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2-04 13:24:36沈杰赵兴官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信息学古籍检索

沈杰,赵兴官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沈杰,赵兴官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

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针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包括强化信息检索功能、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等。

中医药;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积淀了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需要继承珍贵的传统经验,而发展更是首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医药信息化,能够集中整合中医药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改善中医药服务质量,推进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1 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诊疗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满足中医药服务需求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病历中会记录望、闻、问、切的四诊、辨病辨证、中医处方、中医诊断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以往这些病历信息都是靠医生书写记录,由于字迹的辨识、保存不便等障碍,造成了珍贵经验流传中断。根据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设计开发出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不仅给医生的诊治提供了便利,还升级了病历信息的统计保存。同时对中医病历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1],如将24个节气、各种舌色、舌苔、舌形、脉象等通过下拉列表形式加以提供,可以让医生快速完成病历,而且电子存档的诊疗数据可以实时检索,使得典型病例的用药方案等信息可以随时被查询借鉴,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还有的电子病历系统设置了用药错误提醒功能[2],能对中药方剂配伍禁忌发出即时警示,从而避免医生疏忽导致的失误发生,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治疗质量。

另外,信息化助推下建立的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在线医生、专家远程网络会诊等,方便了患者异地咨询、就诊,提升了中医医疗服务水平。

1.2 资源数字化——有效集中信息资源,保障资源利用充分

中医药文献信息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近万种古籍,这些古籍是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难以计量,因此,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与整合。

中医古籍数字化[3]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中医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经专门软件使之结构化,制作出新的电子版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数字化有效集中了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的中医药珍贵文献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阅读,也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共享,还解决了中医古籍保存价值与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4],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等,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中医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类相关中医药信息的有效整合。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络平台上,已经建立了中医基础数据库、中医方剂应用数据库、中医药养生、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的链接。

1.3 学术交流虚拟化——打破地域限制,资源信息无障碍传输

信息资源只有经过整合与交流,才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延伸。“中医药虚拟研究院”[5]的建立,利用网络空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研究组,实现了跨地域的数据库整合与学术讨论交流。“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人力集成虚拟化、信息网络化、研发活动并行分布化、组织结构柔性化、产权模糊化的特征,解决了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资金分散、建库无组织、研究与开发技术能力不足的状态。在该虚拟研究院提供的共建平台下,全国30余家中医药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百位中医药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数据库的整合与建设,完成了中医药药理实验数据库、中医个案数据库、中药化学实验数据库、针灸临床病案数据库等。同时还建立了网上专家研讨厅系统,当专家或科研人员想就某一类科研问题进行讨论时,该系统可按需求召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网上协作环境和沟通平台。这种无地域障碍的学术交流实现了快速、便利与集中解决问题。同时,在“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中,集中培养了全国的中医药信息人员,通过利用虚拟研究院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与网络环境,掌握了最新技术,而通过共享平台上的科研数据,又可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2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的障碍

在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生僻汉字的处理是一大障碍[6]。由于对字体的认知障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文献学功底才能保证生僻汉字的准确录入;另外,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功能单一,实现精确检索成为困难。全文本的数字化古籍可以进行任意字符的检索,但是数据准确度小,检索噪音大,以任意的实义词检索,都会出现成百上千条信息,而其中大多数与用户需求无关,用户必须逐条浏览挑选才能得到所需信息,信息检索专指度差。而中医古籍中病、证、方、药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的普遍现象[4],又使内容的精确检索更加困难。

2.2 中医药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问题

近年来,各中医药医疗机构及研究院所组织建立了大量中医临床数据库,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医疗、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然而在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却缺乏统一标准,如中医术语、方剂组成原则与变化规律、中医诊疗方案等,没有统一标准,就使得大量临床数据间互不兼容,造成数据集成效果差、不规范,形成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岛,中医临床数据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深入共享临床数据[7]、深度挖掘其中的内在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3 中医药信息研究领域尚缺乏统一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及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学科知识与信息学的支撑,而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是不能实现中医药信息化过程的,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这就需要一个交叉学科来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但是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基本理论内涵的确定及明晰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学科的基本框架结构也主要是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及应用需求来设计,缺乏对学科系统深入的概念内涵的研究、理论的梳理和提炼,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等[8],难以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而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完善也体现出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3 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的建设性措施

3.1 强化信息检索功能,建立辅助功能平台

将全文检索配合条件检索,对检索范围进行限定,限定范围包括一定的字数、类别、段落、特定作者、特定作品等,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准确获取所需资料。另外,还可将关联检索功能嵌入到全文检索的引擎中,实现简繁异体字及同义词的关联、知识工具与内容主体关联(如联机字典等)、原文图像与文本的关联等,而图文关联既可以弥补图像在检索和内容编辑上的不足,又可校对文本的准确性,使读者既能看到原书原貌的古籍文献,又可以快速准确地查到所需要的内容。

另外,将中医古籍中的多内容分解成多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信息单元并加以多级标引,并采用XML标识语言定义链接点,包括多目标链接、扩展链接等。当用户完成目标检索后想进行深入检索相关信息时,就可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汇聚发散性的相关资料,从而充分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建立基于超链接技术的阅读环境,实现中医古籍各种传本、校勘本和注释本等相关内容之间的链接,能够汇聚相关信息,使读者可以对发散性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还可以建立相关研究的辅助功能平台,提供辅助工具,如在线字典、字频统计、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等等[7]。

3.2 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

制定中医药信息化标准规范,包括总体性和分体系标准规范。首先根据总体方案,从框架性思路出发,制定所涉及的基本术语、主题词表、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方面的标准。其次建立中医临床数据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交换标准分体系、安全标准分体系及业务应用标准分体系。而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以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中医临床数据信息资源的加工、分类、标引、入库管理等,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8]。

3.3 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提升专业人才信息学素养

建立、完善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中医药信息、知识特点。应用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转换的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等。框架构建过程中,首先应确定中医药信息学的基础、技术和应用各领域应该涵盖的研究内容;其次应明确定义中医药信息学特有的基本概念,深入诠释其内涵和外延,对其基本原理等也应细致的阐释。还应综述最新的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应用。最后,明确各部分理论的逻辑关系,深化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形成明晰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9]。而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也应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提升中医药信息学素养,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医药信息化高素质专业队伍[10]。

[1]张湘菊,魏丹蕾.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化电子病历系统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4):22-24.

[2]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

[3]符永驰,李斌,郭敏华,等.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3-104.

[4]李兵,符永驰,张伟娜.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配伍应用古代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32-133.

[5]尹爱宁,崔蒙,范为宇,等.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3):141-143.

[6]吴桂英.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54-56.

[7]裴丽.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8]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19-722.

[9]张华敏,裘俭.浅谈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建构[J].中医杂志,2011,52(18):1537-1538.

[10]沈绍武,肖勇,陈伟.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7):1-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Jie, Zhao Xingguan
(Library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Informat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facilit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ove in a direction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cience. The article described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digitalization, virtualiz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ith a purpose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za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icle further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as follows: strengthen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perfect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olidat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o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1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2013C33045)

沈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信息。E-mail: shenjie0806@126.com

2014-03-04,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信息学古籍检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初论博物馆信息学的形成
中国博物馆(2018年2期)2018-12-05 05:28:50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4年信息学与计算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