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不慌

2014-02-04 08:14:26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密集型用工

柳博隽

“用工荒”不慌

柳博隽

开年以来,有关“用工荒”的报道又屡见报端。虽然这几年“招工难”、“用工荒”已是老话题,每到春节前后都会引来一番关注和讨论。但今年似乎尤甚,不仅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用人缺口在扩大,就是以往作为劳动力输出地区的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开始凸显招工难,加入到对劳动大军的争抢中来。面对日趋严峻的“用工荒”,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早在年前就未雨绸缪,涨工资、晒福利、拉人情,百般挽留职工,甚至承诺老职工开年每拉来一位新人,便奖励近千元的“介绍费”。地方政府也是忧企业之所忧,纷纷出台鼓励政策,加强就业服务,甚至直接带队到劳动力大省“吆喝”抢人。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背后,其实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正是经济社会的一些趋势性演变,导致我国“用工荒”成为常态。趋势之一,是“人口红利”迎来历史性的拐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比2011年末减少345万人,专家预计在2030年以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都将处于下降通道。趋势之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北上广”和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随着“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步伐加快,近两年工业增速明显放缓,而安徽、贵州、陕西、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的工业开始异军突起,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当地政府开始鼓励本地劳动力返乡就业,原先的外出打工者也感到在家乡工作更经济、更方便、更有归宿感,导致此类地区逐渐从过去的劳动力净流出转向流入。趋势之三,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民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80后、90后为主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相比父辈更懂得维护个人权益,也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且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再满足于打几年工挣几个钱,更要看通过几年的努力,能否扎下根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因此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也成了他们是否长期居留的重要考虑因素。

如此看来,所谓“用工荒”,也并非真正“用工”之荒,而是之前廉价的、低要求的,无需考虑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保障的“用工”已经“荒”了,以往建立在劳动力低工资、超负荷劳动强度和恶劣就业环境之上的低成本增长模式已然走到了末路。如果企业和地方政府仍抱着原有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死不放手,就算再努力为“用工荒”奔波解难,依旧只能是饮鸩止渴。对于传统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招揽低端劳动力,最终带来的,往往是成本高涨,产值略长,利润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对于集聚此类产业的地区而言,吸纳更多外来低技能的劳动力,只会消耗更多资源、加重环境承载、背负更大的公共开支,唯一收获的仅仅是一连串好看的GDP数字,地方财富总体上却是入不敷出,成了十足的“蚀本买卖”。

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立足原有产业基础,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主动将战略重心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企业生产规模可能小一些,但创造的效益和利润却要更大;企业用工需求可能少一些,但工人的专技能力及薪酬待遇却要大为提高。面对“用工荒”,地方政府要平衡好产业战略和人口战略。因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未来就得面对什么样的人口结构。今后在吸引外来劳动力为地方创造财富的同时,必须要同步为他们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让他们公平而有尊严地融入城市。因此,更要谋定而后动,立足自身有限的资源环境,明确战略导向,积极参与到未来全球新一轮对高端人力资本等要素配置过程中的激烈竞争。

可喜的是,浙江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快速反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去年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工业自动化,推广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顿高污染企业,取缔非法小作坊,为原本负重前行、几无回旋余地的区域经济甩下了包袱,以利轻装上阵,快马扬鞭。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必定是大浪淘沙,其中固守陈规者逐步萎缩消亡,而主动转型升级者,在历经阵痛之后则涅磐重生有望。

“用工荒”,莫着慌。欲何往?费思量。不思进取终无路,另辟蹊径前程广!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用工荒劳动密集型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8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