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平台构建研究
——以辅导员工作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

2014-02-03 05:12伍红军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群体

伍红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平台构建研究
——以辅导员工作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

伍红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指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但是辅导员群体依然在高校存在身份认同危机,整个群体的职业发展面临困境。辅导员队伍的个体和群体层面的职业发展需求,都需要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为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辅导员工作示范基地建设是一个集聚辅导员工作、学习培训、教学和科研诸项内容的综合性平台,服务于辅导员的即时性成长和持续性职业发展,集中展示辅导员工作项目、活动成效、群体形象,形成辅导员工作的“工、学、教、研”一体化发展局面。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工作示范基地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至今,整个辅导员队伍日渐壮大,相应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整个群体的独立性开始显露。当前,在各高校统一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之后,辅导员实际上被当做一个独立于教学和行政之外的第三类职业,能够兼采教学与行政之便利,且有足够的职业回旋余地。从制度倾斜到现实照顾,辅导员职业的优越性从表面看来实在是风光无限,但是这一职业却并不像表面看来具备吸引力[1]。这一群体的流动性依然很大,整支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何以如此?也许从职业发展平台这个角度考察,可以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解释维度。

一、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的政治辅导员试点工作[2],此后政治辅导员制度作为大学的政治工作之一被延续,并在21世纪之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2004年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以及2005年、2006年进一步对16号文件的补充性政策的颁行。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日趋完善,辅导员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高职院校一直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逐步推动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即启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在辅导员群体中推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迅速将该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011年学校第一次人事改革之后,不仅辅导员全部解决了编制问题,实现了辅导员的“国民待遇”,而且辅导员的工资福利水平不仅仅在校内同层次具有优势,还在全国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面前都具备比较优势。十几年来,辅导员队伍中能人辈出,优秀人物不断涌现,工作制度完备、机制运转良好,学生管理工作堪称优秀。然而,辅导员队伍整体仍然不够稳定,在2013年的第二次人事制度改革中,辅导员队伍还是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流失,这在高职院校当中恐怕并非个案[3]。

在各级各类高校中,辅导员相对教学、行政人员的地位仍然颇为尴尬,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政策落实方面,因辅导员职业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国家的辅导员制度与政策照顾难以在高校得以贯彻落实。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师群落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地位有些尴尬[4]。

(二)在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关怀主要倾向于辅导员个体的职业成长问题,而忽视群体的整体性需求。因此,各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更强调能否培养出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秀辅导员个体,而很少宣传一个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建设成绩和职业成长情况。如此,在校级层面的政策落实中,很少考虑辅导员群体应有的职业发展特性,并在政策上进行统一部署,以为其畅通职业发展道路。

(三)在组织保障方面,教育部在全国各地的本科院校中广设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但尚无一所坐落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高校辅导员群体中的真正主力军。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一直没有真正按照国家核定比例配备,其中多采取高年级学生充任辅导员的补助途径,离辅导员的职业化要求相隔甚远。高职院校是最重视辅导员建设的,因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压力更大,事务性工作更多,更倾向于“管理”而非“教育”,所以急需配齐辅导员队伍,并有强烈的使之“职业化”的需求。如此,形成了明显的职业需求与平台建设之间的一种错位关系。同时,这种继续教育形式注重的是辅导员的入职与分管工作的零散培训,没有像科研和教学一线的培训一样具备最起码的系统化和高端性,即更倾向于工作性质的职业能力提高,而非学术意义上的职业发展[5]。

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与平台构建的目标

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可以分为个体需求与整体需求。在个体方面,辅导员能够通过自身在工作、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家,使得辅导员职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终身从事的专业化岗位;在整体需求方面,辅导员队伍能够通过一个整合性平台,畅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满足辅导员队伍的群体归属感,使辅导员队伍成为一个具备相对独立性的职业群体[6]。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急需一个平台和统一性载体的支持,这个平台既能在个体层面培育优秀,推出典型,又能在整体方面将一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通过一个独特的舞台展示出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校完全可以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满足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构建一个统一性的平台。整合创新是相对于原始创新而言的创新类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呈现的新形态。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的整合创新,即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聚合零散的组织机构和分散的职能,将已有的平台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统一性的辅导员成长和发展平台。这一平台构建的目标如下:

(一)打造一个集聚性平台,实现辅导员的群体归属感。辅导员的群体归属感缺失一直是这个岗位的痼疾,这类岗位天然的动荡性,尽管历经五年发展计划和人事改革后有所改观,但仍是暗流涌动,可以预见新一轮的人事改革,必然带来这个群体的再次动荡。与其采取堵和压的方式,不如为该群体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首先满足群体的归属感,让其觉得在本职位有出路、有前途。

(二)借助平台的构建,提高辅导员的群体素质,塑造一个与教学、行政人员鼎力的高校第三类群体,彻底解决辅导员的“国民待遇”问题。辅导员群体在高校被边缘化,抛却一些客观因素,其实还有辅导员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要提高该群体的认可度,“内功”仍是最重要的。借助辅导员示范基地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待遇”自可迎刃而解。由于这一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一旦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与教学、行政岗位三足鼎力的局面。

(三)满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在科研、教学与工作某一方面突出或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辅导员专家。

(四)建立一个全国独一无二工作性质的辅导员发展基地,形成辅导员工作品牌项目,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放诸国内,辅导员研究机构有,辅导员研修与培训基地亦有,各项品牌性学生活动多如牛毛,但尚无针对辅导员自身的品牌性工作基地的出现,高职院校如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自然是开先河之举。

三、服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工作示范基地建设

辅导员工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整合创新原理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理论为指导,融合高职院校原有的服务于辅导员教学、科研、工作和发展性的诸多平台,打造出一个集中展示辅导员工作项目、活动成效、群体形象、服务于辅导员即时性成长和持续性职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形成辅导员工作的“工、学、教、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内出成效、外树形象,将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的成果发挥到极致,建立一个国内仅有的辅导员工作示范建设基地。

辅导员工作示范基地由四个分中心组成,分别承担工作、教学、研究和学习性发展各项职能:

(一)工作中心。成立辅导员专业工作室,整合当前辅导员承担的最具专业性的工作:就业与创业、心理咨询,相应成立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心理咨询工作室。这两个工作室分别与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共建,其人员主要由具备心理咨询师和就业指导师资格的辅导员组成,承担常规的咨询和指导工作。

(二)教学中心。整合当前辅导员主要承担的两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与通识选修课,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平台。其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是辅导员的政治属性必然要求;目前开设通识选修课的主体之一就是辅导员群体,这是发挥辅导员专业多样化优势的必然结果。教学中心的运行与人文社科部(基础部)联系密切,亦是解决人文社科部(基础部)类课程师资缺乏困境的必行之路。

(三)研究中心。在现有的思政或学工课题的基础上,设立常规的辅导员专属领域学术报告会,该报告会不仅面向辅导员群体本身,还将研究成果向广大的学生汇报,体现研究反哺思政工作的效果。将各校广泛开展的辅导员学工论文和案例分析工作,提升为学校主办的辅导员学术期刊,先实行内刊,再择机申请刊号公开发行,此项若得以实现,将是最大的“形象工程”。辅导员工作的深入研究,还需专业的研究机构配套,以各校陆续推行的校级研究机构的申报为契机,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所,将辅导员群体中科研能力突出、思政科研成果显著的人员集中在研究所,承担学校在辅导员领域的日常政策咨询和学术研究工作,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提升辅导员群体形象。

(四)学习与发展中心。打破本科院校的培训与研修垄断地位,打造校本辅导员培训中心,进一步成长为高职院校的示范性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设立辅导员交流中心,开设交流研讨室,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供固定场所。与图书馆共建辅导员专业图书室,一方面配合辅导员专业化研究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广泛搜集辅导员研究资料,打造出高校独一无二的辅导员专业图书室。

[1]亓正坤.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14.

[2]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5.

[3]姬惠惠.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4.

[4]杨建义.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6.

[5]陈楚瑞.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现状分析——基于对广东五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267.

[6]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9.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群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