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定位的重要性
——以《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为例

2014-02-04 20:30原俊凤钱亦兵彭永生张海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干旱区科技期刊稿件

■原俊凤 钱亦兵 彭永生 张海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科学》编辑部,乌鲁木齐北京南路818号5029室 830011,E-mail:junfengyuan0812@163.com

古代汉语中“定位”指确定事物的名位。如《韩非子·扬权》:“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1],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位指把事物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做出某种评价,而西方的“定位”一词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词汇之一。按照艾尔·列斯与杰克·特罗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定位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位可以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一种创造性试验”[2]。简言之,定位指经营者如何让自己经营的产品在预期客户脑中独树一帜的过程。如今,定位的观念和理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样,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期刊的定位,《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英文刊(以下简称《干旱区科学》)2009年11月创刊,2011年7月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收录,先后被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剑桥科学文摘(Cambridge Science Abstract)、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s Journal, VINITI)、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Abstracts)、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ernicus)和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等其他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13年《干旱区科学》遴选进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位列一、二等科技期刊排行榜名单中。《干旱区科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刊物的明确定位,定位需要换位思考、自我内省和评价,应不同发展阶段要求适时变化定位目标,只有做到有效的定位,刊物才能不断进步。

1 《干旱区科学》创刊初期的定位

《干旱区科学》创刊初期,定位目标明确:锁定中亚区域,突出地域特色。国际上已经有资深的英国期刊《干旱区环境(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和美国期刊《干旱区研究和管理(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这两本期刊发表文章的研究区域多为中亚以外的干旱区。因此,《干旱区科学》的征稿范围包括中国的新疆、内蒙古、河西走廊以及中亚五国、俄罗斯和蒙古。尤其以新疆为代表的2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干旱区,具有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倍受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其潜在的丰富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不合理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愈来愈密切的关注[3]。截至2011年7月被SCIE数据库收录之前,《干旱区科学》刊登的7期中,全部为国外作者的稿件占18.7%,国际合作的稿件占17.3%,累计占36%,这些国际来稿中大部来自中亚区域。《干旱区科学》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地貌过程、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环境胁迫与植物的适应对策,动物资源等领域,突出了干旱区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征及其变化和演变,干旱区绿洲的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反映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中亚干旱区的生态、地理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结果。美国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副总载兼编辑发展部高级总监,负责SCI选刊和JCR年报工作的国际期刊界知名人士James Testa先生在2011年5月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时作报告曾指出:今后SCI数据库遴选中国期刊时将考虑期刊的地域特色。这与我们期刊的定位不谋而合,这也是《干旱区科学》仅创刊2年被SCIE数据库收录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旱区科学》创刊初期发展艰难,作为一本新的英文期刊,扩大来稿量是期刊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干旱区科学》创刊初期的定位目标立足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国际合作项目,邀请合作中的国际编委为本刊撰写稿件和约稿,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和国际化;另一方面,锁定中亚区域,通过合作项目,积极宣传期刊,抢占作者群,保证了创刊初期的稿源量。

2 《干旱区科学》发展初期的定位

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后,《干旱区科学》改变定位目标: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2012年,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研究干旱区方面的国外优秀作者,向11992位国外作者发了约稿信,积极宣传和推介《干旱区科学》,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12年《干旱区科学》来稿总量为312篇,其中国外来稿101篇,占总稿件的32.4%,比2011年提高了13.7%。国外来稿的国家从中亚扩展到欧洲,其中有1/3来稿为本刊约稿作者。2012年《干旱区科学》的影响因子为0.542,2013年为0.453。表面看《干旱区科学》的影响因子降低了,实际上2011年期刊的自引率高达84%,而2012年自引率降低到20%。换言之,《干旱区科学》的他引率从2011年的16%增加到2012年的80%。

2013年《干旱区科学》与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干旱区科学》的电子版及纸质版的国外发行权将由Springer出版公司全权独家代理。Springer在全球已经拥有完整的营销网络,并参与国际上主要的学术会议。借助Springer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国际上推广《干旱区科学》,能极大地提高《干旱区科学》的国际发行和论文传播效力。研究表明,刊物的出版周期和时滞较长,相当一部分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4],相反,对于研究成果时效性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点研究领域论文,加快文章的发表有助于提高期刊影响因子[4]。因此,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缩短文章的发表周期,提高论文的时效性,已成为制约学术期刊发展和扩大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5]。2013年《干旱区科学》在Springer信息平台Springer Link上在线发表已接收论文,缩短论文的被引时间。从2014年开始,《干旱区科学》将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缩短刊发时间和增加刊发稿件量。

《干旱区科学》被SCIE收录后,作为一名新成员,国外读者和作者了解甚少,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成为《干旱区科学》新定位目标,通过编辑部的自我宣传,期刊网站论文的下载量从2011年的7668篇次增至2013年的46410篇次。借力Springer发布平台,论文下载量从2013年1月的12篇次快速增长至8月的460篇次。根据目前的 Web of Science引文统计,《干旱区科学》2014年的影响因子将突破0.7。以上数据说明扩大国际影响的定位目标符合期刊的发展方向。

3 《干旱区科学》未来发展定位

《干旱区科学》未来的定位目标是:从非主流到主流的国际期刊。《干旱区科学》已经得到国内某些大学和研究院所的认可,但在国际期刊行列中,仍属于非主流期刊。像国际知名老牌期刊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尽管它的最新影响因子只有1.772,但其作为一本权威期刊已经得到国际科学家的认可[6]。稿源的质量和研究范畴是学科论文被高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7]。虽然《干旱区科学》稿源充足,稿件录用率约为25%,但稿件质量与著名的国际期刊的水平相比,还有距离。目前,制约《干旱区科学》发展的瓶颈是优秀稿源的缺乏。面对一部分质量高的稿件流向国外学术期刊,一部分应用基础方面的稿件流向技术类期刊;一部分基础理论方面的稿件又流向了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方面的期刊,要打破“你办你的,我办我的”较为平稳的局面,有意识地跟踪重点项目、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积极组稿,不断提高稿件的学术质量[8]。针对干旱区国际合作项目开辟专栏,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该栏目的特邀主编。2013年《干旱区科学》特邀了内华达州大学的Robert SNOWAK教授开辟了“入侵植物与全球气候变化”连续两期的专栏,此专栏文章内容丰富,研究区域涵盖了欧美、中亚和中国等地区,从不同角度阐述和探讨了入侵植物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此外,还应该重视栏目策划,对于综合性的科技期刊,适当多刊登一些热门专业的研究型论文、综述性论文以及有争议的论文,使《干旱区科学》逐步成为我国和国际关注干旱区的优秀科学家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传播发布平台。对《干旱区科学》而言,要实现国际主流期刊的定位目标还需要期刊在品牌、作者、内容、编辑、信息和市场等方面做更为细致的研究工作。

4 结束语

关于如何创办国际性的科技期刊,已有研究总结了编委、稿源、作者、审稿、编排以及发行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9-11]。本文就近年来《干旱区科学》在期刊定位方面的实践和体验作简单的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些许借鉴作用。

1 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艾尔·列斯,杰克·特罗.定位时代.广告时代,1972:35-38

3 曾贤荣.新疆启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12-04-18]http://www.ts.cn/news/content/2012-04/18/content_6755802.htm

4 柳晓丽.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探讨.编辑学报,2006,18(4): 285-286

5 孙广增.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几点探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8-160

6 Elsevier.[2013-07-10]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

7 姜联合.提高和稳定期刊质量是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根本措施.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4:67-68

8 章志英,王清华.抓住机遇,争创国际一流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1): 46-47

9 杨道富.基于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17(4): 643-646

10 贺晓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图书馆学刊,2008,(1):34-36

11 王丰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科技与出版,2012,(5):43-45

猜你喜欢
干旱区科技期刊稿件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