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

2014-02-03 05:12:01魏建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河南人力资源管理

魏建

(中原工学院 体育部,河南 郑州 450007)

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

魏建

(中原工学院 体育部,河南 郑州 450007)

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入手,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旨在为促进河南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设性建议。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2013年河南省大、中、小学数量为33640所,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其中高校的数量只有121所,平均为每77.7万人拥有一所高校,全国112所“211”高校,只有1所在河南(北京24所),39所“985”高校,河南则吃了鸭蛋,1所也没有[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高校的数量、质量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河南的高校更应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重要抓手。本文从分析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问题入手,对加强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河南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都较以往有了长足进步,当前河南高校的教职工总数已突破10万,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日趋合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改善,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但是,河南高校人力资源仍存在供给不足、流失严重,缺乏领军人物、整体素质偏低,配置不合理等现象,表现为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失衡,出现断层等问题。

二、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重“事”的管理,轻“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局限于各种事务性工作,见事不见人,忽视人的个性及心理发展的需要,人的情感被湮没于繁杂的事务中。其次,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人事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大部分时间都忙于人才引进、岗位设置、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工资晋级等各种具体事务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总体的、战略性的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待提高。再次,虽然高校“去行政化”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在许多高校中仍存在轻“学术权力”、重“行政权力”的现象,官位重于学问,只要行政级别上去了,相应的“学术地位”、“科研能力”也就水涨船高,这种“行政本位”体制下学术权力的边缘化严重扼杀了学术发展的活力[2]。

2.管理体制滞后

一方面是外部管理体制对高校的束缚。河南高校大多属于省管院校,对高校发展非常关键的编制问题,是由省人社厅根据学校的学生数量、人员流动情况(新进、调离、退休等)、职称结构,确定位数量,高校没有自主权,多数高校都存在编制数量不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发展。另一方面是高校自身管理体制滞后,缺乏灵活性。虽然高校都在倡导院校二级管理,但是管理权限特别是有关人、财、物的管理还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只有建议的权力,对于学校的决策结果只能被动执行,离真正的二级管理仍有一定差距。

3.管理机制不畅

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只注短期效益、眼前利益,经常出现想要的专业人才没有引进来,引进来的人才又没有用武之地,师资力量与学科专业建设不适应、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人才培养过分重视学历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对非学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够重视,也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在人才使用上,岗位聘任制流于形式,职位“能上不能下”、职称一评“定终身”,退出机制、末位淘汰制在河南高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不利于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产生惰性和倦怠情绪。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河南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已有几年时间,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相应的激励手段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对很多高校来说是“穿新鞋,走老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工作评价,二是教学工作评价。各高校普遍采取量化考核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的方式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可以避免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忽视学术研究的周期性,容易诱发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教学评价,不能只看评教的分数,更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量化考核的。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就无法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有限。

5.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主要来自学校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而这些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根据现行干部聘任制度,一个行政部门的领导一般最多可以干两届,也就是说,学校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每隔几年就要更换,科室的负责人也经常调至其他岗位,这种作法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滋生腐败,但从长远来说,不利于保持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学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高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都是非“科班”出身,又很少接受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培训,仅仅依靠自学和前辈的言传身教,很难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系统的了解,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开拓创新能力,只能作为现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对如何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很难有所建树。

三、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转变传统的“以事为本”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变“管理者”为“服务者”,为广大教职工服好务,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为教职工提供个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积极推进高校的“去行政化”,树立“学术中心”理念,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淡化行政权力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影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倡导“柔性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优化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制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依赖于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对高校发展极为重要的编制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行教师的全员聘任,奠定制度基础和保障;而对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院校两级管理,简政放权,将更多的管理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扩大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应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合理设置学校各级岗位的数量和比例,建立灵活的设岗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除部分高级岗外,其他岗位的设置由二级学院自行负责,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编”的原则,固定编制与机动编制相结合,教学编制与科研编制相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3.完善管理机制

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因素不是高校能够决定的,高校简政放权,去行政化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当前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就要从管理机制入手,包括完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薪酬机制四个方面。

(1)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如何把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引进后的人才如何培养,如何发挥他们的专业和学科优势,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相比其他省市,河南仅有1所211院校,想吸引高层次人才并不容易,因此,对于高层次的人才,不应拘泥于现有人事管理制度,“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签订聘任合同后,只要他们能够定期来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人事关系转不转入都没有问题。现在河南很多高校都在推行特聘教授制度,是对师资队伍的一种有益补充。

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使用,高校应有长远规划和完善制度。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校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人才的使用上,要乘着绩效工作改革的东风,在完善相应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全员聘任制,科学设岗、按需设岗,完善岗位职责,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不能唯职称、唯学历论,按照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可以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一切按能力说话。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岗位职责完成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出评价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合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与师能评价相结合,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领导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的过程应民主、公开、透明,除了个别高级岗外,其他岗位由二级学院负责考核。其次,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评价的结果要合理使用,但也不能过于死板,拘泥于量化考核或评教的分数,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区别对待,并且可以根据教师教学或科研特点、特长,对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进行调整,甚至可以调整教师聘任的岗位,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3)建立科学的激励及薪酬机制

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激励及薪酬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保证教师工作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公平、适度、时效的基础上的,而科学的薪酬机制是激励机制有益的补充,二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物质奖励要根据教师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薪酬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对教学或者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按照学校相关的奖励规定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可以给他们一定的荣誉称号,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充分发挥表彰先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等方法,满足教职工对尊重的需要、对自我完善的需要等,激励教职工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尽量减少管理人员的流失,特别是部门负责人要相对固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不仅要靠个人经验的累积,而且要长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除了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持。

[1]教育部.2014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数量排名,http: //www.cnhei.com.cn,2014.8.22.

[2]冯妹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2008.4.

[3]倪明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2.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3B12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2013-JKGHB-003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河南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2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1:03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