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

2014-02-03 01:33□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共识价值观

□柯 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广东湛江 524032)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高度分化,社会生活世界的结构已然呈现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开放状态。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共识,就不可能破除各种阻力和桎梏,不可能推动现代化走向深入,就会“一盘散沙”。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凸现期,社会诚信缺失,公平正义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管理模式落后等深层次问题集中暴露,发展的任务和压力都很繁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全面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问题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可能误导或模糊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动摇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从而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和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在社会群体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复合交织、价值体系多种交错、多样共存的影响下,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生活在一定时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对个人所共享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持有共识的基础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才会有共同的基础,增强团结凝聚力量,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由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因本的基础工程”。国内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有一定研究,在发挥凝聚作用的路径选择方面重点集中在扩大理论认同性,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国外学者研究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主要集中在剖析主导价值观,从国家文化、国民性格入手。本文从动力因素及影响机理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做一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动力因素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结构、需要和能力是否相符而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具有客观性;价值又具有属人的特征,同时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P34价值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2]P19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范畴的基本理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动力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根本动力

核心价值观具有根基性,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民众才有动力和源泉。这个根基性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共识和诉求。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反映这种价值共识和诉求的价值。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认为每一社会形态下的主体本质上都是该社会形态关系的产物,相互依存,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样态,并在这种基本样态下形成意义和价值的关联。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是第三个阶段。”[3]P104。对人的社会化生存的理解以及对价值构建的理解,只有从这个理论前提出发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才能真正把握践行价值观的意义向度。人类追求价值,人们所奉行的各种价值观背后,都潜藏着一个起重要支配作用的动因,即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件。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因此,利益对思想价值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动力作用。人类对利益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根本动力和价值评价的内在准绳。利益与人的价值活动的内在关联决定了人类追求利益的内在冲动。由于所有社会制度体系的设计、制定和实施都依赖于人的价值观念,只有承认与维护个体或群体的自我利益的合法性,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和价值诉求,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形成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形成不同利益主体拥护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

(二)人类对精神的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精神动力

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人活着都有个念想,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着“社会”意义上的即文明条件下的精神价值诉求,人的念想里不会全是物质欲望,人类总会追求某种精神寄托,希望享受所能得到的精神生活,体现人的精神需求。如果缺少精神生活,即便拥有丰裕的物质也会堕落,沦为没有灵魂的动物,所以人需要理想信念或信仰。在人类的认知进入所谓理性世界之前,人类的祖先已经长期依靠敬畏上帝神灵,在中国古代主要依靠敬畏上天与神灵等,也就是说依赖某种神圣性,来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归属。虽然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人的劳动实践本质的现实反映,实践活动推动了精神需求的不断发展,并决定着人类精神需求的价值走向和内在特质,但人类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超越性,这不仅在机理逻辑上同时也在价值特性上呈现出来,使得人类精神的追求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展现出极为独特的一面。人类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及精神需求的内在冲动,为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可能。“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P46对人的社会生活而言,人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人类自身发自内心的自然本能需求,体现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精神生活仍然是社会生活的质的规定性,人类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意义建构,来实现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确立生存的精神维度和价值意义。心理诉求、价值取向、精神特征和文化形态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思维和意识上的集中反映,体现着社会历史演变的价值走向。与此同时,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能动性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这个现象:“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P46精神生活现象是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能动的和自觉的认识及反映,而不是超然物外的客观产物。人类通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来获得对自身的意义确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精神生活的内涵与特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力量的扩张,国际金融资本既掌控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而且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也进一步侵蚀,而马克思主义却赋予无产阶级新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未来的奋斗方向,也让人类看到了希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非常发展阶段,作为凝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它特有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

(三)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地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理论,一定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人类对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探索,总是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与演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6]P378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有着内在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始终充满着人类建构自身意义世界的内在张力,本身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深层动因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形态的更替导致核心价值体系的转换,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制度选择、文化舆论、精神追求、理想信仰、伦理道德等等形而上的现象与本质也就不同。社会进化运动的背后暗藏着一条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要素的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的清晰的逻辑主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7]P1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及其制度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发展,必然要用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去凝聚人心。一个社会形态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发生动摇,这种社会形态及其制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8]P59人类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会形成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可塑力”,即一种“明确地改变自身的力量,那种将过去、陌生的东西与身边的、现在的东西融为一体的力量,那种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力量”[9]P4-5。人与现实世界的价值联系,是在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并以此为载体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必然“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套价值规范、政治运行模式与各种法律制度等”[10]。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反映社会实践发展水平,社会实践发展中产生的众多新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影响机理

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适应过程,核心价值观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当中受到人们的理智、逻辑、情感、意志行动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感、倡导者是否言行一致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方式包括制度安排、政策激励、舆论引导、文化辐射等都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有重大影响。价值观的认同度、可信度、推广度与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形成良性的积极互动。

(一)价值观的认同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影响机理

“价值认同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表现为主体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的接受和维护的自觉性与自律性。”[11]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2]P1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生活实践在价值观层面的要求和反映,本质上属于以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的实践理性。这种把握方式在实践中建立人与现实世界的价值联系,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又与该时代大多数人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利益与认同是互相联系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时代中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总是该时代精神的重要意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利益的绝对性决定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只有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普遍价值追求和利益期望相吻合,即核心价值体系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的契合,核心价值形态才能获得广泛拥护和遵行,并由此确立对于各类具体事物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态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及其普遍得以实现的价值追求为根本目标和基础。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在信心、信念和信仰上大多数社会成员彻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各种形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才会汇合形成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认同,形成一种共识,继而自觉转化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践,在实践中又继续深化认同,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就是在当代中国建立一种全民“价值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的努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本身就体现了公民存在方式的价值合理性的利益需求,因而具备推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凝聚的强大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产生直接影响。

(二)价值观的可信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影响机理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评价活动对价值形态的世界进行反映。在评价活动中,价值主体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反映客体及其属性对于价值主体所具有的意义。价值观念作为意识中的深层结构,体现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体现着主体的意志。核心价值体系要凝聚共识一要看核心价值观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大家普遍认同的贴心话语就是符合实际,除此之外,价值观还要鼓舞人心、催人向善,积极向上,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事业主人翁应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二要看价值观的倡导者是否言行一致地遵循。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13]P50。价值观的可信度与公众的社会信任密切相关。价值观的可信度具有正向影响的是社会信任,即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可信度越高,公众对其社会信任度就越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14]如果倡导的价值观内容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不相一致,或者言行不一,或者主动放弃应该坚守的理想信念,意志不坚,那么,要用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就会变得极为艰难,甚至为各种思潮各种主义制造出登台表演的机会和借口。一旦倡导者立场丧失、宗旨全忘、趣味低级、腐化堕落、口是心非、作威作福,就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扰乱人心,不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失去凝聚力、向心力,而且使社会主义蒙难,会为整个社会所不齿。只有倡导者率先垂范,意志坚强,作好表率,才能凝心聚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功能,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三)价值观的推广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影响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往往是由社会的上层和精英提炼出来,需要通过以草根阶层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推广为人们乐于接受。由于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基本价值之间存在的固有张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个过程。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来。”[15]P317这就是说,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无法在人民群众当中自发生成,需要推广和引导。价值观推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灌输论”的融合。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通过社会群体自上而下和个体自下而上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面对目前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社会群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广,使其辐射、改变、影响和引导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使其通过自身的积淀、思考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与普及,既可以保证思想价值观念转变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变革中道德规范进行更新,又可保证已形成的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同时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目标和原则,也是强化道德伦理与法律意识同步进行的有效方式。因此,价值观的推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来说极为重要。只有不断以强有力的价值推广和引导提高价值主体判断能力,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特质,进而把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焕发出来。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对策建议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的各个因素既有所独立,又相互影响。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理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过程也是共同进化的过程。在开展理论探索,找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这些因素的同时,在实践探索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必须确立以实践操演为主攻方向的思路。

(一)加快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合理的需求与利益,人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需要之后,才能谈得上追求和实现精神层面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等问题日益凸显。要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确策略,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悉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需求的变化,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的各项工作更直接、更有效地体现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马克思说:“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2]P167由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必然使人们有受益多少、快慢之分,形成不同阶层的“利益差”,这就会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奠定坚实的客观基础和物质保障。在我国利益矛盾复杂、利益冲突多发的情况下,更要从实践操演上掌握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或经济问题,而是已经和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纠结在一起,事实上正在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16]。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就是要搞公平社会,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通过调整利益的支撑点,平衡、协调和稳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好每一个个体及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不同利益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到践行的跃升,建立起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的利益调节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二)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

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绝大多数人的主流价值观,要深深扎根于最大范围的信众心中,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要确立人的主体性,显示出人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使人能够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中充分地获得尊严、价值、地位和权利的主体认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要不断扩展人的可行能力,引导人们追求正当合理的精神需求,发挥人的巨大的创造性激情和冲动,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必须“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P121,也就是说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既要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保持艰苦奋斗、继续改革创新,为后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积淀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为适应发展阶段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今天的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必须由GDP增长至上的“物本”主义转变到注重人自身发展的“人本”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要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把传播正能量和关注焦点问题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在轻松愉悦中传递严肃的主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社会精神危机

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急速转型中,“现代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露”[17],常常出现“信仰缺失”和“远离崇高”的精神现象。化解社会精神危机不能就事论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思想矛盾、分清思想是非,提高人们思想的鉴别力、免疫力,构架一个强有力的精神主心骨,增强核心价值思想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要避免社会精神危机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社会“溃败力量”,必须在全社会确立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营造积极健康、尊重理想、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强化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互助友爱,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有序。只有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心力,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唤起人们的普遍良知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张旗鼓地、旗帜鲜明地弘扬精神主旋律,在培育社会心态方面,要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在重塑理想信念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回到自己的群众中。当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问题,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关心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解决人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使精神在价值上聚集,使人类的生存真正具有意义,使人们能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使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势头,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和引领作用

在我国社会广泛的现代化转型中,既面临着对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又面临着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构和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整合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对传统价值观的整合与超越。同时根据我们的国情,对社会思想文化和舆论思潮进行自觉主动的批判,吸收西方文明的进步元素。当前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态势确实增加了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进行内部整合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聚合,打造出支撑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想、文化、道德、价值等领域的凝聚、批判和鉴别作用,建构富有创新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文化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开放多元而又协调统一的思想文化格局。与此同时,要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营造一个社会整合度高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必须要有一个“兴国之魂”作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要凝魂聚气,为社会发展提供向心力,引领人们思想行为,引导社会风尚,调控、统摄非主流价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践行中,要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倡导积极的、抵制腐朽的,要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念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当下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我们的价值立场,明确弘扬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批判什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3]P3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论文化建设一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版社,2012.

[8]吴向东.重构现代性一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德〕弗里德里希·尼采(陈涛等译,刘北成校).历史的用途与滥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11]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1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崔鹏.收入分配改革,该动真格了[N].人民日报,2010-10-21(18).

[17]陈太明.理性启蒙与现代性道德的重建[J].江汉学术,2013(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共识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