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成
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两条大河之间,两河交汇于镇子以南,自然形成了古镇船头一角。
由于长青华阳旅游及古镇建设的开发,镇里打算在此建修一个美丽的古镇船头广场。当拆除东河桥头破旧的牛圈时,在牛圈的墙角里发现了遗失30多年的“石碾滚”。说起石碾滚,不由得使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那座石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自我记事起,石碾就安放在街南乔家南墙垛外的院坝边。东临东河“风雨桥”,南临西河“风雨桥”,西临村建修的米面加工厂大门。加工厂是引西河水开挖渠道200余米,利用水冲水泵转动带动打米机、打面机加工粮食,排水后便被五组和一组利用这一水资源各修建了一座水磨,都是水冲“水车”转动带动石磨运转磨面粉。五组水磨建在村加工厂西南侧,一组水磨建在西河“风雨桥”下南侧,不管村加工厂还是两个水磨房,都建在同一条渠上,设计非常巧妙,同时工作互不影响。在东河“风雨桥”下,也开挖渠道50余米,同样利用水位落差修建了一座水碓,也是水冲“水车”转动带动木轴转动,使一对木槌一上一下地自动捣米。不管是水磨、水碓,还是村加工厂,都相隔很近,村里村外的人们不分四季,从早到晚来这里加工粮食。
然而,石碾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这里又是一生产队和五生产队去“晒粮场”的进出口,常常人来人往。两个生产队的社员上工时,常在这里聚集。打、骂、逗、调时常让人捧腹大笑。加工厂门口南角长着乔家已有百年的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树枝向四周延伸。夏季,枝叶繁茂,好像给这个露天石碾撑了一把遮阴伞。因为四周是加工厂,加之东、西两河上的“风雨桥”又是去镇子上的必经要道,这里也就显得人多热闹。那时,正是“文革”期间,农村全靠天天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到年终决算每天工值才能值1毛钱,“缺粮户”占多数。由于农村生活艰苦,家家人口多,娃娃多,吃粮多。每年生产队分的主粮不够吃就搭配一些杂粮,特别是玉米、红薯、洋芋(土豆)等顿顿不能少。玉米就得在石碾上先去皮后,再碾碎。石碾子安放很简单,只是用几块方石垒成一个三角形作为底座,将直径约为1.5米,厚约20厘米的石碾盘水平安放在上面,平面向上,高度约80厘米。碾盘圆心处有一个8厘米大小的碾孔,从碾孔直立木质坚硬而光滑的木桩,是套碾架的碾轴。碾滚呈圆柱体,平放在碾盘上,长54厘米,内直径50厘米,外直径54厘米。碾滚左右装有一寸左右深的铁轴芯,凹圆光滑。碾滚用木架固定,呈长方形。碾架的前后各有7厘米大小平行的洞孔,这是碾碾时伸碾杠的地方。一般谁家碾谁家带碾杠,前一家碾完就带着碾杠及东西回家,另一家用自带的碾杠。
镇子上只有两座碾子。一座在古戏楼前“三官庙”后的会馆巷。那座碾子的碾滚、碾盘上面有石纹,它主要供上半街的人们使用。碾子旁边立有15米多高的木杆,杆顶上安着朝南、朝北的两个高音喇叭,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中、晚准时开播。首歌是“东方红”,尾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中间播全国新闻。天天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村里村外的人们都能听到。我也是听着学唱着这些歌长大的。那时,买表的户数不多,多亏了这里的广播,每天早晨广播一响,就是学生上学起床的时候。不过多久,社员们也要起床上工。
镇子南面的这座石碾离我家只有百米,碾盘和碾滚光滑平整,它重点供下半街的人们使用。由于它比较好用,上街和村外的人们也来碾粮食,就显得更加忙碌。每年夏季收完洋芋(土豆),家家户户从生产队又分到一部分洋芋,山里人就要做“洋芋粉”。先把比较小的洋芋选出来,挑到东河“风雨桥”下淘净,再倒竹筐里剁碎,分次放在碾子上碾。碾碾子一般要男劳力,因为碾碾子时间比较长,消耗体力。男劳力双手向后抓住碾杠向前奔,娃娃们伸出双手抓住碾杠向前推。妇女一般是左手拿着小木板或刷子,右手推着碾架边走边翻动洋芋。前一家碾完,带来的盆、桶全装满浆,把它挑到东河边“风雨桥”下在木缸过滤时,另一家再碾。秋季是农民盼望的季节,五谷丰登,果香浓浓,谷子、玉米、黄豆、瓜果等,家家户户还能在生产队分得粮食。每天,家家户户早早地来这里占碾子,因为白天要到生产队上工。下午收工后,人们又拥到这里争着碾粮食。碾碾子最忙的季节是冬季和腊月。冬季农活比较少,但每天三顿饭不能缺。常常办置些杂粮就得在碾子上碾。特别是腊月,平日里没有好的东西吃,唯独过年准备点好吃的,米酒和元宵面(糯米粉)必有,做元宵面只有在碾子上碾。前两天将糯米用水浸泡,就得早晨四点钟起床,打着火把,提着火盆来这里占碾子。来到以后,碾子上放有麦麸或玉米皮,早就被别人占了。正在琢磨是谁这么早,原来是镇子上一个叫“难缠”的人家,因为他家人口多,劳力多,而且都是一屋的小伙,谁敢惹。如和镇子里的人发生口角,全家齐上阵,不赢不罢休。他们全家一到,别人自然靠边。接着过来碾碾的人越来越多,带着盆、簸箕、竹篮装着各种粮食依此排队放置,从早到晚碾子不停息。也有老太婆占碾子,不管来迟来早,走到就要碾,人多时她们就爱凑热闹“插队”。不让她碾就耍赖,抱住碾滚不放手,使大家都碾不成,只得让她先碾。因为她年龄较大,大家都不和她一般见识。碾糯米粉时间比较长。边碾边罗,边罗边碾。帮碾的妇女左手拿着小铲不停地翻铲粘在碾盘和碾滚上面的米面,不然就推不动了。偶尔,也有人套着黄牛碾碾子,不过得用黑布蒙住牛的双眼。起初,需要人用手牵住它的鼻绳沿着碾盘转几圈,慢慢地牛就习惯了,就不需要人再牵。
的确,碾出来的元宵面、玉米珍、洋芋粉、麦珍珍吃起来光滑细腻而且很香。
责任编辑:侯娟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