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发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从采集与狩猎中分离出农业,还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手工业与工业,以及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流通业,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演变。物流业无非又从工业、农业、建筑业、流通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推进,这种分工,无论是社会分工或是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讲到分工理论,必然会联想到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23-1790)。他生活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他创造性、系统性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巨著,他第一次将分工置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他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富论》(全名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论述的重点,一个是“国富”,即一个国家怎么能变的富裕,另一个是“裕民”,即人们的生活怎么能得到改善。他从分工的角度去解开这两大难题。他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什么?靠分工。他列举了生产扣针的例子,如一个人从抽铁线、拉直、切割、打磨等等工序都干,那么一天一个人平均只能生产20个,如加以分工,由18个专业操作工来完成,一天每人能平均生产4800个。分工后,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人们转移工序的时间减少,每个人只做一件事,容易改进技术,容易有创造性。所以,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另外,在社会再生产中,人们按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了分配的所有权(一般用货币来体现)。为了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产生与所需商品的交换,这就产生了生产不同产品的社会分工。他把分工区分为工业内部分工、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而市场的规模,经济自由的环境,决定了劳动分工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国富论》实际上强调了两个核心思想,一个叫“分工理论”,另一个是“市场是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了斯诺芬、柏拉图等人的分工思想,后来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又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克思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重大意义,又指出他对分工产生的根源分析的不足,明确提出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联系到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们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能得到什么启迪呢?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分工不发达,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偏低,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经济最典型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大而全”、“小而全”,所以叫粗放式经营,其必然结果是效率低、效益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前提是分工要充分、要清晰,物流服务从工业、农业、建筑业、流通业分离出来,不仅是运输与仓储,不仅是销售物流,而应包括产业链中物流业的全部。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就必然受到严重的制度约束。
分工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分工是提升交易成本的根源,分工越细,交易环节越多,交易成本越高,商品在不同供与需之间来回流动,流通成本上升。解决的办法,不是去取消分工,或是阻挡分工的发展,而是通过物流的一体化运作与供应链管理,去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或发展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压缩交易成本。但无论如何,在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能没有流通环节。有人提出,供需直接见面,取消流通环节,特别是批发环节,这实际上是一种取消分工的错误思潮。
分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的自由,让市场去优化资源配置,让市场去优胜劣汰。中国有些产品无需求或需求很少,有些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有些产品实施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都与分工理论格格不入。政府管制过多,不利于分工的发展,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分工不充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是中国服务业不发达的原因之一,调整经济结构可否从分工理论去作出另一种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