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松 苏 彤 李雷明 吕克军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盐湖研究》编辑部,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 810008,E-mail:wangcs@isl.ac.cn
我国的科技期刊经过几十年成长,从数量和规模上已跃居全球第二,但面对数字化、国际化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同程度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冲击,科技期刊界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积极探索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和策略正在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也从技术、价值的角度,思考探索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理论逻辑,归纳总结出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基本法则,为清晰地了解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基本趋势提供帮助。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扩散是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原动力,并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科技期刊生产、传播技术的替代,正如2012年12月4日,美国风投KPCB合伙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将“杂志”概念进行了解读,指出它们不再是当初成堆的印刷拷贝,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及分享的最新、最全、最富有个性化的文字、视频等[1]。这表明对传统科技期刊生产、传播技术的替代,以及媒介间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替代成本与替代收益之间的比值关系,决定了关联信息技术应用与扩散的速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科技期刊与其他媒介融合的范围和趋势更加明显。正如约翰·帕夫利克所描述的:“所有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2]”。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使媒介系统的结构、秩序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生存形态的演进提供了机遇。我们尝试从技术和价值的视角出发,以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方式来思考科技期刊变化的过程,探索其演进的法则,以便确定一个分析框架,作为考察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理路。
回顾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与技术更新密不可分。作为科技期刊生存形态演进的原动力之一,信息技术普及之快、发展之速,远非此前任何技术所能比拟;其影响之深,至今仍难以准确估量。但已经发生的科技期刊系统内部基础性技术、形态、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科技期刊系统外部生存环境、产业关联、竞争关系等诸种转变,这些变化给予我们一个强烈的预示,全球化、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演进更受制于强势的技术逻辑。
(1)科技期刊的出现及形态演进与新传播技术的诞生与应用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时间间隔。
我们可以从大历史的视野考察传统媒体的出现及形态演进过程,可以以时间为轴,清晰地描绘出传统媒体形态演进历程的图谱。在西方15世纪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至1655年现代报纸媒介才得以面世;1895年马可尼成功实验电磁波传递信号、1904年电子图像传播接收设备诞生,可一直到1906年无线电广播才出现、1925年电视才刚刚诞生;我们亲历的历史更能说明这一法则,1969年美国军方开始搭建ARPA网络,直到1983年TCP/IP协议才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信息技术集大成者互联网的问世。从以上历史的回顾可以明确指出,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发展的路径同技术创新方向与进度基本保持一致。无论是印刷技术、电子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媒介基础性技术的变化都催生了新的媒介诞生和旧有媒介的形态演进。
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应实现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需要经过“意识到问题的需要”、“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商业化”、“扩散和接受”、“结果”五个阶段[3]。传播技术的应用也要经由上述过程。因此,新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之间存在滞后性。费德勒将这一现象称为“延时采用”[4]。科技期刊发展演进同样遵守这一法则。从印刷术的应用到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介形态演进过程中的这一滞后周期正不断缩短。
(2)新的传播技术对科技期刊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不是仅体现在对科技期刊内容生产、产品制作流程的直接作用,而是体现为其催生的新生媒介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市场结构等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科技期刊运作方式的变迁。
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对既存媒介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和全面的,它引发了科技期刊的信息格式、生产流程、接收终端、传播方式、生存形态、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
(3)新的媒介形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传统科技期刊的消失,而是它们相互影响、共同生存。
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科技期刊的消失,而是新旧媒介共存,构成全新的媒介系统。这一规则已被传统媒介演进的历史事实数次验证。每一媒介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会在下面价值逻辑视角中作更为深入的分析。科技期刊的共同发展演进是科技交流媒介系统发展的表现,也是科技期刊功能完善的内在要求。科技期刊的“消亡论”或“危机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示我们科技期刊界要重点关注科技期刊生存环境的变化和新挑战的出现,并适时地加以应对,采用新的技术,调整运作方式,变更市场策略。
(4)新的技术引发期刊业形态的转型与重构。
历史上,每一次传媒产业形态变化与转型都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关联密切。活字印刷技术使科技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是科技期刊业产生的技术基础。现代印刷技术使科技期刊印刷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推动了各学科期刊数量与规模的快速扩展,科技期刊业已成为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传播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快速传输,科技期刊业开始摆脱地域的约束。新型电子媒体及其传输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了传播的空间领域,也推动着更大范围内科技期刊市场的出现和形成。
今天,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科技期刊的系统结构、传播模式、生存形态都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过程,科技期刊界或多或少都感受到这一不可逆转的转型进程。我们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科技期刊业的生存盈利模式遭遇挑战,突出的表现是广告份额逐年下降,而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促使科技期刊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发生变动,如市场边界的模糊、产业关联的变化等。科技期刊业生存形态的转型与重构正在发生。
“价值”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事物价值的存在。对事物价值高低的认同,决定于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而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科技期刊业或各学科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价值前提的根本表现是科技期刊为社会、受众及其在科技交流体系中所提供的效用和功能,具体表现为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与技术逻辑相比,价值逻辑是科技期刊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隐性逻辑,但同时也是核心逻辑。
1996年,美国学者斯莱沃茨基出版《价值转移——竞争前的战略思考》一书,首次提出了“价值转移”的概念,并指出价值转移现象在商业发展和产业演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发生于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部门之间,其实质是收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流动。价值转移理论认为,价值转移引起行业价值的再分配,进而使竞争优势在不同企业间发生和转移。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价值不会消失,只是发生转移,而且是以倍数效应转移到那些更能满足顾客要求且拥有更强获利能力的新的作业、技能及经营策略上去了[5]。
(1)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过程是新价值领域发掘和传统价值领域增值的过程。
科技期刊新的形态的出现和传统形态的优化,从本质上来说,改变了科技期刊系统的效用和功能,并使科技期刊系统的价值构成发生变化。
一方面,科技期刊新的形态能够提供传统形态无法实现的效用和功能,比如科技期刊网络形态的互动性。此外从传媒系统整体观察,不同类型媒介的特征和功能存在差异,这是由各自的技术基础、物理属性、受众群落和内容系统所决定,也因此决定了不同媒介核心价值的差异。与传统科技期刊形态相比,科技期刊网络形态能够实现交互传播的功能,提供丰富的意见表达空间,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为科技期刊业潜在新价值领域的发现创造了机遇。
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业传统价值领域也在生存形态的变化过程中获得增值。例如,提供科技信息是科技期刊最基本的功能。技术的发展和形态的丰富使科技期刊生产、承载、传递、呈现信息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科技期刊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随之获得持续的强化和提升。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导的数字出版期刊较好地将网络载体的首次发布、快速传播和传统出版权威发布、社会认同的不同功能实现了有机统一,实现科技信息无地域限制、零时差的信息动态化、海量传播、相互共享和交流。
(2)科技期刊系统在价值产生—价值发展—价值流失—价值提升—价值产生的循环过程中发展演进。
从科技期刊系统内部看,新的科技期刊形态与传统形态存在部分的功能重叠,因此,新旧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当新形态能够更好地实现这部分功能时,便会发生价值向新形态转移(既存形态价值流失)。例如,网络媒体能够为受众提供免费的、丰富的、多样化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科技期刊的市场价值。新的竞争环境中,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寻求到合理的价值定位和生存模式,即进行价值再造。价值再造是以科技期刊的本质特征为基础,以期刊价值的提升为目标的。在价值再造的过程中,将发掘新技术、新环境所带来的潜在价值。
价值流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行业之间。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消解着科技期刊生产的技术性门槛,并使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无限复制、传播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科技期刊产品生产的专属性,科技期刊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可替代性大大增强。但这种可替代性是双向的,即科技期刊系统的某些功能被其他科技传播系统所替代的同时,也发生着对其他系统功能的替代。价值流动和转换在科技期刊与其他系统之间持续发生,并导致更大范围内的价值重构。从科技期刊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价值重构表现为不同科技传播产业链的相互介入和相关产业价值链的相互联结,并形成产业融合的趋势。
根据上述对科技期刊发展演进基本法则的归纳认识,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在催生科技期刊新形态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传统科技期刊的生存形式。信息技术对传统科技期刊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现在,我们可以简略地描绘出传统科技期刊正在发生的变化。
如前所述,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是科技信息的传播,信息技术首先改变了传统科技期刊内容信息的基本格式和存储方式。大众媒介时代,不同的媒介形式都有其各自的数据格式和特定的数据存储方式。如电视以视频信号格式存储、广播以音频信号格式存储,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介,文字或图画信息以纸张为载体,其信息的存储需要通过保存媒介本身来实现。不同媒介的数据互不通用,而这些储存方法还存在着信息容量小、长期保存困难等问题。计算机的诞生,使二进位制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所有不同格式化信息编码都可转化为1和0,以“比特”为基本单位。计算机技术可以在不对媒介生产过程进行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扫描等数字转换方式,将不同类型媒体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二进位数字的方式处理、存储和传送,并可将已有的数字信息分别转换为音频、视频、文字图表输出,数字化的信息格式,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存储、调用、编辑和共享,使不同媒介深层技术基础走向统一。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科技期刊生产的技术系统,进而推动生产流程的再造。以科技期刊生产为例,在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选题组稿、期刊编辑与后期制作是各自独立的工作。编委、组稿编辑负责期刊选题,专家、责任编辑负责审稿、改稿和版面设计,打字员负责打字和组版。网络在线投、审稿采编系统则将作者、学科专家、编辑和操作员的工作融为一体:作者在电脑上完成论文撰写,通过网络发送到期刊编辑部论文数据库;学科专家、编辑则借助采编系统,方便地进行审稿、改稿、发排、组版。期刊编辑加工环节之间的线性、单向联结方式也因此改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期刊集团复合出版[6]、全媒体出版[7]、科技期刊虚拟集团构建[8]、开放存取出版[9]、优先出版[1]等新的生产形式和流程的出现,表明了信息技术对期刊业生产技术系统的再造,信息技术对传统科技期刊技术系统的影响还包括基础硬件的升级换代、配套软件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的突破创新。技术系统的演进重新结构了科技期刊各个部门、职位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了业务流程,大大降低了执行时间、动作成本,提高了期刊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的科技期刊生存形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传统科技期刊形态的消失,而是与之共同生存,构成新的科技期刊系统,这是科技期刊发展演进的基本法则之一。但是,这并不表示在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传统科技期刊仍然延续既有的运作模式生存。传统科技期刊的信息化改造是新技术对传统期刊形态影响最直接和最浅层的表现。数字技术的持续渗透和不断创新,对传统科技期刊业的意义不仅止于数据格式、业务流程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将传统科技期刊业纳入数字化的框架之中。在技术逻辑的作用下,传统科技期刊正在发生着从传播模式到产业价值的全面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传统期刊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
(1)传统科技期刊生存形态的增量延续
一方面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为传统科技期刊发展中遭遇的技术性限制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大众媒介时代,技术手段和有限的传播资源制约了传统科技期刊的信息承载能力,传统科技期刊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普遍较低,科技期刊与科学共同体及受众不断扩大的信息需求之间形成矛盾;相对单一和固定的传播方式和信息终端制约着科技交流、信息传播的范围,成为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随着传统科技期刊的信息化改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数字化编辑出版与远程传输技术的结合则使科技期刊有了面向全球区域的广阔视野,科技期刊通过信息技术面对科学共同体的界面更为广泛。另一方面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多样化的接收终端大大提高了传统科技期刊运作流程的灵活性和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使传统科技期刊借助技术能力充分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从而为传统期刊形态提供了更大的增值空间。例如,二维码技术使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扫描印在期刊上的二维码与网络实现快速连接,增加了传统科技期刊同移动网络间的价值关联。
(2)传统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生存
传统期刊形态的增量延续事实上是在不改变传统期刊本质特征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从某种程度来说,可将其视为对传统传播模式存在价值的重新管理,这只是传统科技期刊生存形态面对挑战的本能应对。由于新形态的普及、硬件软件的完善、新的传播模式市场价值的增大和实现存在一个过程。然而,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新的传播模式对旧的传播模式不可逆转的全面替代。新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双向交互传播最显著的特征是为受众提供了极高的自由度。一方面受众不仅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信息内容、来源,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接收方式、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受众的信息接触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向主动获取,导致了市场权力的逆转,即信息消费的主动权由期刊媒介向受众转移;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受众广泛地参与到科技信息生产的活动中来,因此具备了“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
在新的传播模式下,受众对科技期刊价值的评判标准和信息需求偏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这就要求传统科技期刊,不应再固守大众媒介时代对不同媒介形式的划分和定义,才能摆脱产品形式和生产流程的束缚,拓展竞争视野,以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判断新环境下媒介的市场空间和竞争格局,寻求自身竞争优势与数字技术的最佳结合方式。对传统科技期刊而言,更重要的是实现数字传播时代的生存形态转型,这一转型从本质上说,是从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的生存形态向双向的交互传播时代的生存形态的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技术逻辑的强大作用下,科技期刊业正在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基础技术统一为基本前提,以渠道和终端融合为实现手段,以产品形态融合为表现形式,以生存形态融合为发展指向,其核心是传统科技期刊系统的信息化。它是数字传播时代传媒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着新媒介的诞生与发展和传统媒介的变化与转型,建构出新的符合数字技术特征的媒介系统运作方式和秩序。
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成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科技期刊必须走上媒介生存形态混一的数字化征程。传媒业发生在技术基础、终端平台、媒介内容三个层面的变相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推动不同媒介形式走向同一个未来生存形态——数据库生存。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导的数字出版,并不意味着科技期刊生命力的就此终结和科学价值观贬值,其改变的不是科技期刊的内容、本质和科学价值观,科技期刊审编的核心功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从技术逻辑到价值逻辑,从科技期刊内部到外部因素,我们都可以深切地意识到科技期刊必须面对这一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
不同媒介形式之间业务分离的技术基础已不复存在,终端平台的融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3C融合”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媒介内容的混一是复合出版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在受众需求多样化和终端平台融合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科技期刊的核心能力,科技期刊为社会、受众及其在科技交流体系中所提供的效用和功能——科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信息生产仍然是我国科技期刊业的基本任务和核心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之一。信息生产能力是一国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已成为劳动力的主体。1986年,法国数据处理与自由委员会就提出:“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具有经济价值。拥有储存和处理某种数据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对别国的政治、技术上的优越地位。”
同时也应看到,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相比,当前科技期刊业的结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对的市场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科技期刊“信息生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科技期刊要改进科技信息生产的效率。虽则科技期刊在
科技信息的生产、加工、呈现过程中显现出极高的能动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但相比国际化的竞争要求和受众需求,其科技信息的生产效率仍然偏低。生产效率偏低的原因不在于科技期刊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制约,更多的原因在于科技期刊业的管理规制、运行机制、主体意识等软性条件的限制。其次,科技期刊要提升信息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困扰,提高着人们判别处理信息的难度和成本。一方面,科技期刊即时消息的发布已由新媒体(博客、SNS等)替代;另一方面,个人与组织对高度专业化的、具有权威性和原创性的科技信息产品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但这些信息产品的生产必须依托于专业化的生产团队、生产技术、成熟的运作机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是网络新媒体或个人无法达到的要求,科技期刊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必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后,是加强与其它媒体的协同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信息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必须改变过去信息生产单一的局面,与其他媒体协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即时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库生存形态,整合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传输渠道和不同形式的各类信息,满足多种应用,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使原有信息内容快速增值。
1 李钰.谁在引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服务?.中国新时代,2013,(179):52-55
2 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 罗杰·费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 阿德里安·J·斯莱沃茨基著,凌郢等译.价值转移——竞争前战略思考.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 丁海珈,卢小宾,马明敏.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在科技期刊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编辑学报,2002,24(1):71-73
7 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协同传播立体化营销对科技期刊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59-862
8 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技期刊虚拟出版集团的构建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31-34
9 李若溪.网络学术资源开放集成共享环境中科技期刊的功能转位.编辑学报,2012,24(5):4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