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及其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2014-02-03 00:41:07齐卫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顶层改革开放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闵行 200241)

1997 年2 月邓小平逝世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抉择经历了19 年,在迄今36 年中将近占一半时间。当时的邓小平当然不可能预料到今天中国发展会出现怎样的格局,但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是有长远谋划的,他的战略思维对于保证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发展是改革开放历史的延续,新时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得益于邓小平的战略思维。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是一笔值得珍惜的思想财富。

一、战略思维奠定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地位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抉择和人民的抉择,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策作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他说,不改革,中国死路一条。不走改革开放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150这个定调改变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世界各国领袖人物经历过政治波折的也许不止邓小平一人,但将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引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却只有邓小平一人。因此,1979 年1 月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78 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称“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2]468

人们把邓小平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不是因为他倡导改革,而是因为改革开放一系列创新举措来自于他的战略思维。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邓小平,要下决心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和既定的建设模式,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他在谋划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战略思维,显示了总设计师的卓越智慧。

首先,定位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全新的探索,不仅没有经验,而且可提供中国观察的是东欧国家和苏联逐渐背离和放弃社会主义的事实。对于中国来说,要走改革开放的路,存在可能失败的危险。邓小平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摆在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因为有风险而胆怯退却维持现状不变,一是不惧风险迎难而上而实施改革。邓小平选择了后者。他强调,不改革死路一条,丢掉社会主义也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决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放弃社会主义就会走上邪路。邓小平认为,改革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1]63,“中国是社会主义,要坚持这个道路”。[3]1005这就为改革开放作出了明确的方向定位。

其次,把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1979 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议上首次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4]164当时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而强调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邓小平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4]165“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629“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3]1332“‘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3]1312“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放弃。”[3]1321他还说:“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我是打下个基础,这个话不是空的。”[3]1363-1364邓小平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意义,使它与改革开放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对走正改革开放必由之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三,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1978 年的中国之所以选择改革开放,不仅是因为传统的建设道路陷入了死胡同,而且是因为在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情况下盲目建设。邓小平说:“现在我们开始寻求一条好的道路来弥补过去的损失。”[2]617寻找好的道路首先要准确把握国情。1987 年党的十三大解决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明确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对形成这个判断高度重视,党的十三大报告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邓小平在审阅报告大纲设计的文件时批示:“这个设计好。”[3]1173他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2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结论形成了我们对国情的深刻认知,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为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排除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中国改革开放前搞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处于关门封闭的自我格局,另一方面陷于思想束缚的僵化状态,与世界隔绝和传统思维定式钳制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可能。因此,改革开放的最初启动面临严重阻力,每一个突破传统的举措都会遭遇被扼死于胎中的结果。邓小平竭力倡导和鼓励解放思想,以反对“左”倾错误为主要任务,号召人们冲破僵化的牢笼。他把解放思想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141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解放思想始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武器。邓小平不仅号召全党解放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战略思维是宏观层面的谋划,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必须首先解决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以上四个方面不仅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美国研究邓小平专家傅高义认为,传统中国转型的政治过程“是由邓小平这位领导者个人塑造的”,[5]641而邓小平之所以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是因为他的个人品质,“很难说除他之外还有哪个人能如此成功地把一系列特质组合在一起:权威、丰富的经验、战略思维、自信心、人脉关系和领导中国转型所需的政治判断力”。[5]643傅先生将“战略思维”作为邓小平个人特质之一,分析十分深刻。可以说,邓小平把握宏观问题的战略思维奠定了他的总设计师地位。

二、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战略思维的具体表现

2004 年8 月,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里,对邓小平的战略思维作了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关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6]154“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国际大势的深刻洞察,不仅为我们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赋予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理论和实践以崭新的内容,而且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世界伟人的深邃战略眼光和恢宏政治气魄”。[6]155

战略思维的个人特质时时处处展现在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思想过程中。在思考对外战略时他指出:“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2]621在思考国内问题时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147“我们要瞻前顾后,看远一点”,“我们搞计划、考虑问题,面要宽一点”,[4]198“我们现在问题很多,要经常调整各种政策,要处理好执行这些政策的结果所引起的同其他方面的关系。”[3]913邓小平在提出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时说,这个问题要向前看,因为它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现在提出的、面临的是十年内必然或者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再想远一点,二十年后,还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啊?”[4]227这些思想表明,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后发持续的思维,形成邓小平战略意识的鲜明特点。

当然,改革开放的路要一步步走,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涌现,因此,目标也总是逐渐清晰起来的。设计师可以拿出一个总体方案,但不可能对方案实施的全过程作出算命式的预测。因为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是合乎情理的办法。邓小平经常说,改革开放中错误难以避免,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失败了可以及时改正。这表明,即使是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创新举措也不是抱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然而,不怕失败的勇气来自于他的改革开放战略思维,“摸石头”决不是无章法的乱摸,“过河”需要心中有数。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显示了他设计改革开放的运筹帷幄。

第一,关于三步目标的设定。邓小平以三个目标构成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战略:第一个目标是到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目标是到20 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个目标的战略意义在于将改革开放纳入了党的事业和中国人民百年夙愿的目标追求之中,形成了务实的步骤部署。作为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不仅是20 世纪60 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的延续,而且是战略部署的具体化,使改革开放成果体现具有可感知和可触摸的实际内容,如邓小平所说“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1]89。“三步走”的目标设定显示的正是邓小平着眼改革开放长过程的战略思维。

对服装出口给予极大的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促使企业产品更加国际化,并在市场上占位脚步。从2008年开始,国际在纺织企业原材料的成本上实施了滑准税,使得棉花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升高,从而促进了我国棉花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为了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对服装出口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已经上升到17%。国家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后,即使服装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将会获得17%的出口税费,这部分是国家给予的补助支持,这对于解决中国服装业所面临的现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第二,关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穷的经验反思,促成邓小平形成打破均衡发展的思维创新。他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激活了生产力的主体要素,迅速改变了低效僵滞的经济发展局面。邓小平十分清楚,少数人先富必然出现收入差距拉开和贫富不均的情况,他一开始就提出几个重要思想。一是先富不是要造成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二是富裕起来的要带动和帮助贫穷的,“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1]111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三是到一定的时候要将共同富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3]1014“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3]1312“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364这种先富与共富的辩证思考,将贫富非均衡置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动态视野,具有战略眼光。

第三,关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协调性思考。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有序推进的变化产生了对上层建筑的改革要求。邓小平及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1]164“政治体制不改革就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并且会影响到许多事情”。[3]1201邓小平意识到,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必须以慎重为原则,有序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提出了评判政治体制的标准,并领导党中央推出一系列举措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上层建筑的改革总体上适应了经济基础的要求,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作用。

第四,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实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是邓小平坚定不移的决心。加快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的脱贫要求,决定了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战略思维的表现是鲜明地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观点。他认为,经济物质搞上去了,道德精神滑坡了,这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3]705-706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内对外开放政策,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所以需要强调精神文明建设。”[3]1139他甚至还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风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软弱,精神领域出问题。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预期。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把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使我国的制度更加成熟完善。1982 年3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3]810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体制创新、制度完善的成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定型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目标。邓小平的战略思维中对此有清晰的体现。1992 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372这样的预期重要之处不是30 年的时间框定,而是制度定型目标的战略预期,它构成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过程进行战略设计的重要内容。

以上几个方面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阶段衔接推进的步骤、协调发展的思想、根本利益与当前工作以及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的部署等战略思维。它表明,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思路,决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改革什么?怎样开放?改革开放的路如何一步步向前走?实践中遇到问题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在邓小平心里是有定力、有谋划、有章法的。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一书的导言中写道:“1978 年时,邓小平对于如何做到民富国强并无清晰的蓝图,他承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并且一再重复这句如今已广为人知的话。不过,他在思考如何开展工作时,确实有一个框架”。[5]18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对于我们认识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很有参考价值,对于揭示邓小平的“摸石头”思想与战略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很有启发。

三、邓小平战略思维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2014 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邓小平战略思维能力作出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战略思维,历届党中央领导重视战略思维的思想一脉相承,“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7]230

深刻认识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有助于正确对待当代中国发展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命运不是与一个人而是与一个时代相联系。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现转变的历史起点,“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转折,而是整个党、国家和人民的转折”。[3]784因此,全体人民既共同受益于这个转折,也共同承受着改革开放的压力。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存,需要我们理性地对改革开放作出正确评价。毋庸讳言,当代中国出现的问题尖锐性是客观现实,面对的矛盾复杂性空前,遭遇的困难严峻性显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腐败屡禁不止,上演“老虎”、“苍蝇”贪腐怵目惊心,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毒生姜、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PM2.5 雾霾污染空气、蓝藻漂浮湖中劣化水质、土地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党群干群关系处置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保障和法制体系不健全损害弱势群体利益,等等,使推进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应该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但决不是因改革开放而造成的。不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也许没有这些问题发生,但别的更严重的问题会陷国家于更不可设想的危险境地。实行改革开放,新的举措带来发展中的问题,但迅速发展则为国家注入了活力,为人民展现了前途的光明。党中央十分明确,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里说“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对以往发展的肯定。在反思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但因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质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因改革开放发生的变化而否定创新发展的有效性,甚至对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一些举措加以错误的批评,这样的倾向不是形而上学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态度鲜明地加以抵制。

改革开放伴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历史总是在反思中迈出前进的步伐。1993 年9 月16 日,邓小平在与弟弟邓垦谈话时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1364从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中一些问题的发生,既有社会变化新情况的因素,也有已意识到但解决不力的因素;既有“摸石头”探索不能预料的情况,也有在预料中但严重化的情况;既有初期路径、方法选择的条件,也有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纵深发展的要求。在严峻挑战面前,对以往改革开放采取的举措说三道四都无济于事。“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10]1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释放出党中央以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将改革接续干下去的信号。当代中国发展,除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改革开放这第三件大事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党中央形成了加强顶层设计的新思维。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11]“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2]这些思想是对邓小平战略思维的继承。

“顶层设计”用于中国发展,意思是指改革开放必须着眼整体和通盘的制度性安排,注重事项之间的关系匹配和协同合力,兼顾政策举措上下左右、横竖前后的贯通。由此而言,“顶层设计”就是一种战略思维。邓小平没有使用“顶层设计”这个词,但他设计改革开放的战略谋划包含着顶层设计的思想。邓小平说,改革“这件事并不容易,没有前人的经验,全靠自己去摸索。”[3]1111改革开放这条路是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中闯出来的,但如果没有战略谋划,一味地靠“摸石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摸石头”是探索,改革开放作为全新的事业不仅过去需要,而且现在、今后也需要“摸石头”,顶层设计并不排斥和否定“摸石头”,关键是树立战略意识和前瞻眼光,善谋改革开放整体之计,力求全面深化推进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战略思维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思想财富。

强调顶层设计,是继承邓小平战略思维基础上的重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需要攻克的难题就愈多,解决难题的困难就愈大,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因全面深化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加剧而日益凸显。浅层问题解决了,深层问题暴露了;显性矛盾化解了,隐性矛盾浮现了;条件变好了,要求提高了;时代发展了,标准更高了。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战略思维的宽阔视野和宏观驾驭,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闯难关、涉险滩、啃硬骨头,满足于局部或枝节的改革,停滞于边缘或外围的改革,不符合战略思维的要求;不打破既得利益藩篱,不排除患得患失障碍,全面深化改革难以推进。在顶层设计中坚持战略思维,将全面深化改革置于制度安排的战略之下,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要求注重系统性,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要求注重整体性,从全局上把握改革开放进程,推进各领域、各行业和各方面改革健康发展;要求注重协同性,搞好制度、机制和政策的配套和衔接,防止发生各自孤立、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抵触的现象;要求注重贯通性,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中央与地方、顶层与底层的呼应互动;要求注重前瞻性,在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下着眼我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行战略思维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顶层设计是邓小平战略思维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M]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1.

[12]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期间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24.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顶层改革开放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50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顶层设计
加快顶层设计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2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26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