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民众心理干预

2014-02-03 09:04尹训荣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恐慌突发事件恐惧

尹训荣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民众心理干预

尹训荣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本文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提出了社会心理效应“心理地震”理论模型,并且对心理效应产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相应心理干预对策。

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心理地震

一、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心理地震”理论模型

公共突发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危害极大,同时极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心理。而对于恐惧,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恐惧是焦虑对自我危险的反应[1]。叶弈乾则认为: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所引起的[2]。可见恐惧作为一种基本的情绪是通过个体后天习得的。按照恐惧轻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恐惧分为:担心、胆怯、紧张、慌乱以及惊骇[3]。因此,我们可以将公共突发事件对人群造成的心理影响强度作为区分恐惧效应传播的一个维度。

而张维平则按照民众受影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将民众划分为:一级受害者:公共突发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次级受害者: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三级受害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主要有医生、护士、精神卫生人员、红十字协会工作人员、急救人员、战士、警察;四级受害者:指公共突发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等;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公共突发事件的人[4]。而张璇则根据普通人群在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将人群划分为:病人或幸存者、隔离人群、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以及救援人员、一般公众[5]。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即公共突发事件对人群的影响强度以及影响范围,采用层次划分技术,将恐惧效应作用的人群分为以下五类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

核心人群。公共突发事件极端严重的破坏性往往给受害人和家属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同时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难以抗拒性以及毁灭性等的特征,都会导致个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出现惊骇、愤怒、绝望、抑郁、意识水平降低、注意力分散,出现认知、情绪、行为、生理上的过度反应,导致盲从、冲动行为。而遭受这种巨大的精神创伤之后有78%~80%的个体会发生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期的精神痛苦[6]。

次级人群。主要包括现场目击者、幸存者以及受害者一般亲人。这一层级的人群直接或是间接接触过受害者或是突发事件现场。他们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有着极为深刻的感知,因此往往会出现恐慌、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对于那些亲人受害的家属来说还会产生巨大的悲痛。而对于那些有着亲人或朋友遇害的幸存者来说往往还会产生“幸存者内疚”等症状。

救援人群。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救援的人群,包括医生、护士、警察等。由于他们担负的角色,受到突发事件心理影响不同,也会出现心理应激症状,如紧张、无助、挫败感等。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的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以及严重抑郁发作的发生率均较高。

粘连人群。主要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感受到自身的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人群,如在暴力恐怖活动发生之后,由于政府等组织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追捕恐怖分子,加强安全警戒以防备恐怖事件再次发生等行动,使得民众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自身的日常生活发生变化,此时往往会导致当地民众心态的变化,特别是当这些感受与有关暴力恐怖活动的信息相结合就会使民众感受到自身的安全需要和生存需要受到威胁,出现紧张、忧虑等反应。如果不能有效舒解,则会导致恐慌的发生。

一般人群。一般人群距离突发事件发生地距离比较远,主要是通过媒体等获得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于突发事件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其不确定性以及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的担忧。同时恐惧情绪本身不仅可以产生于真实的威胁,而且还可能来自于个体的判断与预期[7]。而这种预期则会被谣言等媒介放大导致整个社会恐慌情绪的出现。

总之,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效应传播就像地震一样,以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地为“震中”不断向整个社会辐射其影响,而伴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其能量则不断降低。因此称之为“心理地震”。以下是模型示意图:

“心理地震”理论模型

二、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发生过程

公共突发事件对人群产生心理作用不单单是恐惧信息的传播,而是在与个体认知、情绪、行为、生理的唤醒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在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认为,暴力恐怖活动等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个体的心理反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一般会出现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二是情绪方面。一般会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三是认知方面。一般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四是行为方面。一般会出现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8]。

因此我们从生理、情绪、认知、行为这四个维度来分析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发生的过程。

首先是恐惧生理反应的唤醒。生理反应是个体面对危机时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当个体感到难以应对当前的复杂情况时,生理往往先于其他三个方面出现症状。

其次是恐惧情绪的唤醒。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受到巨大的威胁,产生惊慌、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由于人群之中情绪感染的作用,导致个体之间无意识的传播。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个体的情绪变化最终导致群体的连锁反应,导致群体恐慌情绪的出现,加之群体从众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恐慌情绪蔓延至整个群体[9]。

第三是恐惧认知的唤醒。对于没有与突发事件直接接触的人来说,公共突发事件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恐惧认知的唤醒。而群体之中恐惧认知的唤醒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认知失调的产生。以暴力恐怖活动为例。暴力恐怖是对全体人类共享价值的侵犯,击穿的是社会的底线。而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发生了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具有如此大的强制力以至于所有人产生了一致的反应时,就会在一批人身上产生相同的失调。”[10]而认知失调的产生又会导致焦虑、恐慌等情绪的产生。二是认知图示的崩溃[11]。个体通过学习形成认知图示,整合关于社会生活的知识。正常情况下个体认知图示和社会生活实际相互作用指导人们理性行动。同时认知图示本身极具韧性和延展性,可以将新的社会实践经验容纳到自身的认知图示之中形成新的认知图示。但是这种韧性和延展性具有一定的“阈限”,一旦超过这个阈限,个体的认知图示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此时个体无法融合新的社会经验,理性难以指导自身行为,于是就产生了最基本的本能反应——恐慌。而公共突发事件对于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心理冲击,于是这种恐慌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恐慌而导致社会危机。

最后是恐惧行为的唤醒。由于公共突发事件本身包含的不确定性以及巨大的危害性、毁灭性特征,因此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就会造成一种恐惧“气氛效应”。在这种气氛影响下,整个社会的信任度降低,个体行动更加地谨慎小心,更加注意维护自身安全。而这种氛围会通过个体的内隐学习传播,再加之之前的生理、情绪和认知的唤醒,整个社会群体就处于极端的不稳定状态。任何的风吹草动例如恐怖袭击谣言的出现就会导致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三、民众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

构建民众心理干预机制是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影响,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民众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针对不同时期的干预重点,针对不同的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第一个时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此时期的心理干预的目标人群是一般人群,心理干预的重点则是加强民众心理教育,提升国民心理素质。

研究表明,公共突发事件影响人们社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的因素中主要包括危机的严重程度、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社会信息的透明程度、民众的心理素质[12]。例如根据时勘[13]等人对于SARS疫情风险认知特征的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于SARA疫情病因的不熟悉感和控制感不足的认知特征可能是未来引发民众恐慌的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中“人们对于危机的了解程度”、“民众的心理素质”以及“不熟悉感和控制感不足”都与我们平时对民众进行的教育有关。实践表明对民众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普及是提升民众心理承受能力,防止社会性恐慌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应该加强对于民众有关知识的普及,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民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程度。这是平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最有力的措施,也是预防群体恐慌出现的最有效的措施。

第二个时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事件发生中的当事人以及家属等核心人群和次级人群。

此时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危机评估。这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一方面心理危机评估可以为下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和指导,另一方面,心理危机评估是贯穿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可以随时纠正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向和目标。

(2)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Everly认为在危机干预中提供的心理服务主要有这样3个目标:(1)减少急性的、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2)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的后果;(3)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14]。

(3)常见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Belkin等人提出了常见的三种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主要是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平衡模式主要适用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目的在于恢复个体被打破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主要是帮助个体克服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出现的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以帮助个体重新建立理性的认知和思维。心理转变模式主要是帮助当事人评估和确定内外的困难,寻找和利用可以利用的心理资源以帮助个体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国家来讲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心理干预的模式。因此有必要借鉴外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心理、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创立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第三个时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心理干预的目标人群主要包括救援人群、粘连人群和一般人群在内的外围人群。而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安抚民众情绪,防止大规模社会性恐慌的出现。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首先是相关信息的发布以消除民众的不确定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信息的缺乏往往会导致盲目的行动以及跟风随大流。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是安抚民众心理、消除恐慌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要加强媒体报道的管控,有研究表明,在暴力恐怖活动发生之初经过媒体的报道恐惧信息会迅速在人群之中传播,特别是血腥暴力场面的报道会引发民众极大的恐惧情绪。因此要注重报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正面信息,限制负面信息的报道。

其次,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心理学上把人们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的能减轻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各种影响称作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信息提供、情感关系等,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亲友、政府、组织媒体和同事,也可以是来自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和慈善团体,有效的社会支持既能保护当事人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平时就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对于政府来说则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心理服务社会网络的建设以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最后,要采取措施增强民众信心。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信心都是战胜恐惧最坚实的基础。对于政府来说主要是建立社会对于政府的信任,宣传应对措施等。而对于个人来说,首先是接受现实,包括事件发生本身以及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同时运用包括注意转移、行为反馈、认知矫正等方法在内的多种措施调节自身状态,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建立信心。●

[1]杨鑫辉等.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4-256.

[2]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8.

[3]王一牛,罗跃嘉.突发事件下的情绪与行为Ⅱ:恐惧与从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3):216.

[4]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公共安全,2006,(4):14.

[5]张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群的影响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46-48.

[6]周爱保,何立国.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机制及个体的应对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5,(1):107-109.

[7]曾居里,肖永梅.面对危机事件时的恐惧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克服“非典恐惧综合症”的启示[J].天府新论,2003,(4):83.

[8]焦松伟.论心理干预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9.

[9]姚俊岩.恐怖活动中公众心理恐惧效应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8,(5):89-92.

[10]费斯廷格等.认知失调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0.

[11]陈琦,刘儒德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12]陈道明.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0-112.

[13]时勘.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3,(4):51-58.

[14]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2-386.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the Public Sudden Incident and Proposals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e

YIN Xun-rong

(School of Shanghai,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200433,China)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social paychological effect of the sudden public incident and put a new theory model“psychological earthquake”.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earthquake.At last,we gi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iod and group of the incident.

sudden public incident;psychological effect;psychological earthquake;proposals

D630.8

A

1009-6566(2014)03-0066-04

2014-04-12

尹训荣(1990—),男,山东泰安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学。

猜你喜欢
恐慌突发事件恐惧
Cartoons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恐慌星期六Miya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