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梦南
(吉林日报社,吉林 长春 130000)
当前很多经济新闻报道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不善于对事实之间联系做出因果式的逻辑透视,让报道仅限于简单式的报道,很难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经济报道要求记者必须能够写出全景式和解疑释惑的分析性内容。但由于记者观念还没有真正实现转变,因而转型时期的报道往往片面。
在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经济报道因观照现实不够而面临严峻考验。目前,纸媒和荧屏上呈现出来的经济报道,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相当严重,存在照搬统计数据、语言晦涩难懂、形式呆板拘谨等弊端,让受众不爱看、看不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泛泛而谈的经济报道虽然易于操作,但由于表达的僵硬、深度的缺失和角度的单一,而导致报道的“硬伤”,不利于发挥纸媒的引导服务功能,终将预示着受众的流失。
作为媒体竞争焦点的经济报道,它一定包括人们对于经济趋势的展望、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对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生活方式的种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有用的经济报道不仅是服务类信息,更能帮助人们认清复杂的世界,告诉他们选择什么、怎么选择。以电视为例,一档新闻栏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天所播发的经济信息的价值,同样在于日积月累起来的所有信息的价值之和。这些信息纵向形成的系统,足以揭示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横向形成的覆盖也可以说明战略、区位、施策等方面的很多问题。
传统媒体的角度选择,包括“企业视角”、“行业视角”和“政府视角”等,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由于视角狭隘,常常不自觉地受到“企业本位”、“行业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束缚,稿件看似气势大、立意高,但是难免曲高和寡。受众认为,企业赚钱了,行业壮大了,政府出政绩了,跟我们有啥关系呢?诉求对象不明确,导致文稿视角平庸,也就无法形成媒体鲜明的风格和力量。
践行“三贴近”,需要记者多运用“群众视角”、“实际视角”和“生活视角”报道新闻。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需要在选题上多动脑筋。写产品质量问题,可先从消费落笔,从消费者追踪到商场,再跟进到企业、车间,从源头上查找问题症结。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告》、《经济半小时》等节目,就是从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开始,调查追踪假冒伪劣商品的非法炮制过程和巨大社会危害,最后使厂长经理们坐不住了,下决心提高产品质量,否则只能坐等被淘汰出局。
伴随着媒体分工的专业化,既具备经济学科背景又有新闻专业素养的人,将成为纸媒最需要的经济新闻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经济的发展大势,并能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除了引进专业人才,纸媒还应借助“组织”、“制度”和“培训”的力量,使那些学中文、学新闻出身的记者有机会“充电”经济知识,让他们写出的经济新闻稿件能够更专业。
经济报道应胸怀全局,拓展报道视野,关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利益。首先,要不断跟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各国产业分工及其发展动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经济问题,解读经济事件;其次,要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精准把握,随时掌握宏观经济、顶层设计和具体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报道的立场和重点,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再者,要重新盘点现代市场经济的诸多新领域,将过去关注得不够的一些金融、财税等领域纳入工业经济报道的视野之中。
纸媒提升经济报道的影响力,需要加强对异常经济现象的关注和解读,使报道能够直击时弊,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帮助,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引导。
现在经济报道中单向度的解读比较多,而且往往是按照宣传视角来做,比如上级发布了某项新政策,报道总是一边倒地称好,不遗余力地提供舆论支持。而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纸媒在经济报道中应当将专家观点和记者调查结合起来,加大对政策信息的解读力度,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连接“两头”做出贡献。
虽然经济报道以经济生活、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等为关注内容,但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经常与经济活动融为一体,成为经济报道的载体。因此,把人的活动、思想等写进经济新闻,不仅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生活,而且能给经济报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引入人的故事,是实现经济报道“软着陆”的有效途径。一篇优秀的经济报道,不仅表现在专业化的分析上,更是在讲述一个冲突不断推进、情节不断发展的好故事。同时,用故事的形式演绎财经事件,使抽象的财经事件具象化,也使枯燥的数字灵动起来。
总之,经济报道由于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诸多层面,除了要真实、及时、准确,还具有政策性强、社会性强、业务性强等特点。无论是政府、企业,在应对危机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家政策到企业行为,都需要有信心,并创新传媒的思维。对传统纸媒来说,无论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还是中央的要求和广大受众的期待,都给当前的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雷颖俊.报业记者全媒体转型探析[D].湘潭大学,2012.
[2]王仕勇.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报道应增强亲和力 [J].新闻界,2009,03:105-106+28.
[3]操慧,李玮.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背景、现状与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139-143.
[4]毅鸥.新时期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流变[D].内蒙古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