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理性看待“弃婴岛”
本刊评论员
在争议中试点运行的“婴儿安全岛”,随着3月16日广州福利院宣告试点暂停,毫无悬念地再次引发舆论热议。从一开始设立被质疑“变相鼓励父母弃婴”升级到“无辜的生命如何容得了暂停”,进而指责“临阵脱逃,政府懒政”。一时之间,小小“婴儿安全岛”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众声喧哗中,理性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或许比单纯的情绪化宣泄以及满足于表达遗憾与失望更有意义。
作为保护弃婴的有益探索,弃婴岛体现了国家所担负的救助与监护职责。让“散落的天使”找到归宿,有着道德与法律上的双重理由。在道德层面,无论出于何种理由,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在法律层面,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儿童利益优先”原则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由此确立了国家对儿童的保护义务。婴儿安全岛的设立,是对弃婴行为发生之后的补救,是一种兜底性救助和终极性救助。这种救助,既是国家保障基本生命权承诺的履行,也是防御一切侵害生命行为的宣示。同样,这种救助,并不妨碍法律禁止遗弃行为以及对遗弃行为人的追责。道理很简单:法律禁止一切漠视生命的行为。因此,所谓“婴儿安全岛”的设立,是对弃婴行为的变相鼓励和宽容的议论是站不住脚的。
广州暂停弃婴岛试点,并不能成为否定“婴儿安全岛”试点的理由。广州弃婴岛自启动以来,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接收弃婴262名,因不堪重负不得不宣布暂停。我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应该理解作出这一抉择的艰难。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巨大的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它以一己之力承载着远超其地域的实际需求,导致洼地效应迅速凸显,需求和供给之间极度失衡。在救助资源难以承受其重的情况下,违背科学规律继续运行,将使已经获得救治的弱小生命面临巨大风险。慎重决定暂停,不仅不是“临阵逃脱”,相反却是对收治弃婴的高度负责。而对“无辜的生命如何容得了暂停”的指责,显然过分夸张,因为原有的各种救济渠道依然畅通,符合条件的弃婴依然可以得到有效救治。可以说,广州和其他地方的弃婴岛的设立者们,在尊重生命、关爱婴儿上,已经用行动交出了合格答卷,值得我们表达敬意。
各地“婴儿安全岛”的试点,其本意是为全国性类似设施建立探路试水。在这个渐进探索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遇到若干困难在所难免。或许这正是试点的意义:我们需要通过对一个个样本的观察,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善改进的措施,为新的制度产生创造条件。全国20多个“婴儿安全岛”的试点工作正在沿此路径奋力前行,广州“婴儿安全岛”的暂停,则提供了更加深刻而真实的经验。我们不必过度悲观,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一项创新举措的实施,执着前行固然需要勇气,毅然止步同样弥足珍贵。
一个能够体现政府为社会兜底的救助举措,是应当鼓励的。无论如何,弃婴岛不应成为争议的焦点,更不应成为弃婴问题的替罪羊。弃婴岛试点遭遇波折,恰如一张儿童保护试纸,检验出许多环节的薄弱。它提示我们:对儿童的关照和保护,必须从“弃婴岛”这一方寸之地延伸拓展到多个政府部门和不同领域,实际上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道综合考题。我们需要加快建立儿童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家庭扶持政策,对残疾和大病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持,建立残疾儿童免费康复和特殊教育制度,使儿童社会福利保障更加有力;需要加强孕前、孕期指导和检查,提高生育技术水平,降低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使生育检查更加普及;需要建立相应的动员和对接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使缺陷婴儿的救治更加多元;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遗弃者对遗弃行为违法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让更多人于法有畏,停止遗弃。只有这样,“婴儿安全岛”的试点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儿童权利才能获得真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