崇洋媚外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发展势头,个别媒体掀起了一股妖魔化国有企业的恶浪。本来国企和民企都是民族企业,完全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可某些媒体却故意将两者对立起来,挑拨离间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例如,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制造了贫富差距”、“国有企业助长了腐败”等,不一而足,大有将现在仅存国有企业一举取消,一夜之间实现全盘私有化之势。
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要培育、凝聚、建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获得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都不能放任对主流价值观毫无底线的肆意挑战。众所周知的网络名人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曾说:“网络就像一片海,我是要在海底的石缝里放颗炸弹,炸得整个海面浪花四溅”。说白了,就是编制和炮制虚假事件和话题,以出位言行挑战公序良俗和公共舆论的底线,在一次次引爆网络舆论的过程中积累人气,再浑水摸鱼牟取暴利。在这类网络红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下,一些媒体和网站一度成为谣言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传播主渠道,成为道德沦丧、审丑逐臭的负能量中心,甚至成为诽谤、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的多发地。“立二拆四”们的受审,也是给予更多人的警示,靠挑战法律、挑战道德、挑战舆论的网络言行来牟取名利,此路已经不通。
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抢夺受众,不断在新闻的新奇性、接近性、及时性方面竞相比拚,对宣传荒诞、变态、灾难、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乐此不疲,靠猎奇、爆猛料等手法来激发大众的阅读欲望与快感,这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媒体的制胜“法宝”。靠低俗的猎奇、低俗的隐私、低俗的“性”闻,去迎合偏见,制造轰动效应。越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内容,有的媒体越是喜欢。南京一家报纸曾以醒目标题刊登《千年木乃伊怀孕》的消息,说在埃及开罗的一具超过3000年历史的女木乃伊,在发掘出土不久后怀孕,此等天方夜谭,报纸竟如获至宝,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迎合猎奇心理,某些媒体把严肃的反腐报道情色化,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满足低级趣味。对重庆贪官雷政富,很少有人知道他贪了多少,是怎么贪污腐化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人们对他的了解都集中在与赵红霞的不雅视频中,因为情色才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些媒体记者的眼里,贪官怎么贪、如何反贪仿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他们的私生活有声有色甚至莫须有地演绎成一场场情色故事会。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政府部门的失误和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腐败案件,寻找抹黑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所谓证据,借题发挥,以此否定现行体制和社会制度,否定整个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
媒体的恶意炒作和不顾社会道德与他人利益的乱播乱报,严重偏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原则。甚至一个莫名的猜测、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言,都会被无限放大。什么“纸馅包子”、“华南虎事件”、“水变油”等虚假新闻,媒体无不是在用荒诞不经的手法锲而不舍地忽悠观众和读者。
有些恶意炒作,则完全是通过造谣来实施的,这种行为已经堕落为犯罪。而有些媒体则盲目跟风,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例如,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与高铁建设没有任何关系,莫说是发生事故的不是高铁,即便是高铁追尾,也与高铁技术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事故发生后,整个网络媒体立刻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疯狂起来,甚至连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也都疯狂起来,媒体就一个声音在疯狂叫喊:“高铁建设大跃进是罪魁祸首!”、“高铁建设不顾人民死活!”、“为了人民生命安全,高铁必须停建”,似乎整个中国全都在声讨高铁建设的滔天罪行。“7·23”动车事故的恶意炒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来我国当年可以建成8000公里的轨道,结果因为炒作,正在开工的全部停工,国外有十几个国家要引进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合同全部停止。媒体炒作的舆论准备,是要充分刺激起社会情绪,彻底击溃中国高铁的雄心壮志。
如果媒体多一些求真务实精神,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网络红人郭美美也不至于把红十字会搞得声名狼藉,她澳门欠下“2.6亿赌债”等虚假新闻也不会被炒得沸沸扬扬,媒体自身也不至遭人诟病,公信力一落千丈。
成功的新闻选择,不仅在于它内容的真实典型新鲜,更在于它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事实告诉我们,价值扭曲的虚假报道,必然造成信息混乱,价值观念颠倒,人心惶惶,乱象环生,诱发种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向新闻乱象开刀,就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从制度上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完善新闻法规,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忠诚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肃纪律,守土有责,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