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
做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者
□赵乐际
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现在看来,不能讲讲就过去了,而是要下大气力来抓,争取一个好的成效”。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是一个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引起重视的大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者。
什么是从政环境呢?它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的集中反映,体现着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总体面貌,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和从政取向,关系到全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什么是良好从政环境呢?我体会主要包括:信念坚定、绝对忠诚的政治环境;勇于改革、敢闯敢试的创新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作为的干事环境;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环境;公平正义、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纲纪严明、清正廉洁的纪律环境。好环境就是一所好学校,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淬炼精神、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对于这种作用,古人早就提出,“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深刻认识良好从政环境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去营造、去践行、去呵护。
第一,实现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应当看到,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有的不问是非、不讲原则,正义感退化;有的不信组织信个人,搞小圈子、小团伙、小循环;有的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败问题依然严重;有的迷恋特权,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利用职权违规乱办事,视制度、规则为橡皮泥,想咋捏就咋捏。这些不良现象,犹如一团团如影随形的腐浊之气,飘忽不定又不绝如缕,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紊乱、荒唐,使严肃的党内生活变得随意、庸俗。对此,一些干部或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或认为与己无关、置若罔闻,或感到积重难返、缺乏信心,或说起来忧虑反感、做起来犹恐不及。这里面,既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有市场交换原则的渗透,还有管理上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如果听之任之,就会自毁根基、不战而溃,就无法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第二,实现自我净化的应有之义。自我净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防未病、疗小病、治大病,强身健体、固本培元,整个政治生态才能清风劲吹。我们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用“没有贪官污吏”、“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等“10个没有”,来描绘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环境。一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唱出了人民群众的由衷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荡涤“四风”,清除的是损害政治生态的痼疾;打虎拍蝇,剜除的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毒瘤;全面深化改革,根除的是影响政治生态的体制机制弊端。这样做,归根到底就是“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需要保持打扫洗涤、自我净化的政治自觉,需要保持扶正祛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保持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担当,这正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
第三,引领社会风尚的客观需要。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复杂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关键是要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否则,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风具有导向作用,党风好才能政风好民风好。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精神追求,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非常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使党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风气之先、引风气之良,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淳的良好风尚,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从政环境,涵盖着从政者个人与他人、与组织、与社会等诸多关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互动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营造良好从政环境上,每个干部都不是旁观者,可以说人人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个个都是践行者和责任人。就像自然生态中的一棵树,既受环境影响,也影响着环境。所以,各级干部都要把自己摆进去,增强问题意识,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改进什么,认真地从自己做起,努力成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汇聚起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正能量。
第一,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核心问题。这个政治方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些人在从政行为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一些人在不良从政环境中随波逐流,说到底是政治信仰上出了问题。信仰信念,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一种被真理征服、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依然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坚忍不拔为之奋斗的执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标准、可检验的,干部为此而努力的方向也是很明确的。比如,要在制度自信上始终坚定不移。一定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之下,一定的制度模式也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显著的制度优势。每个党员干部,在这方面都要清醒自信、理直气壮,决不能迷惑怀疑、妄自菲薄。不仅自己要坚定坚毅,还要敢于同那些别有用心的鼓噪、同那些错误观点进行坚决斗争。要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始终坚定不移。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丑化、攻击、污蔑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目的就是搞乱人心、煽动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各级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定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一定要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无论在什么岗位、干着什么工作,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都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始终坚定不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集中统一,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要在践行为民宗旨上始终坚定不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党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任何时候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大的方向领悟透了、把握住了、落实好了,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就有了根、有了源、有了魂。
第二,必须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人格力量。做人要有道德,从政要有政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德重德,“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倡导的就是从政道德。政德是干部思想、人品、行为的内在准则,是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在从政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个领导干部,怎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呢?我觉得,要以检身正己修德。北宋赵清献曾经说,“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意思是说,凡白天做的事,头天晚上都要怀着虔诚之心,告诉上天,不敢告诉的,第二天就不做。这种自我反省,这种敬天道、畏人言、守底线的态度,是很好的镜鉴。现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滑”,不敢坚持原则,是非不分、真假不辨,会来事、不干事;有的“假”,两个面孔做人,说假话、做假事,以假为荣、视真为笨,甚至假公济私、假绩邀功;有的“虚”,花拳绣腿、花样翻新,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有的“俗”,庸俗、低俗、媚俗。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普遍涉及道德问题。在道德修养上,每个干部都要以“常若有过”的境界,经常反省、正心正德。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首先要践行从政道德,以德服人、率先垂范,有宽阔胸襟,善于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善于团结带领大家一块干事创业;班子成员之间,要真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增进协调配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决不能搞掣肘、搞内耗。要以见贤思齐立德。有一个故事,明代王阳明曾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反驳说,读书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古人尚有这样的境界,党的干部更应该以历史先贤、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为镜,向焦裕禄、杨善洲、曾建、兰辉等同志学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良好心态践德。现在有一种议论,认为“为官不易”、当干部吃亏了,这就有个认识问题、心态问题。事实上,为官就要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要受到约束、接受监督,就要不谋私利、造福百姓,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这本身就是不易,就应该不易。就是说,为官不易是本来、是常态。每个干部都要正确看待苦与乐、得与失,摆正自己位置,明白公仆身份,一心为公、真心为仆,不能老想着自己、不能有官气,要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实现美德与良政相辅相成、党性与操守相得益彰。
第三,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内在要求。当前,反“四风”成效显著,但顽疾犹存,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懒官懒政、少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等问题。有的宁肯不做事,但求不出事;有的消极怠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上推下卸,击鼓传花、贪图安稳、疲疲沓沓混日子。这些现象,必须自觉克服、坚决遏制。要把“真干”作为本分。当干部就要干事,“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干与不干,实质是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问题。老百姓种地靠的是一镢一锄,干部干事靠的是真抓实干。焦裕禄精神为什么成为永恒、让人民“把泪焦桐成雨”、久久怀念?靠的就是真干。要把“实干”作为责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多干有质量有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事,决不能走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决不能盲目攀比、堆砌“盆景”、乱建“地标”;多干顺民意、惠民生的事,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苦干”作为追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现在经济发展了,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我国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困难群众还很多,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各级干部都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都能真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尽力拼搏,党群干群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万众一心、共铸伟业的局面就会进一步形成。
第四,必须具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这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必备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我们常讲,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在担任衡阳市委书记期间,面对拉票贿选的违纪违法行为,选择了回避甚至放纵,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党的干部在一个岗位,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像战争年代那样,“人在阵地在”。要敢于担责,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矛盾问题,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化解,不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要敢于亮剑,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面对歪风邪气,必须较真碰硬、坚决斗争,不能好人主义、明哲保身。要敢于改革,拿出勇气和魄力,把改革方案、行动、督查、引导抓到位,不能怕触动利益得罪人,不能怕解决问题担风险。在一个地方干几年,面貌未改、矛盾积压,正气不彰、歪风盛行,就是丧失担当、渎职失职。敢于担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严把选人用人关,坚定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选人用人标准、原则、程序,公道正派地评价、使用干部,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决不姑息。做到敢于担当,就必须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每个干部都要自觉消除私心杂念,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第五,必须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本色。这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基本保证。盛德有形,清风也有形。明代况钟离开做官的苏州,作了一首《拒礼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这就是清风的有形化。当干部一定要有所畏、有所止,心清如水、志坚如钢。要正确对待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领导干部一定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能迷醉于权力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不能搞公权私用、公器私用,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正确对待名利。为官发财应两道,决不能想通过当官来发财。唐代柳宗元写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种小虫爱背东西、又喜欢往高处爬,凡遇到东西总想拿过来,结果越背越多,最后掉下来摔死了。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贪欲之害。两袖清风,就会无畏无愧;贪敛钱财,必然提心吊胆。这些都想明白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要正确对待人情。领导干部也有人之常情。但人情交往要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情不可越法、不可越纪、不可越规。要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多交些挚友诤友、多交些普通百姓、多交些先进模范,为营造好的政治生态作贡献,也对自己做好工作有帮助。要正确对待家庭。正人先正己、廉政先廉家,重视家风培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既讲亲情、更明大义,严格家规、清正家风,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的家庭管好,踏踏实实、和和美美过日子。
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组织推动。这其中,有内因与外因、小环境与大环境、自律与他律、扶正与祛邪、激励与惩处等诸多因素,但从根子上说,还得靠改革、靠制度。科学有效的制度,本身就是最稳定、最持久、最根本的环境。我们要树立改革意识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立明规则、硬规则,破潜规则、陋规则,高度重视从制度上优化从政环境。
第一,健全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制度体系。优化从政环境,要结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高效的制度实施体系、严密的制度监督体系、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要着眼真抓真管,健全管党治党的责任落实制度,规范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党的工作机构的直接责任、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认真扎实抓好党的建设。要着眼善抓善管,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严格的党内生活制度、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制度、清晰明确的权力清单制度、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要着眼常抓常管,健全巡视、审计、谈心谈话、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述职述廉述德、诫勉谈话、函询等日常管理监督制度。要着眼严抓严管,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离任检查、干部能上能下等制度。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这四个方面的相关制度健全起来、完善起来、运用起来。
第二,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必须在执行制度上坚持认真、坚持从严从实。要严格落实。有些地方从政环境不好,不是规定不明确、道理不明白,而是有些制度没有很好执行、没有人去落实。一项制度出台了,必须明确责任、到事到人、抓好实施。要严督实查。现在一些地方的督查,浮在面上、走马观花,群众反映听不到、实际情况摸不着,督查就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督查工作要落地、要具体,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对制度是怎么落实的、落实到什么程度、效果怎么样,都要盯紧盯实。要严明纪律。执行制度,说到底是个严明纪律问题。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发。路上有的战士饿极了,挖了老乡的红薯吃。毛泽东同志立即召集队伍,郑重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就有一条,“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严明的纪律,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毫无战斗力。制度一经形成,就必须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带头制定落实八项规定,真刀真枪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大力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压缩“三公”经费等,都是正风肃纪的重要举措,都体现了具体去管、去促、去干。执行制度、严明纪律,根本的是贯彻落实党章。党的制度是从党章开始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潜规则、坏风气,都是违背党章规定的。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维护好。
第三,防范和查处不良从政行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既要倡导、坚持好的从政行为,又要预防、整治不良从政行为,做到激浊扬清、崇善抑恶。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的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而不是胸无点墨、利欲熏心的政客。凡是违反党章、违反党的制度、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行为,都不能放过、更不能放纵。对那些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投机取巧、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拉帮结派、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人,必须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使污染政治生态的潜规则、坏风气,在党内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三所干部学院是高中级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能力培训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大力弘扬清正、务实、俭朴之风。各位学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潜心领悟钻研,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自觉做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者,为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作出不懈努力。
(本文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2014年9月10日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贺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