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 芳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诸 芳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国软实力建设对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在世界新秩序中占据主动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对软实力建设具有引领、激励、凝聚的作用,在软实力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要在软实力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理论宣传、教育和学习活动之外,讲好中国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中去,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核心价值观;软实力建设;价值观建设;文化产业
(一)文化软实力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力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认为,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主要有威胁(大棒)、利诱(胡萝卜)、吸引(自由选择)三种实现方式,其中,第三种就是软实力。他说:“软实力依靠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促成合作,既非武力,也非金钱,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1]软实力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文化;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三是外交和对外政策。因此,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除去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之外的重要部分。
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政治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现代以来的中外历史都表明:文化软实力搞不好,会使民族衰亡;文化软实力搞得好,可以振兴一个民族。因此,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谋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曾经对软实力的提升起到过重要作用。早在16世纪,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发现新大陆之前,当时的中国无可置疑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国家均受到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有学者统计,从公元元年至18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是世界第一。据荷兰经济史专家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7%,远远高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占5.2%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所占3.1%的份额[2]。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的结果。只是由于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加上近代列强的入侵和长期战乱,致使中国软实力不断受损,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拾文化自信,大胆吸收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新构建强大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中国软实力建设有助于建设一个和平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主要依靠军事和经济实力。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出现了重构价值体系的机遇。一方面,国际冲突此起彼伏,局部地区的文化矛盾有所强化;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全球化使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加强,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种能够整合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以获得更多价值共识的文化体系或理念。也就是说,世界需要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全球价值原则和体系,以增进相互理解,减少矛盾冲突,促进共同进步。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迅速崛起,已经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获得了重要一席。其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提高,也使我们受到更多的世界关注,同时在世界秩序中也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贡献自己的文化价值,参与全球价值体系建构,引领世界走向和平的未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将重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整个文化要求的一个总领性要求,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点新要求①五点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之一。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联起来,不仅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外交权谋,而且更加突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同志在论述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统一关系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些基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如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审视、价值判断和价值尺度。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集中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它反映了现阶段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的期待。它既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又是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引领。
同时,我国的软实力建设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从国家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杂糅、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任何社会都有多元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题和灵魂,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之中,能够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使软实力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预期目标。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维度,能够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投身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有利于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激励作用
提升国家软实力,就是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落实到“人的素质”和“文化产品”这两个核心指标。一方面,公民通过对富强、民主、自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形成价值观念,成为活动的内驱力,从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理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等。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了,文化产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会增强,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才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公民生活在社会中,享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文化魅力,更加激发了他们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热情,通过倡导基本道德规范,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提供“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以思想道德为主线的“主旋律”。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凝聚作用
文化软实力常常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当今中国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够促使全体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作为社会的价值准绳深入人心,就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团结全党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在这三个方面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居于首位。作为一种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贯穿于其他两个方面的建设之中。由此可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文化软实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为主要目标,而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而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又可以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和推行。
(一)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中国软实力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走到群众中去,打牢群众基础。
第一,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
第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养成文明素质,形成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依托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宣传教育、理论教育、学习活动的开展等传统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贯彻已逐步深入。但是,我们更要依靠壮大文化产业,行之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既是软实力建设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重要途径。
第一,文化产品要行之有效地传递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因此,要产生出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在日常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文化产品要生动具体地展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各领域的文化创造力和价值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力量。例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拍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展现出中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更让中国观众对自己的祖国多了一份热爱,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自觉和自信。
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手段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美国人向全世界推销可口可乐、在全世界开麦当劳和肯德基,美国大片在全球收获巨大票房,美国价值观随之淋漓尽致地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同样,韩国的价值观也伴随着韩剧走向全球,影响到许许多多的韩剧迷。在文化产品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规避由于社会制度差异带来的成见和偏见,对读者或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传播作用。
第二,创新传播手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就大。2014 年8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第三,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向世界推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据统计,美国有线电视的收入占全世界有线电视收入的53%;美国的收费电视占全世界收费电视的85%;美国每年生产的电影片占全世界的10%,但它的票房率却占到全世界的50%。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平均达到10%,美国达到了25%,超过了它的汽车工业、军火工业、石油工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才接近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独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左右,韩国占6%左右,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仅占7%左右。这样看来,我们的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还是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需要大幅提升。只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必须运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放眼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4]。借助强大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向国际社会推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足以让我们自信自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5]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4]。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离开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着力构建和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要采取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各类场馆、讲堂、社会团体,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公益广告,以灵活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当务之急,就是要像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彰显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以国际格局和时代背景为视角,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与超越。所以,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要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朱纪华.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灵魂[N].学习时报,2013-11-04(11).
[2]任坤.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2050年可望进世界前40名[EB/OL].(2005-10-09).http://news.hsw.cn.
[3]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41.
[4]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6).
[5]王天玺.中国模式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EB/OL].(2013-04-11).http://www.chinareform.org.cn/open/view/201304/t20130411_164690.htm.
[6]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EB/OL].(2014-02-25).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责任编辑:王 珊
D616文献识别码:A
1002-0519(2014)06-0077-05
2014-09-10
诸芳(1972-),女,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编审,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和统战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