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国民体质监测研究现状

2014-02-03 17:08:12蒲西安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民体质监测

蒲西安

(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良好发展的前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一直被称为“东亚病夫”,究其原因不只在于当时我国国力的落后,还有我国的国民体质状况比较差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脱贫,一是在经济上脱贫,二是在体质文化素养上脱贫。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其是我国一举摘得金牌榜榜首的桂冠,引发了国内外我国是否为体育强国的广泛讨论,最后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我国为体育大国但并非为体育强国,之后国家规定每年的8月8号为全民健身日,以号召全社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随着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攀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人们对于健康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而如何有效地应对及解决人们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就迫在眉睫。体质监测一直以来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获取评价国民体质状况的第一信息来源,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国民体质监测,旨在充实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了解和掌握国民体质状况和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体质监测指标的选择作为评价国民体质状况显然至关重要,那么,我国现行的体质测试指标是否符合我国国民体质的国情呢?体质检测指标体系中的动态监测指标的实施能否客观地获取我国国民体质的实际状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找到更加合理客观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

1 美国的体质研究

美国是体质监测的拓荒者,美国是最早开展体质监测的国家[1]。早在1880-1900年,美国就十分流行体力测试法。但当时的政府并没有重视人民的体质,直到1954年Krus采用的KruS-Weber测试的测试报告问世,该报告令当时的美国政府十分震惊,并在不久后成立了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2]。1958年由各组织联盟共同设计了7项指标:50码跑、600码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对其全国青少年体质进行普查。同时,美国全国范围内相应的锻炼标准和测试指标的研究也开始启动。1958年后,又于1965年、1975年进行了对其全国的普查。1975年将垒球掷远和往返跑取消,并且认为600码跑不能用于测试心肺功能。1985年将立定跳远和50m冲刺跑也删除,最后将指标定为10min跑或9min跑、仰卧起坐、直腿坐位体前屈和三头肌、肩胛下肌测定4项。同时在1980年公布了“有关增强体质与预防疾病的国家标准”。1985年PCPFS(体质与运动委员会)在联邦健康部门的资助下,又进行了全国学校人口体质普查。以后每10年对青少年进行一次体质普查。1985年后,美国开始制定发展目标,1988年推行了新的《最佳健康计划》,测试项目为:1min跑或走评价心肺功能;皮脂厚度、身体密度指数评价肥胖程度;坐位体前屈评价柔软度;引体向上评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1990年又提出一项“2000年健康人”的十年规划,以此倡导国民锻炼,以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3-7]。

目前,在美国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有两种,一种的测试指标包括1英里跑/走、体脂含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8]。另一个是HPERD1998年公布的测试方法Physical Test,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从中不难看出,这两组测试指标的选择都与人体的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心肺功能;②肌肉力量与耐力;③身体柔韧性;④身体组成[9]。这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提供和保证了人们安全地从事肌肉活动的能力,即具备了优良的体质水平[10-12]。

2 日本的体质研究

日本把体质称为体力,早在明治12年(1879年)日本就对其国家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检测包括了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下肢围、饮食量、肺活量、握力8项指标,之后又增加了屈臂悬垂及疾病状况的检查[3]。1939年为了实现对外扩张的目的进行了其国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试。1945年日本战败后,又分别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以8~18岁男、女青少年为测定对象进行了“体力测定”,测试项目涵盖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诸多方面。1963年日本文部省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1964年为10~29岁的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劳动青年颁布了《运动测验实施要案》,其中规定10~29岁的青少年必须进行“体力诊断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14-16]”。1967年开始对30~59岁壮年进行体力测定且更加注重国民体质测试的开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并由文部省发布年度的《体力、运动能力报告书[17-19]》。后又于1999年进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测试指标,新的测试指标减少了测定指标的数量,重新划分了年龄组,并设置了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为通用测定指标[20-24]。

日本新体力标准为20岁前:握力、仰卧起坐、长座体前屈(即坐位体前屈)、反复横跨、持久跑、20m往返跑、50m跑、立定跳远、投手球;20岁后:握力,仰卧起坐,长座体前屈、反复横跨、快步走、20m往返跑、立定跳远(其中20岁前持久跑和20m往返跑任选其一;20岁后快步走和20m往返跑选其一)[3]。

日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日本不仅重视国民体质研究,同时还重视国民生活及环境的分析,进而有利于各种体质结果成因的分析。日本对社会的高龄老人也测试其体质状况,Takahiko Nishijima等[23]对65~92岁的高龄人群的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握力、坐位体前屈、睁眼立足平衡、10m障碍走、仰卧起坐、6min走。田中喜代次等另外对6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的测试指标为:8字步行测试移动能力和调整能力;连续站立评价下肢耐力;握力评价前臂静力;上臂连续屈伸评价上臂耐力;起立时间评价敏捷性调整能力;闭目单足独立评价平衡性。此外日本不仅对健全人进行体质测试,对残障人也有做体质测试,Nobuyuki Tanaka等[26]对下肢功能障碍者的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上臂皮质厚度、背软组织皮质厚度、腹部皮质厚度、肺活量、利手握力、非利手握力、肩弯曲力、肩扩展力、重复打开次数、20m冲刺(轮椅)、3min往返穿梭。

3 中国的体质研究

在我国,体质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完善。在古汉语中,“体,身也”,“总十二属之名也”(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孟子·告子下》中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指的是使其身体受苦。“质”的含义是“体也、实也、主也、本也”,“凡物类之本体曰质”。《晋书》中的“王保体质丰伟,尝自称八百斤”,是说其体形的丰伟,体质的强健。日本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猪饲道夫,把体力分为身体要素和精神要素;身体要素分为形态、体能、适应力和免疫力;精神的要素分为意志、判断、意欲、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黄帝内经》多处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心理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身体疾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体育界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可谓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对重视发展体育事业的一个写照。体质最早定义为:某一个体的一切生物特征的总和。早在《黄帝内经》中对体质有过详细的论述,《灵枢·通天篇》中根据人体阴阳多少,并结合体态和体格特征,将人体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和平”等类型。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强筋骨”是指体质的增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则体现了汉语中“体质”的本义,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说明了体质是多维的和多层次的,是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的结果。1980、1987、1991 年为制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西藏自治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分三次对近10万大中小学生进行10多项指标的测试。为了实现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方针,国家教委于1993年向全国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大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1994年开始实施由四个部委参与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把健康教育的知识送到农村,使广大农民懂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颁布实施,同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1999年国家科技部课题《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3岁以上的全体公民为研究对象,分为儿童组(3~6岁)、儿童青少年组(7~17岁)、成年组(18~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四个群体,并分别制定了四个群体的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其中,对青少年的体质测试反映了20世纪末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在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20世纪末我国最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检测指标是从体质所涵盖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确定的,既注重科学性和理论价值,又保证可操作性、连续性和可比性。随后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体质测试和调研,对促进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4-26]。2003年7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等11部委公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施行办法。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全民健身日结合自身条件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全民健身日组织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鼓励其他各类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40岁后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减少,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休息睡眠不足,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等。《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存在如下四个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一是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二是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且比2000年有所增长;三是20-69岁所有年龄段乡村人群体质水平比同年龄段的城镇人群要差;四是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反映学生上臂力量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持续下降;蛔虫感染率降低;龋齿患病率继续下降。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汉族学生同步增长、同步改善。在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27]。

为配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录入软件而研制、开发了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以及进行了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应用与管理系统、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国民体质监测现场测试管理、国民体质监测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国民体质监测与测定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国民体质监测信息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关分析研究等[28-39]。

4 其他相关研究

我国台湾学者对9~18岁样本数为102 765的青少年(50 940女孩,51 825男孩)进行测试,所选指标为: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1 600m跑及BMI的计算对我国台湾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体质测试[40]。Leyk等对58 000人年龄在17~26岁之间的德国联邦国防军的申请人进行物理健身测试(PFT)包括5个简单的运动测试(折返跑、仰卧起坐、俯卧撑、立定跳远、库珀测试)[41]。E.M.Marek等采用6min走测试来测定中老年患者的体质状况[44]。

Ingunn Fjortoft,等对挪威幼儿的研究包括9个项目:立定跳远、跳7m2英尺的距离,单脚跳7m的距离、一只手投掷网球、双手掷实心球、攀岩墙、10×5m折返跑、20m快跑、库珀测试(6min)[43]。FB Ortega等对欧洲国家国民的测试进行了测试,测试指标为:坐位体前屈、握力、立定跳远、的博斯科跳(蹲跳、反运动跳跃和Abalakov跳等)、弯曲臂挂起,4×10m折返跑和20m折返跑测试[44]。

5 结 论

国民体质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较多,且国家相对比较重视,相比之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体质研究较早且研究相对成熟;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开展相对较晚但发展前景较好,实际操作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且体质监测指标存在不足之处;我国国民体质状况呈现下降中转升的趋势。

[1] 吴谋林,虞荣娟.中、美、日3国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变革的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6):48-52.

[2] 李芬,杨土保,贺达仁.中、日、美体质研究体系的发展与批判性思维[J].医学与哲学,2009,30(5):20-21.

[3] 于可红,毋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24(7):51-54.

[4] 林静,王建雄.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21-24.

[5] 崔振海.中、美两国体质研究的比较[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4):36-38.

[6] 张建腾.日美两国体质研究的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69-170.

[7] 伊向仁.美国学生体质检测标准应用与影响因素定位[J].体育学刊,2007,14(8):68-73.

[8] 胡剑.江苏省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学生体质标准(试行方案)》实施效果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9] 李海英.咸宁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D].湖北大学,2009.

[10] Dennis T. V, Gordon I. S, David R. S.Regular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Increases Physical Fitness and Muscle Protein Anabolism in Frail, Obese, Older Adults.Integrative Physiology,2011,19:312-318.

[11] Xiao fen Deng , Stephen S.Determinants of teacher implementation of youth fitness tests in school-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J].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2009,14(2):209-225.

[12] Cathy S. M,Loran D. E.Tracking Adiposity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s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Elementary School[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10,22:231-244.

[13] 史银斌.中日两国学生体质测量发展与变革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1):109-111.

[14] 卫业均.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监测的比较[J].价值工程,2010(23):226.

[15] 魏俊民.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监测的比较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36-39.

[16] 周莹,邹师,李雄基,等.中韩日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16-19.

[17] 温志勤.中、日两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量指标改革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55-156.

[18] 蔡睿,王欢,李红娟,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3-12.

[19] 曲静.日本政治改革后政党体质的变化[J].日本学刊,2012(1):23-34.

[20] 曲辉,张学政.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论日本“青少年体力提高实践事业”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10-12.

[21] 包雪鸣,朱连生.浅析中国、日本、新加坡三国体质测试指标[J].体育科技,2002,23(2):55-56.

[22] 盛俊林,黄丽敏,王大为,等.中国黑龙江、日本北海道8~18岁男子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5):61-65.

[23] Takahiko Nishijima,Shinji Takahashi,Tohru Matsumoto,et al.A Comparison of Estimation Models of Physical Fitness Age for Elderly People using the Japan Fitness Test[J].Aging and Health Promotion,2006,4:591-605.

[24] Nobuyuki Tanaka,Kensuke Iwaoka,Masahiro Yamasaki.A Battry Of Field Tests For Predicting The General Physical Fitness Level Of Male Paraplegics In Active Daily Life[J].Jpn.J.Phys.Fitness Sports Med.2010,59:131-142.

[25] 江崇民,于道中,侯明新,等.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1997,19(4):85-89.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公报[J].体育科学,1999,19(1):1-3.

[27] 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8] 韩秀英,江崇民.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逻辑检验方法的数学模型建立[J].体育科学,2009,29(3):90-94.

[29] 魏俊民.从身心两方面进行国民体质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25(2):108-110.

[30] 王金龙.大学生体质监测报告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J].航海教育研究,2007(4):98-100.

[31] 白成良,罗振宇.大学生体质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34-135.

[32] 郑凯,高玉霞,赵晔,等.对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样本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59-62.

[33] 谢凤玲.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法[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43.

[34] 吴畏,于忠诚,杨敏.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应用与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2):74-76.

[35] 邱亚雷,孙晋,刘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应用与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09(10):35-36.

[36] 安平,徐峻华.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7-10.

[37] 赵伟.国民体质监测现场测试管理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34-35.

[38] 张铭.国民体质监测与测定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12-14.

[39] 侯广斌,侯安宁,谭新.国民体质监测与受试者体质、体育行为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5(12):2933-2936.

[40] YI-CHING HUANG , ROBERT M. Body mass index and individual physical fi -tness tests in Taiwanese youth aged 9-18 yea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2010(5):404-411.

[41] D. Leyk,U. Rohde,W. Gorges,et al.Physical Performance, Body Weight and BMI of Young Adults in Germany 2000-2004:Results of the Physical-Fitness-Test Study[J].Sports Med,2006(27):642-647.

[42] E. M. Marek , Y. Friz , W. Pohl,et al.Efficiency as a New Parameter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atients in 6-Minute-Walk-Test[J].Original arbeit,2011(50):118-126.

[43] Ingunn Fj?rtoft,Arve Vorland Pedersen, Hermundur Sigmundsson,et al.Measuring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Who Are 5 to 12 Years Old With a Test Battery That Is Functional and Easy to Administer[J].2011,91(7):1087-1095.

[44] FB Ortega, EG Artero, JR Ruiz,et al.Reliability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s in European adolescents. The HELENA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8:1-9.

猜你喜欢
国民体质监测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一直难忘
高地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6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 0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