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剑英
(陈云纪念馆编研部,上海 201715)
毛泽东曾这样称赞:“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较多。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1]P295本文将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群众路线的领导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三个维度分析陈云的调查研究思想。
陈云在调查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现实中的问题出发,克服主观主义,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在具体调查研究中,他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反复、比较”十五字诀。
陈云认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关键问题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重要的是把实际看全面,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2]P361。如果以偏概全,搞片面性,方针政策就必然发生错误。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在调查和了解干部的问题上,他认为应该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用一只眼睛看人,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不能面面都看到;二是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3]P265-266。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干部要秉持全面而客观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他既走访农贸市场,又到工地勘察基建工程质量,既实地调研三门峡水坝及其周边群众的情况,又多次到家乡调查研究,他在工作部署之前总是先调查研究,再反复考虑,全面地看问题,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制定政策。针对工农业出现的高指标现象,他提出:“要研究农业的基本情况。计委、经委、农办要扎扎实实地做调查,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的各种条件。在此基础上,拟定农业生产指标。”[4]P213同时,他还认为在调查研究中,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因为人民群众的批评是花钱也买不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各种各样,领导干部一定要虚心,不要光听别人好听的话、表面的话,还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找有各种不同看法的人交换意见,多听不同意见。”[4]P187-188并强调:“有不同意见是好事,可以使我们看问题比较全面,避免片面性,少犯错误。”[4]P213
在白区工作时,陈云就明确指出:“一切工作方法,必须随着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形来决定。……同时要审慎地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来提出适当的口号”[3]P151-152。延安时期,陈云认识到:“过去我们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不根据客观实际办事,主观与客观相脱离”[3]P311。在主持边区财经工作中,陈云也是特别注意收集经济情报,注重调查研究,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工作。他反对照搬照抄《资本论》和一般经济学原理,主张从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指出“实际第一,书本第二”,“我们从土的出发,从延安出发,不从伦敦出发,不从上海出发”[3]P265-266,391。强调了他从实际出发、根据变化而应对的观点。
主持全国财经工作以后,陈云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利用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和全国统一货币的有利形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调查研究着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集中精力抓了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这两件带全局性的大事。[3]P681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到家乡青浦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分别提出了“母猪私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作物安排必须因地制宜”,“不研究客观条件,主观地把‘单改双’作为增产粮食的主要措施,是不切实际的”[4]P181-183。陈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反对一成不变,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及时地调整战略部署。粉碎“四人帮”后,陈云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今天还有这样一些领导机关,这样一些党员干部,在他们中间,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毛主席长期倡导的那种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5]P1465。他始终强调“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5]P1465。
陈云指出:“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4]P285在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陈云始终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陈云曾“两下江南”,实地调查研究粮食统购统销与市场情况,来到上海调查那里的集镇和批发情况,还到了他以前搞过农民运动的青浦县小蒸乡,调查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执行情况和农村初级市场问题。1953年,陈云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定产、定购、定销“三定”意见,经二月财经会议讨论和与会者认同,最后形成中共中央决策。实行“三定”政策后,为调查发展农业、增长粮食的办法,陈云再一次“下江南”,调查粮食和农业问题。他再次来到他的家乡青浦、苏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他说:“掌握真实情况很重要。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自己心中有数,就不怕别人叫”[6]。陈云根据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指出“三定”政策一定要坚持,“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陈云对重大问题从不作仓促决定,总要经过切实的调查研究,“尊重‘实事’,深思熟虑,反复‘求是’,区别不同情况,比较多种方案,经过算细账,再作决定”[5]P953。
陈云的调查研究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调研中树立问题意识、接地气、了解事实,去除主观主义,最后作出科学决策。他说:“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实事求是。建国以后,我们一些工作发生失误,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4]P4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路线。因此,学习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品格风范,在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云曾引用《苏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总结苏联历史教训的话说,“当布尔什维克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时,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这可以认为是一个规律。”“如果党在自己的党的狭隘圈子里闭关自守,如果它脱离群众,如果它蒙上了官僚主义的灰尘,那它就会遭到灭亡”[7]P156-157。陈云对此十分认同,并认为:“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他将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贯穿调查研究的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盼望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了反对官僚主义的群众基础。
陈云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坚持彻底的群众观。他认为:“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7]P258“党离开了群众,就成为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7]P171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时,陈云非常注重在调查情况时坚持走群众路线。他虽为总工会党团书记,但他依然以身作则,深入到群众,深入到产业工人中去。同时他也提倡其他领导同志也要下去做宣传,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工人群众的真正需求,再来思考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央苏区领导全国总工会工作时,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到工农群众蕴藏的巨大力量,指出“必须一切工作向着群众”,要“站在群众面前领导群众,绝不要离开群众”[3]P448。在延安抓党建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党组织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他说:“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不要去做可能导致组织破坏的宣传和斗争,要用联络感情等方法去团结群众,等等。”[3]P153在东北开展军事斗争时,在敌强我弱、部分群众尚处于躲闪旁观的情况下,陈云身体力行并要求北满各省工委对发动群众问题、特别是当地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是什么,进行深入的调查,他说:“要在东北稳住脚跟,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群众能否迅速广大的发动是我们在东北成败的关键”[3]P121。并强调:“民主区的全部工作是农民工作,一切人力到农民中去,大官做小事。”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经济工作时,陈云在工、农、商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仍然坚持彻底的群众观,提出“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依靠组织,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群众”[4]P209-210。陈云始终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观点,这使得他在实际工作中作出的决策更为接地气,切切实实坚持了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核心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P82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生涯中,陈云十分重视和关心群众的利益。他指出,“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9]P194,“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4]P33。在领导全国的工会工作时,陈云总结了自己之前在江苏和上海等地领导工作的调查研究经验,指示全国各地总工会展开工作时要同“必须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10]结合起来。抗战期间,为全面了解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现状,陈云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对延安人民群众生活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指出:党支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解决群众问题少,向群众要的多,给群众的少”[11]。他还指出“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支部的经常议事日程”。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领导全国经济工作,这就意味着他要天天与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并说:“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4]P280。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对农业生产的调研,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查跟进,对宝钢建设项目的反复调查研究,与农民、工人、人民群众促膝长谈,深入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奔走在各个区县、各个地方,无不体现陈云在调查研究中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他说:“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4]P358。这种把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的调查研究思想一直贯穿在陈云的革命和建设生涯当中。
陈云强调,在调查研究中践行群众路线,这是防止官僚主义的有效方法。在上海担任全总党团书记期间,陈云深入调查研究工人斗争与黄色工会的矛盾后,指出工会领导干部“要精细的艺术的,分毫不差地领导,决不是粗糙的领导的原则”[12]。在中央苏区,陈云把反对空谈的官僚主义与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统一起来,他深入各个商店、市场、工人车间,不仅着重调查了如何纠正实施《劳动法》中存在的“左”的倾向,重新修订了《劳动法》,还与刘少奇前往福建汀州调查了解苏区工人运动的情况,写成《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指出“我们在领导工人经济斗争时,采取官僚主义态度,并不深入群众,不去估量商店、作坊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形,……工人的迫切要求仍是没法解决”[7]P9-10。因此,他要求党和工会在领导经济斗争中,“必须纠正官僚主义”[7]P10。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在《晋西北问题之意见》一文中指出,只“布置下去,不大问下面实际情况”[7]P134的党组织工作和领导方式是不恰当的。他还提出:“充实自己工作,注意群众可能解决的问题及教育工作。民主去官僚。”[5]P304解放战争时期,为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陈云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大官做小事”的工作风范,他批评“有的党员同志,做不得大官,当了大官就晕头晕脑,闹独立”[3]P456-457。同样,他严格要求自己,跟大家一起过简朴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到家乡青浦作大量调查研究时,身边就带了几个随从,吃住都自己解决。陈云就是这样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在调查研究中立足群众,又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陈云的调查研究工作,以解决工作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为核心,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问题、解决问题。他反对盲目的调查、机械的调查,强调调查研究的明确目的。带着问题做调查,调查的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体现的正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陈云是敢于坚持真理、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的典范。庐山会议前,中共中央与毛泽东逐渐觉察到大跃进中高指标带来的一系列混乱和大量浪费现象。为减少损失,毛泽东计划把1959年的钢产量降到2000万吨,并征求陈云意见。陈云回答说,生产2000万吨也很难完成。于是毛泽东委托陈云进一步落实钢铁指标。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陈云指出1959年钢铁生产的指标为1300万吨,并被党中央所接受。毛泽东称赞陈云“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很勇敢……他的话很有一些同志抵触,我就赏识”[1]P13。只要是于人民群众有益的,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益的,陈云就敢坚持,真正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求真”。
1960年秋冬,陈云赴各地考察农业调查农业生产情况。经实地调查,他认识到包产到户是恢复农业发展的一个法子。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大家都不敢提。姚依林还担心地说:“这个问题,主席怕不会接受。”陈云说:“毛主席是实事求是的,我去讲!——先搞分田到户,这更彻底一点。集体化以后再搞!”[5]P1322陈云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向毛泽东谈了这个问题。次日,毛泽东果然很生气,严厉批评“分田单干”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陈云听说后只对夫人说了句“不以成败论英雄”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大跃进后的几年里,陈云看到,即使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家还是不敢提真实意见,于是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4]P358。对党与国家的忠诚,使得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因为他始终坚信“求真”,求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
陈云鲜明地强调做工作要脚踏实地,稳中求胜。1953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出现过急过快的问题。陈云在对农村初级市场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目前不是踏步问题,而是后退问题”。当1954年15%-20%的零售商店变成国家企业时,陈云又下去调查研究,他进集市、走商铺、访企业,又是调查又是听取各地汇报。他说:“改造的速度太快了,在一些地区,农村集市已经失去了活力,应当停止合作化的步伐,甚至应该后退一些。”[13]P2031958 年“大跃进”开始,陈云旗帜鲜明地反对高指标,强调平衡发展。重视调查研究的他,又一次重复了自己的一句名言:应当‘小心谨慎’地前进。[13]P2041962年是调查研究之年,陈云在各地调查研究后总结说:“我们的工作部署,要反复考虑,看得准一点,……稳扎稳打。慎重一点,看得准一点,解决得好一点,比轻举妄动、早动乱动好得多。”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计划方面,一贯重视调查研究的他又强调说:“从‘六五’计划开始到二000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农业的年产值要翻两番,这是党的十二大确定的目标,全党必须为之奋斗。但是,翻两番只能翻好,不能翻乱。这二十年时间必须分两步走,前十年只能是打基础,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否则,就会翻乱”[4]324。陈云总是能审时度势,总结经验教训,态度鲜明地提出:“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5]P1819。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都秉承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掌握平衡和“度”的问题,主张脚踏实地,稳中求胜。这对当今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形式主义是我党一直以来反对和坚决抵制的工作作风。陈云做调查研究,一贯都是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下功夫真抓实干是他一贯的作风。他每次做调查研究,都力求做到“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因此,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陈云在调查过程中,非常注重务实,他说道:“调查研究的方法,我看不是一百多个部门一个一个地都拿本子在书记处上念一道,大家东插一句,西插一句,最后主持会议的讲一讲就通过了。调查研究的方法,也不是一个星期跑二十二个县,那样无非是坐汽车走一圈就是了。这种工作方法太简单”[5]P1787。他清楚地说明了走马观花的调查研究只是形式主义,出不来结果的。
政策制定之后,贯彻落实是重点。陈云每次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后,决策都很顺利,且办事效率很高,这是他的务实精神在起作用。在领导岗位上,陈云亲身垂范,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工作;在退居二线后,1990年,陈云对前来探望的江泽民说道:“现在中央制定了不少好的方针政策,‘关键是抓落实’”[4]P359。1992 年,他又对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等人说:你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善于总结,……狠抓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5]P1819。1993年,陈云在上海听取练塘镇的党政负责人介绍家乡情况时说:“一定要讲实话,办实事,扎扎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5]P1821。“工作要扎实”是陈云长期在革命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财富,是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结晶。
[1]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陈云在苏州的谈话记录[R].1955年5月27日.
[7]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陈云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会起草的给山东特派员的信[R].1932年6月18日.
[11]刘家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关于陈云两个乡调查材料的说明[J].党的文献,1998(2).
[12]金生(陈云).时事新报馆工人罢工斗争中反黄色工会的工作[N].红色周报,1932-05-02.
[13]〔美〕傅高义.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陈云[A].朱佳木主编.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