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城市开放港澳“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2014-02-03 08:17张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旅客香港旅游

张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内地城市开放港澳“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张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内地城市开放港澳“自由行”,毫无疑问,该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促成香港经济实现一个新突破。但是,港澳“自由行”又是一把“双刃剑”,即是说,它在提振香港GDP的同时,也给香港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唯有趋利避害,才能使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港澳“自由行”;香港经济;影响

一、“自由行”前后香港经济发展概况

香港回归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巨大冲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起伏。回归后的第三个月,亚洲金融风暴便黑云压城,港元遭受阻击,股市和楼市接连被重创,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产业悉数挂彩,整体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3%负增长,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1999年第4季度,香港经济虽然结束了连续18个月的负增长,出现了转向复苏的拐点,但全年经济仍是2%的负增长。2000年实现3.8%的经济增长。2001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再次逆转,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1.2%)、2002年(-1.7%)、2003年(-3.4%)连续3年陷入负增长,经济持续通缩,负资产人士增加,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居高不下[1]。2003年SARS危机的爆发,使香港低迷的经济更雪上加霜。

为了提振经济,2003年3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决定放宽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内地居民前往港澳旅游和发展,访港旅客人数骤升,经济总量也连创新高。2003年访港内地旅客847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24.1%,2004年为12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6%,2012年为3491万人次,比2002年净增2808万人,十年平均增长达18.3%。从“自由行”实施的第二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04年增长4.7%,2005年增长7.1%,2006年增长6.5%[2]。至此,香港经济摆脱了金融风暴后的低迷而有所改观,企业恢复赢利,消费者重拾信心,政府收入大增,各方面都出现了全面性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自由行”对香港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有力地刺激了香港消费市场,带动了酒店业、饮食业、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2003年“自由行”前后内地旅客一直都是香港第一大旅客来源,按居住国家/地区划分的访港旅人数来看,2003年香港入境旅客总人数为155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2%,其中内地旅客847万人次,占所有访港旅客总数的54.5%,2004年,香港入境旅客总人数为218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0.4%,其中内地旅客1225万人次,占所有访港旅客总数的56.1%;2012年,香港入境旅客总人数为486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6.0%,其中内地旅客3491万人次,占所有访港旅客总数的71.8%(见图1)。这些内地旅客流成为香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按居住国家/地区划分的旅客消费开支中,中国内地的过夜旅客的消费开支最高,2003年为29800百万元,占所有旅客消费总开支的61%;2004年为33941百万元,占所有旅客消费总开支的56%;2011年为111788百万元,占所有旅客消费总开支的67%。在香港入境旅客中,过夜内地游客2003年的人均消费为5235元,2008年人均5676元,2009年人均6620元,比全部旅客的人均消费高850元。2011年人均8220元,比全部人均消费高750元(见表1)。与此同时,酒店营业场所也稳定增长,其入住率也持续增高。全港酒店从“自由行”之后2003年的510间增加到2012年的929间,增加82%;客房从42936套增加到74212套,增加73%;入住率从70%上升到89%,上升了19个百分点。2003年香港零售业销售总额为172863百万元;2004年为191612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11%;2005年为204620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18%;2006年为219002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27%;2011年为405732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135%。“自由行”前三年平均增长为-0.2%,后三年平均增长为9%,高出9个百分点。

图1 (a)2003年各国游客所占比例

(b)2012年各国游客所占比例

表1 按居住国家/地区划分的内地游客在香港境内消费情况

(二)有力地带动了香港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行业的发展

“自由行”政策从2003年执行至今,一共开放了49个内地城市,有超过2亿人的游客资源。便捷的交通、宽松的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尤其是华南游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进行消费旅游。内地游客的“井喷式”涌港,致香港人流量骤增,对香港的各种旅游接待设施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同时,毫无疑问,这也必然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极力加大旅游设施投入的动力。自2003年开放“自由行”以来,香港政府的非经营支出中机器、设备及工程方面的支出连年大幅度增长,2003年为764百万元,比2002年952百万元降低了20%。自由行政策实施后,2004年为823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8%,2010年为1303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71%,2011年为1488百万元,比2003年增长95%[3]。香港1000万港元豪宅的20%被内地富人买走,2000万港元豪宅中内地买家约占30%,5000万港元豪宅中内地买家占40%,1亿港元以上的豪宅70%被内地富豪买走。这些致使香港豪宅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较1997年高峰期上升了近17%[4]。新登记车辆数目2003年为35229辆,2004年为41105辆,2011年为57268幅,年均增长7.8%。电话线路2003年为382万条,2011年达到425万条,年均增长1.4%。互联网服务人数2003年为123万人,2011年达到224万户,年均增长10.3%[5]。

(三)有力地促进了香港居民就业,大大降低了香港的失业率

“自由行”加速了内地居民访港旅客的快速增长,促进了香港旅游、娱乐、建筑、酒店、饮食、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加速发展,也带来了大批量的就业岗位。按行业划分的就业人数中,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就业人数从2003年的991.8千人,增长到2011年的1116.7千人,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就业人数达577.9千人,有力地缓解了香港的就业压力。本港失业人数则大大减少,从2003年的275.2千人下降到2004年的239.2千人,2005年的197.6千人,2011年的126.7千人,连创历史新低。同时,失业率节节下降,从2003年的7.9%下降到2004年的6.8%,2005年的5.6%,2011年的3.4%,而在此之前的2000—2002年失业率均在4.9以上。就业不足人数也从2003年的121.9千人下降到2004年的114.3千人,2005年的96.3千人,2011年的63.3千人,减少了58.6千人,即减少了近一半之多。就业不足率从2003年的3.5%,降到2004年的3.3%,2005年的2.7%,2011年的1.7%,整整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不少行业缺工现象明显,其中零售业和饮食业尤为严重,如制造业2003年底缺工846人,2004年底缺工1368人,2011年底缺工1946人;批发业2003年底缺工371人,2004年底缺工800人,2011年底缺工818人;酒店和旅舍业2003年底缺工272人,2004年底缺工403人,2011年底缺工777人;零售业2003年底缺工2372人,2004年底缺工2634人,2011年底缺工6277人;饮食业2003年底缺工1396人,2004年底缺工1717人,2011年底缺工8215人。类似澳门,香港也有劳动力不足之困,不得不引进大量外劳,外劳以菲律宾、印尼和泰国为主,2003年引进外劳为216863人,2004年218430人,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299961人,比2003年增长38.3%[6]。

(四)大大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促进了香港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香港与内地自古唇齿相依,互为一体,同属有着久远地缘、史缘、亲缘和业缘关系的岭南地理单元。但两地却各有自己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具体因素,也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及道德观念,这就造成香港与内地产生较大差异,不利于两地的交流,也不利于香港回归祖国后长期稳定发展。因行动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以往旅行社组织的赴港团队游在促进两地相互交流方面有诸多障碍,也很难起到作用,而“自由行”却弥合了“团队游”在这方面的不足。内地旅客通过“自由行”来港旅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商务活动,进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加深香港与内地间的了解,增强香港与内地居民间的更紧密联系:香港市民通过与内地旅客的自由交流,可以更好地把握机会到内地投资、求学、旅游;内地游客可以在领略香港的经济、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习香港在法律、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的优良表现。通过全面的双向交流,可以进一步促进香港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香港与内地更好地实现融合。事实上,香港的大学已连续几年在内地录取省、市级高考状元,2011年共在内地录取学生291人。香港高校之所以吸引内地考生,主要是其国际化教育模式、多有国际型教授、全英语教学以及高奖学金制度等。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的内地生,他们对香港非常了解,又熟悉内地,工作、生活等原因让他们常来往于香港与内地,最终成为香港与祖国内地交流交往的桥梁,促进了香港与祖国内地更紧密的联系。

三、“自由行”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导致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涨,低收入阶层购买力下降

内地城市开放港澳“自由行”促进了观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使香港经济创历史新高,内地游客强大的购买力也刺激了香港消费需求,带动了香港物价上涨,使受惠于经济增长较少的低收入居民感觉到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从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分析,香港回归后,物价走势在“自由行”(2003)前后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自由行”之前香港物价一直是负增长,2000年为-3.8%,2001年为-1.6%,2002年为-3.0%,2003为-2.6%,2004年为-0.4%。从2005年开始步入上升轨道,2005年为1.0%,2006年为2.0%,2007年为2.0%,2011年为5.3%[7]。2005年是内地开放东莞、珠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自由行之后,由此可见,香港各种物价的上涨与“自由行”游客所产生的巨大消费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上涨的物品的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居民日常生计的食物、饮品、家居设备及用品、交通、其他商品及服务类商品。以食品为例,外出用膳的消费物价指数从2003年的99.2上升到2011年的105.9,足足上升了6.7个点。虽然香港就业人士的名义平均薪金指数也相应从2003年的93.1上涨到2011年的117.4,实质平均薪金指数也从2003年的106.8上涨到2011年的110.9[8],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持续上涨的物价还是让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必然会给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低收入居民实际收入及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其生活满意度不高,更易增加这类人群犯罪的可能性。

(二)直接导致本港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紧缺

香港优越的政策环境等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内地孕妇借助“自由行”的通关便利条件,大规模赴港产子。“双非”婴儿挤占甚至抢占本港教育资源,致使香港的社会支持资源趋于紧张。2001年,只有620名“双非”婴儿出生,仅占同年全港新生婴儿数48219的1.2%;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婴儿中,“双非”婴儿32653名,约占该年香港新生婴儿总数的37%。十年间,“双非”婴儿每年出生数量飙升50倍[9]。2012全年在港出生的“双非”婴儿人数再创新高,达35736名(见图2),较2010年增幅高达近10%,将整体出生人数推至95418人,创出45年来新高,“单非”婴儿亦占6110人[10]。2011年年初进行的意向调查显示,99%“双非”儿童的父母表示他们不会将子女留港,但其中有64%表示日后打算将“双非”儿童带返香港,不少是计划在儿童的6至11岁期间回流香港接受教育[11]。以资助类别划分的本地幼稚园、小学及中学日校的学生与教师的比率来看,2003年本地幼稚园、小学及中学日校的学生与教师的比率分别为10.2、19.5、18.0,以后逐年递减,降至2011的9.7、14.8、15.0,由此可见,双非婴儿在港上学,增加了本港教育资源的负担。与此同时,“双非”孕妇大规模涌港,也导致香港医疗资源紧缺,以医院管理局提供的产科服务统计数字来看,产科病床数目2003年为848张,2004年为762张,2010年为791张,2011年为809张,分娩个案2003年为35288例,2004年为37357例,2011年为45412例[12]。这些现有的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内地“双非”婴儿的需求,因此导致香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紧缺。

图2 “双非婴儿”数目变化图(人)

(三)造成房价飙升,普通百姓购买新屋困难

香港自由行爆棚,也推高香港房价无限飙升,使普通市民购房愿望落空。从2003到2012年,香港人口总数从676万人增加到710万人,增加了34万人,增幅5%,香港岛永久性屋宇单位总数从460.7千个增加到473.7千个,增加了13000个单位,增幅2.8%[13],房屋增幅远远低于人口增幅,房屋供小于求,许多市民无房,只能靠租房度日。可见,随着内地城市港澳“自由行”政策的执行,香港酒店、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带动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加上内地游客在香港炒房现象严重,使香港房价两年内以火箭般速度持续飚升,香港岛内房价翻一番、两番甚至三番,楼价以几何级数增长,动辄上百万元,远远超出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以香港岛区域少于40平米私人楼宇的平均售价为例,2003年为25746元/平方米,2004年为32535元/平方米,2012年则迅速涨到108325元/平方米,比2003年的增长82579元/平方米,增幅达321%,十年间竟翻三番[14]。2013年2月的楼宇售价指数与2012年同期相比,私人住宅涨幅达30.2%,私人写字楼涨幅达32.9%[15]。这样的房价水平已经类似天价,不少低收入居民只好望楼却步。

(四)交通堵塞现象日趋严重

香港本土面积小,私家车多、道路坡多、路面窄,因此香港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2003年全港的私家车车辆数目为338930辆,2004年为344 713辆,比2003年增加了95913辆,增幅达28.3%,而香港本地人口为2003年6764200人,2004年为6797700人,比2003年增加了339500人,增幅5%,即2003年平均每20人一辆。从行车道路看,2003到2011年,香港公共道路总长度由1934公里延伸至2086公里,只有短短的2000公里,10年间只加长了152公里,公共道路行车线总长度由5430公里延伸至5920公里,10年间只加长了490公里。截至2011年底,香港人口707万,铁路250公里,道路2086公里,每千人道路仅为0.29公里,近10年间道路增长8.4%;机动车保有量62.7万,其中私家车保有量43.3万,每千人私家车拥有量61辆,每公里道路车辆约300辆,近10年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3.6%[16],其人口和车辆密度均居世界城市前列,仅次于最高的摩纳哥。境外出入车辆更加重了香港的交通压力,根据香港规划署的跨境交通调查,过境人次由1999年的每日28万多人增至2009年的55万多人,净增一倍;车次则由每日14500辆增至42000辆,净增近两倍[17]。由上可见,私家车辆增加速度远远高于行车道路增长速度。照此发展,交通拥挤状况将会愈发严重,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对策建议

(一)科学地测算香港实际容纳人数,从自由行开放的地域和速度上限制或放缓赴港“自由行”的推进过程

香港游客自2003年突破1554万人次,仅两年,2005年就突破了2336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所占比重很大,达到50%以上。特别是2003年开放“自由行”后,内地游客来势凶猛,2012年游客总数达4862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3491万人次,占总游客的71.8%。当前,港澳“自由行”的内地开放城市仍有不断增加之势。尽管酒店、娱乐设施、商业中心正在扩建,但也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以酒店为例,2006—2011年香港酒店房间从47128间升至62259间,五年间仅增加了15131间,涨幅32.11%,而入住率仍由87%增至89%[18]。同时,每个黄金周,蜂拥而至的内地游客让香港迅速成为全国的购物、消费、教育、医疗中心,使香港的各项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导致严重的“拥挤”效应。因此,特区政府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做到未雨绸缪,主动与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加强协调与沟通,从自由行开放的地域和速度上限制或放缓港澳“自由行”。就控制内地游客访港人数而言,广东省政府应联合香港政府一起根据香港人口及土地面积来确定香港的实际容纳能力,并依此设立一个内地访港人数警戒线。例如,2009年内地访港游客是1790万人次,2010年猛增到2270万,已经给香港带来不少压力。从2013年开始,依据近年访港人数取中间值,把内地游客的总量限制在2000万人次。同时,利用现有的先进IT技术,让计划到香港的内地游客进行网上登记,只要在港内地游客总量到达警戒线,网上已登记游客就必须在网上排队等待。对排队的内地游客采取分类优先的办法。这样做既能继续推进香港经济的发展,又对内地游客不失公平。如,对第一次访港的游客优先,次数来得越多的越往后排;到港过夜的游客优先,来了当天就走的排在后面。因为首次到香港和过夜的游客,多半都消费较多,能有利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对因工作、商贸等公务原因来港或来港探亲的,另设一套签证优先程序。由此来控制内地游客访港数量。

(二)继续加大香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适应急剧扩张的旅游市场

香港特区政府应结合每年访港人数及时加大对本港的交通、酒店、餐馆等旅游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规模。就交通而言,应尽快定制香港城市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增加巴士数目,提升载客能力。探索在香港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巴士转车、转乘计划,完善公共交通网络。

以航空为例,2010年来港的航空旅客约1800万人次,来港客机约15万班次,如果按到2019年来港8000万人次推算,可能需要新增10万左右的班次。就酒店而言,以酒店客房数为例,2010年香港约有酒店客房6.1万间,以近7年来访港游客增速9%和酒店客房5%增速的相关度推算,到2019年需新增酒店客房3万间。按酒店客房数与员工数1:1.2推算,香港需新增酒店从业人员3.6万人。因此,香港应大力加强机场、酒店、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19]。

(三)加大香港旅游市场宣传推广力度,并不断更新新旅游项目、设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客源市场

国内方面:内地旅客最多,台湾是第二大访港区域;国际方面:以南亚、东南亚及北亚最多,欧美国家访港旅客人数所占比重较小,而且有减少的趋势。这显示了香港客源市场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同时也说明俄罗斯、印度、中东等新兴入境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香港应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力度,要把“香港被世界旅游组织评定为全球15大旅游目的地之一,是唯一以城市身份入选的地区”这个名号响亮的打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介绍香港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塑造香港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国内,重点是做好对泛珠三角各省区开放港澳“自由行”的49个城市的旅游推广工作;在国外,要通过香港驻外机构和国际旅游中介机构,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接上关系,向他们推介香港旅游文化资源,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港、认识香港,更多地到香港旅游观光。

(四)香港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以求共赢

香港地域窄小,旅游空间有限,而内地地域辽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两地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香港旅游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内地旅游业也蓬勃发展,香港与内地已经互为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两地旅游交流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面对新的形势,两地推动进一步共同发展仍然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还要加强考察借鉴双方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探讨两地旅游产业化合作的方向和内容。2010年,内地赴港游中发生“游客猝死”、“恶女阿珍”等个案,把香港旅游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香港应对过去旅游业运作痛定思痛,认真全面检讨其规管构架。只有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地保持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大旅游城市、旅游中心的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持优势互补、利益均享、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与思考

2003年SARS危机之后中央政府实行港澳“自由行”,其初衷在于提振港澳经济士气,恢复港澳经济社会活力。无疑,中央政府的这项适时举措是正确的,它有力地促进香港整体经济的繁荣,尤其是观光服务业及相关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港澳“自由行”本身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在大幅度提高香港GDP的同时,也给香港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在“自由行”规模仍无限制扩大的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应做到未雨绸缪,紧急趋利避害,积极抓住港澳“自由行”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促进香港经济更上一层楼。●

[1][2]钟坚.关于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5][6][7][8][12][13][14][15]香港统计年刊[Z].2002—2013.

[4][18]陈丽君.香港与内地融合过程中的冲突及其原因[J].探索与争鸣,2012,(6).

[9][11]吴杰.“不偷不抢不违法——赴港产子引争议”[N].南方周末,2012-04-17.

[10]人民网.[Z].http://www.people.com.cn/GB/index.htm.

[16]奚路彪.香港交通管理见闻[J].道路交通管理,2013,(2).

[17]王心仪.内地车,载不动香港许多愁——忧思空气与交通,争议粤港自驾游[N].南方周末.2012-02-24.

[19]班若川.加强交流,深化合作[N].中国旅游报,2011-11-21.

F127

A

1009-6566(2014)01-0023-06

2013-09-07

张琳(1987—),女,河南信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公共治理。

猜你喜欢
旅客香港旅游
非常旅客意见簿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我是人
香港之旅
旅游
给小旅客的礼物
香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金旅客车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