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越 冯洁
“双百”计划打造温岭新未来
——温岭市重点工程推进侧记
本刊记者/陈越 冯洁
跻身全国百强经济县市的温岭,一直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本,为各地纷纷效仿。融汇“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的温岭文化,影响了温岭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独特的浙商精神。现阶段浙江经济已率先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温岭人紧随这一大势,全力打造一座富裕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各项省级、市级重点项目的高质量推进,成为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推手。在“双百”(即一百个项目,一百亿计划投资)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温岭市的各项重点项目建设正在顺利推进,走在各县市前列。近日,记者走访了其中四项重点工程——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104国道大溪段复线工程、温岭市医疗中心、银泰城综合体建设,实地感受了“双百”计划的推进成效。
2014年,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在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先保障续建项目的同时,积极启动实施一批具有现实需求又符合本市转型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以进一步发挥重点建设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2014年度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中含有100项(174子项)重点项目,涉及农林水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交通能源、城市建设、发展平台、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等九大类。”据温岭市重点办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温岭市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以实干论英雄”主题活动,以扩大有效投资为努力方向,深入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在温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计划实施明显加快,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对温岭人民而言,近期内可以享受到哪些项目成果呢?对此,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重点办主任李学民介绍,“目前,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九龙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跃岭股份技改项目、九龙商务中心、110千伏牧屿输变电工程、市中心粮库桥下库区改扩建工程等11个项目均已完工并投入运营”,同时“城北污水收集管网工程、东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10千伏白山输变电工程、邦丰科技大楼、石桥头镇库区迁建二期等35个项目开工建设”。
据了解,温岭市本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1项,年度计划投资75.2亿元;新开工项目63项,年度计划投资26.6亿元;列入重大前期项目33个,总投资394.9亿元。截至今年11月底,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0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8%,其中25个省地两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3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4%,已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目标。
在2014年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加快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当属重中之重。从温岭市担屿围涂工程、中心渔港建设、白龙潭水库、市中心粮库桥下库区改扩建工程、农业功能区建设等农林水渔业工程,到市政道路、保障房工程、五龙山公园入口工程、跃进桥改建工程、住宅小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城市建设工程,温岭市这一年的重点项目可谓是多点取胜、全面开花。
在全省各地纷纷投身“五水共治”的大势之下,温岭也悄然打响了“五水共治”攻坚战。当地的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作为省级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既是温岭市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温黄平原的三大治涝工程之一。这一工程的最终建成,将为温黄平原的排涝防洪工作带来突破性进展。
记者从工程的起点泽国镇洪家村出发,途径泽国、城北、新河、滨海等4个镇(街道)的39个村和路桥区金清镇1个村,到达新金清闸,参观了全长17.998公里的金清二期工程。
项目实施过程中,拆迁工作曾成为工程指挥部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项目征用土地1988.61亩,拆迁民房835.5间、13.5万平方米。温岭市水利局副局长、温岭市金清二期总指挥金亮名坦言:“指挥部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作为项目推进的核心机构,配合镇、街道处理的拆迁补偿问题可谓是不计其数。许多问题相当棘手,但为了顺利推进项目建设,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做到不耽误一分一秒。”
2012年7月,经温岭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将工程预算从52086万元增加到70579万元。工程预算缘何增加了1.8亿元?金亮名解释:“排淤设计的改变是首要因素。要建造大坝,势必要解决淤泥问题。原先设计将淤泥堆积到两岸。但如果这样,附近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将受到影响,后来决定将它们运到东海塘去,用于填补砖窑场挖地取土后留下的低洼地,改善变薄、变质的土地,同时也解决了河道清淤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一改变也大大提升了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淤和淤泥输送方面,工程引进了一项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淤泥管送”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疏浚排淤效率。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记者现场目睹了“淤泥管送”的全过程,一排排输送管道壮观地向远处铺开,操作间内的大屏幕上实时可见淤泥的运送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过去都要通过人工手段实现疏浚排淤,不仅工时较长,而且还耗费大量人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拖慢工程进度。引入淤泥管送技术,实现了全电脑化操作,排淤效率是以往的好几倍。”
金亮名告诉记者,尽管增加了成本,但淤泥管送对于整个工程的加速推进起到了极大作用。相比人工排淤:“淤泥管送”还大大节约了排淤成本。“经测试,人力清淤的成本是每立方米59元,而机器操作只需39元”。
漫步河道两岸,可见齐刷刷的青草绿地和亮化工程,偶有白鹭轻轻掠过水面,顿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能够兼顾生态旅游,在省内尚属罕见。“起初,我们只考虑到温黄平原的排涝功能,没有将绿化、生态、旅游等问题纳入考量范围。但随着‘五水共治’战略在全省各地全面推开,社会各级对治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环保意识也日益提高,对沿岸的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在沿岸增设了绿化带,同时还增设了步行道、电站、休息亭、亮化工程等配套设施。但这样一来,工程量也大大加重了。”
在具体施工中,指挥部一以贯之地践行环保理念,处处体现超前的生态价值观。为了消除工程施工带来的生态隐患,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独创性尝试。在建设用材方面,他们撤掉了群众认为不够生态的混凝土砌石,改用生态型的砌石搭建护岸,大大提升了工程的美观度和生态价值。
看似宏大的水利工程,让当地居民感受到的则是“五水共治”惠民生的最直接成效。据当地居民介绍,由于受山地地形影响,加之排水不畅,一旦遭遇台风和大雨,该地就很容易被淹没。但是在2011年部分工程交付后,温岭、路桥两地就再未发生水涝灾害,工程效果初显。
对一地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做强做优交通能源领域的重点工程无疑是一大重要保障。2014年,温岭市共安排X804县道竹盖线江厦至乐清盖岭段拓宽改建工程、104国道大溪段复线工程、81省道温岭段改建工程等交通能源重点工程共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7.2亿元,占年度总投资计划的7.1%。其中,104国道大溪段复线工程是国家交通主干线,也是重要的战备公路,记者实地采访了这一项目的实施进展。
“这项工程于2012年底全面开工,路线全长12.026公里,项目估算投资总额为9.55亿元。其中大溪段长约11.646公里,工程投资总额约9.35亿元;泽国段长约380米,工程投资总额约2000万元。”温岭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成军介绍,工程大部分路段位于大溪镇,施工难度较大,是温岭交通建设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工程。
现场的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在预制箱梁施工伊始,就出现了预制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不高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施工项目部及时成立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通过QC小组的介入,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预制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不高的质量问题。该QC小组获得了交通建设领域唯一的一个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等奖。这成为温岭交通建设QC成果方面历年来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公路桥梁方面的QC成果一等奖。
项目推进两年来,每每遇到问题和难题,施工项目部总是逐个突破,逐个解决。“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线的无障碍施工,项目建设正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推进。”
记者前往104国道大溪段复线工程的关键节点——大溪高架桥,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加紧作业,目测路基、桥梁、隧道灯上部结构梁板架设已基本完成,整体形象初现。
“自工程2012年底全面开工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额57891万元,占工程总投资95500万元的61%,2014年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截至10月底实际完成1.76亿元,完成率88%,能够保证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陈成军介绍。
在走访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不停嘱咐工人们注意施工安全。据悉,该项目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至今未发生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据悉,2015年104国道大溪段改建工程将继续推进,计划完成投资额1.6亿元。工程竣工后,将进一步优化泽国、大溪两大经济重镇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区域投资环境,对加快推进温岭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4年,也是温岭加快社会民生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温岭市医疗中心、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建等一批卫生医疗事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温岭城市新区市会展中心对面,一幢幢已经结顶的灰色大楼格外显眼,这就是温岭市第一医院的新址——温岭市医疗中心。新建的温岭医疗中心南临阳光大道,东靠北兴路,北依中心大道,西面环河。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自医保政策普及后,就诊患者明显增多,平均日住院的床位数在1600张以上。原来的院址在市中心,虽然占地面积不小,但仍然非常拥挤,就诊环境不佳。这就需要我们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新的、更大的院区。”
新院区总占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床位1780张,规划总床位2400张,年门急诊人次180万,年出院人次7-8万,将按照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康复、预防为一体,适度超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
“仅从床位数来看,2400张的规划床位数远远超出了1600张的实际需求。接轨最新理念的内部设计也会给病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就医体验。新院区投入使用后,相信温岭人民的就医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善。”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在新院区的建设上,我们传承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人为本’的宗旨,”项目基建科工作人员陈岳才介绍,“新院区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病人’为本,为病人服务。新建的医疗综合楼主街将为病人提供各类人性化服务,包括银行储蓄所、电话亭、商业服务、分层挂号、收费、分区候诊、休闲服务等项目。在布局上充分考虑急救、放射、手术、供应、血库等公用性和特殊性,相对集中布局,提高诊疗效率。二是以‘医护人员’为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新院区新建了三幢值班公寓,为值班医生和外来专家提供标准化住所。”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的医疗中心还规划了独立的传染病大楼,这在国内尚属领先。传染病大楼位于医疗中心的北侧,自成一体,不与医疗中心其他部分产生交叉,是一幢集门诊、医技、病房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建筑。
陈岳才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传染病大楼的规划布局,“项目按200张床位设计,六层‘回’形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4293平方米。大楼一层设呼吸道传染门诊、消化道传染门诊、各类传染病急诊及药房、收费、检验、医技等用房,二至六层为病房。这样的设计将方便病人就诊,控制疾病传染。”
如果说水利工程、交通枢纽、医疗新区的建成解决了温岭人民的民生难题,那么在这座东海之滨的阳光之城建设一座一站式的商业航母,则是提升温岭人民生活品质的又一华丽壮举。徒步温岭的城市西区,温岭银泰城这一商业航母已具雏形,成为该区域最亮眼的城市建筑群。
来到温岭银泰城的酒店项目,崭新的高楼、气派的院落无一不体现着这一地标式建筑的与众不同。据温岭银泰酒店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姜冬涛介绍,温岭银泰城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温岭银泰城(南区)位于温岭城市新区核心区,东面紧邻汇龙路,西面为中华北路,北面为九龙大道。总用地面积为322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64819.88平方米。主力商家包括银泰百货、大型生活超市、五星级影院、电玩城、KTV、健身会所、足浴会所、大型餐饮、商业步行街等,是集时尚、休闲、购物、娱乐、文化等为一体的奢尚生活大都会。
谈及温岭银泰城的发展愿景,姜冬涛充满信心:“温岭银泰城的出现将会是温岭乃至台州市体量最大、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端的一站式购物中心,是引领温岭商业发展、填补温岭高端商业空白、带动城市人民高品质消费理念的顶级城市明星。”
与省内其他银泰百货相比,温岭银泰百货加大了餐饮业的比重。“这主要是考虑到温岭银泰地处温岭这样的县级市,即便消费能力再高,也难免面临电商冲击和大城市商业体的冲击。加大餐饮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聚集人气的作用。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温岭银泰城传承了shoppingmall的商业理念,活跃了当地的商业气氛。”
据银泰商业集团购物中心事业部介绍:“今年5月1日新开业的温岭银泰百货是浙江省新开业的银泰百货中最大的一家,截至目前其经营收入在今年新开业的十家银泰百货中排名第一。今年5月1日开业之前,温岭银泰百货的招商已经结束。起初我们还担心招商能否招满,现在看来,整个银泰百货已经没有多余的面积可供出租,现在想进去的品牌都要排队了。”
标准化的商业管理成为温岭银泰城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当时和温岭市政府签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温岭银泰百货需要自持,商业管理全部由银泰来管理。”据悉,温岭银泰城项目由隶属于中国银泰集团的开发公司自筹建立。雄厚的集团背景,为温岭银泰城的建造和运营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标准化的商业管理也令温岭银泰城成为当地城市综合体的优质典范。
“当时引进银泰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温岭的核心区。”在银泰商业集团购物中心事业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温岭银泰城整体项目的规划沙盘,“这块区域原来是村落和农田,包括现在也看得见还有很多农村区域的痕迹。但随着银泰城项目的陆续建成,这里将成为温岭的城市商业地标。周边的温岭办证中心、民泰银行、温岭博物馆、喜来登酒店……将陆续建成,所有的建设都将在五年之内能够完成。这五年将会是温岭城市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年。”
在可期的未来,温岭人将拥有更加时尚的消费体验,享受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小康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