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文化溯源

2014-02-03 00:00:00郭晓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沙南海海洋

郭晓帆

(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三沙文化溯源

郭晓帆

(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三沙是南海文化的重点标志和承接载体,在南海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沙文化气质独特而内涵丰富,既有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质,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三沙文化进行溯源并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有助于探寻中国南海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把中国海洋文明拉入中华文化主流价值和文化认知体系之中。

三沙;三沙文化;南海文化;中华民族

201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正式成立。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一经成立,它的国际战略地位立即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极大关注,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都吸引着全球的眼光,三沙文化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热点。开启三沙文化“寻根”之旅,对三沙文化进行溯源并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对于重启“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三沙市作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海洋通道的窗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三沙及三沙文化的重要地位

(一)三沙是南海文化的最佳承接载体

南海文化将传统的中原文化与西方现代海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内陆与海洋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三沙是南海文化的重要标志和最佳承接载体,它具有作为文化载体所具有的具体地望、自然条件、民俗文化、人文特质等多项指标特征,在南海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从具体地望看,三沙是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阵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岛屿作为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的重要阵地作用凸显,岛屿的归属及海域的划分成为影响国家关系以及进行海洋博弈的聚焦点。三沙市由280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礁滩及其海域组成,陆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同时北靠三亚市,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西邻越南,对于我国加强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管辖、维护中国南海权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从自然条件看,三沙是成就南海活动的重要依托。海洋文化包括人类与海洋相互影响的方式、途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三沙是南海区域渔民劳作的场所,是南海航海指路的航标,是海上交通贸易的驿站,也是航船躲避风浪的港湾,是中华民族迁徙以及文明传播的“浮桥”。三沙的系列岛屿以静态的存在促进了中华民族在南海区域活动的实现,是形成南海文化的重要依托。

第三,从民俗文化看,三沙是承接南海文化的重要载体。南海民俗文化是南海文化的重要内容。三沙岛屿民俗是南海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许多祖祖辈辈生活的原始信息和文化形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南海文明演进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四,从人文特质看,三沙是认识南海疆域的重要途径。岛屿在很大程度上记录并丰富了我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从史书记载的中华民族对三沙诸岛命名的有关资料来考察,地名的演变展示着中国人民发现、认识、命名南海诸岛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变化的历史产物,清晰地呈现着历朝历代中国人民对南海的认识以及活动范围,反映了中国南海疆域历史形成的过程。[1]

(二)三沙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中的重要地位

对三沙文化进行溯源并给予它新的历史解释,对于厘清中华民族在南海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把三沙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主流价值和文化认知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重启“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三沙市作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海洋通道的窗口,三沙文化研究应该先行。

第一,三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南海的历史见证。自汉唐开始,中华民族开创了途经南海的海外交通线路,至明朝,中国进入大航海时期,郑和船队远涉重洋到达波斯湾、红海,非洲的蒙巴萨和南亚的吉里地闷,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2]中国古代船舶在三沙海域航行中留下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大量文化遗产,这些水下文化遗产孕育着今天的三沙文化,也是证明中国最早开发南海的珍贵文物史料。除了水下文化,还有居住遗址、古庙遗存、石碑林立等三沙文化的各种物化形式,都是中华民族开发、经营南海的历史见证。

第二,三沙文化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三沙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综合体,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又拥有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拓展空间。如果说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初,世界通过东海、黄海、渤海影响中国,那么,当中国的实力足够壮大之后,中国将通过南海影响世界。三沙市北靠海南本岛,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西邻越南,是我国与东盟各国海上经济文化贸易交往合作的最前沿,三沙文化将依托南海文明,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第三,三沙文化是海洋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是一个以内陆文化为主体的国家,丰富的陆域资源限制了对海洋的认知,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了先进的海洋文化,近代西方入侵的历史强化了内陆防卫的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了中国封闭的文化,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尽管包含着海洋文化元素,但缺乏系统的海洋文化价值观。未来民族的复兴将源于海洋,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了对民族海洋文化的弘扬,加快了海洋文化事业的建设,为中国海洋文化的振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三沙市是南海开发的“桥头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支点,三沙文化的区域特性决定其未来将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洋通道,应该在南海文明的崛起及南海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三沙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三沙文化的表层内涵

三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已成为维护南海权益、传播海洋文化的前沿阵地,其发展方向和文化标识也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因此,对三沙历史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和不断创新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经过初步梳理,三沙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至少聚集了以下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建的、以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为主的三沙表层文化。

第一,水下文物蕴涵的历史文化。水下文物,不仅是水下古代船货的承载体,也是古代造船工艺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完整再现,更是反映古代人民航海、贸易、文化等活动轨迹的重要史迹,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从1996年至今,我国对南海水下文物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文物约两万件,确认水下文化遗存124处。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礁沉船遗址,位于中沙群岛办事处辖区永乐群岛北端、西沙群岛北礁东北礁盘上,自唐代起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近年来共发现十余处沉船遗迹;“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侧,此沉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的一大批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时代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及近现代。[3]这些沉积海底的水下文物,无可辩驳地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途经西沙的航线曾繁荣昌盛千余载,也向现代人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唐宋以来便活跃在南海诸岛的文化生活信息。

第二,居住遗址蕴涵的民俗文化。居住遗址往往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出居住此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是民俗文化的直接载体。根据调查,甘泉岛、北子岛、永兴岛、南子岛、西月岛、黄山马、奈罗、南密、秤钩、罗孔、铁峙、第三峙、鸟子峙等岛屿都有海南渔民先后居住,留下了我国渔民生产生活的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甘泉岛遗址位于三沙市永兴社区西沙群岛甘泉岛西北方,是一处唐宋时期渔民居住遗址,属于唐宋古遗址,1994年被海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遗址出土了大量以唐宋时期瓷器为主的生活用品,如少数铁刀、铁凿等生产工具,几件唐代炊具铁锅残片、宋代泥质灰褐陶擂体残片及宋、明代铜币等遗物,以及砖墙小庙1座、珊瑚石垒砌13座。这些遗址成为考证当地居民来源及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据,也成为研究中国各个朝代民俗文化变迁的重要史料。

第三,古庙遗存蕴涵的信仰文化。庙宇通常是用来供奉神佛或名人之所,是当地居民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等的精神寄托,传递着民间宗教与信仰文化。在三沙三大群岛各主要岛屿上到处可以寻觅到中国渔民所建古庙的踪迹,仅赵述岛、永兴岛、珊瑚岛、甘泉岛、北岛、南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就有古庙14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4]这些庙宇大部分是清代所建,有些为明代建造,从功能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纪念那些海上罹难的渔民兄弟而建的抚慰他们灵魂的“孤魂庙”,如永兴岛上的孤魂庙门口有对联“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神盒中有一座神主牌,牌上写有“明应英烈一百有余兄弟忠魂神位”;二是祈求“海不扬波”的“土地庙”、“娘娘庙”,如在晋卿岛上有两间土地庙,庙上均刻有“有求必应”四个字,东岛西南角的娘娘庙有一幅对联“前向双帆孤魂庙,庙后一井兄弟安”。在航海信息等技术不发达的昨天,渔民作业兴盛与安全往往有赖于海上之安宁与否,岛上居民和渔民迷信神祇,认为可以保佑作业安宁、鱼获丰收、风调雨顺,因此,这些庙宇所传递的信仰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文化研究价值。

第四,石碑林立蕴涵的封疆文化。中国南海疆域范围的逐步形成,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有赖于历代中国政府行使管辖,并经过了漫长的开拓封疆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地位。[5]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挖掘出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纪念碑。[6]例如,在北岛发现的两块残碑,均刻有“大清光绪二十八年”碑文;在北岛小庙内发现有清代道光年间的德化窑青花瓷盆,上也刻有“视察纪念”字样。这些碑文,印证着中国自古代以来在南海领域开疆守土的历史,蕴涵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封疆文化。

第五,地名词汇蕴涵的地域文化。地名是用来指称特定位置上特定类型的地理实体,属于词汇系统之专名,地名词汇这种语言现象背后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三沙地名中有很多描绘当地地形地貌的,这一类地名通常由“石”、“岩”、“沙”、“珊瑚”等词或语素组成通名,如石屿、石岛、高尖石、黄岩岛、西沙洲、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珊瑚岛等,或以岛屿的独特之处命名,如甘泉岛、鸭公岛等,这些地名都较好地反映出人文地理特征和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有些地名以语言符号作为吉祥的象征命名,如永兴岛、太平岛、万安滩等,透露出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安定、幸福生活的精神文化信息;有些地名还从某种程度上寓意人民对商贸经济发展的追求,这一类地名通常由“金”、“银”、“富”等词或语素组成通名,如金银岛、全富岛、银屿、银屿仔、广金岛等岛名;有些地名直接使用方位词,如南威岛、北岛、中岛、南岛、东岛等,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里外等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方位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折射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地名词汇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且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成为历史文化之见证。

(二)三沙文化的深层内涵

以上所列举出来的三沙文化元素,皆以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为主,乃三沙的表层文化。透过表层文化对三沙文化内涵进行溯源,我们发现,三沙文化气质独特而内涵丰富,既天然含有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以其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海岛文化和极具张力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气质,忠实而坦诚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征服海洋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地域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

第一,海岛文化是三沙文化的核心。任何地域文化都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为塑造不同地域文化类型与文化特质提供客观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与文化传承方式的选择。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划分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海岛文化三种类型,海岛文化往往兼具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质。三沙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海岛文化,其生成的物质土壤无疑就是三沙海洋与岛屿相融合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在三沙,受海岛文化影响的文化印记随处可见,从岛屿命名中传递的海岛文化信息,到“海上丝绸之路”对三沙文化的强大辐射,三沙文化呈现和见证着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中华文化是三沙文化的根基。地域文化传达特定地区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与表达方式,其产生、延续和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思想文化根基。三沙文化作为一种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有所不同,其发生与发展始终依存于内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三沙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郑和下西洋”活动,就与西方海洋的“冒险”精神不同,这种“政府出海行为”背后传递更多的是一种王朝思维涌动,出海所带诸如瓷器等各种器物,其目的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宣扬国威,根源于历代王朝形成的“天下”思想。再如,三沙民族文化中蕴涵着对移民文化的接收与认同,也根源于中华多元民族融合形成的“和而不同”之思维方式与价值认同。三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体现着中华文化整体精神,成为中华文明整体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挖掘和弘扬三沙文化

如何挖掘和弘扬三沙文化,成为当下三沙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挖掘整合三沙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构建三沙文化历史体系,坚持传承与发展三沙历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努力发挥三沙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是三沙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容置疑的使命。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第一,扎实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整理。要进一步掌握三沙发展历程,认清三沙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丰富三沙历史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以海洋文化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三沙历史文化体系。2014年,海南省三沙市启动史料史实寻访活动,面向海内外征集三沙的文字、图片、录音、影像和实物资料,并寻访“老三沙”人物,通过口述历史还原史实,有利于见证三沙历史发展的波澜岁月,丰富南海主权属我的历史证据。

第二,加大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要根据三沙市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全面推进三沙市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为三沙历史文化交流平台的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三沙市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光礁1号沉船顺利发掘出水,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正在稳步推进。

第三,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传承。三沙的历史文化具有彰显国家主权、研究中国航海历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其进行整理和汇编,编辑出版一系列诸如“三沙历史文化丛书”等有关三沙历史、名人、文化内涵的书籍,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二)打造“丝路”文化交流平台

第一,深入开展三沙文化研究,打造中国文化输出平台。三沙文化在中国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将三沙市打造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以三沙文化强化文化认同,加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海南省与东南亚各国往来密切,共有300多万华侨华人聚居在东南亚各国,仅文昌市海外侨胞就达120万人。三沙文化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能勾起侨居在外的广大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他们不断活跃于政商学各界,对加强交流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三沙市与国内机构合作,发挥政策战略智库作用。当前,三沙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已签约共建三沙研究中心,双方联合开展三沙及南海相关的研究工作,共同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发展战略及实施策略等研究,打造南海发展战略和三沙发展策略重要智库。

(三)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一,要加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完善落实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做好水下遗址的登记存档工作和出水文物的相关保护工作,要求渔民等海上作业人员自觉保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逐步完善三沙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构层次。目前,海南省多管齐下,每年都深入沿海为渔民普及文物保护法知识,联系当地边防派出所加强监管,部分沿海市县公安边防派出所如琼海潭门还与当地渔民签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尽最大努力留下更多的南海遗珍。

第二,要加强对岛上居住遗址的保护工作。在挖掘、采录、保护、展示岛上居民生活文化遗址的过程中,必须力争做到开发合理、保存完好。尤其是即将开发的三沙旅游将给岛上居住遗址的开发保护带来一定风险,因此,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四)加强文化硬件载体建设

第一,要借力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作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文化工程。目前,海南省正在积极推进这两项文化工程的建设工作,项目选址在陵水黎安港,这将为三沙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机构支撑。

第二,要建设三沙文化保护载体。在三沙沉船遗址中,西沙永乐环礁、玉琢礁、北礁和华光礁区域沉船集中,出水文物丰富。当前,可在西沙永兴岛建设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可申请在此打造海南省首个国家大遗址保护区,未来还可在此基础上建设水下遗址公园,这对西沙的文化保护和开发及三沙市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前,三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未来还需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商业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改善文化配套服务设施。

(五)宣传打造三沙文化名片

第一,加强文艺创作,挖掘三沙文化艺术魅力。文艺家们要深入挖掘三沙的历史文化内涵,认真研究我国古代人民开发、守卫三沙之历史,大力弘扬其勤劳勇敢、守疆卫国之精神,同时多到三沙采风,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体现三沙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为三沙文化建设、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发展服务。

第二,加大文化宣传,提高三沙文化知名度。加大对三沙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三沙文化名片,加强对三沙文化知识的普及,提升三沙文化的知名度。例如,三沙人文地理高清纪实片《琼岛奥秘·三沙》在央视的播出、《祖国边陲风光—西沙岛屿》特种邮票及《美丽中国》之“三沙七连屿”邮票的发行,都是推荐三沙地方特色风光文化的途径,对于宣传、推介、展示三沙文化,对于提高三沙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发文化旅游,打造文化内涵旅游品牌。要深度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整合三沙文化商业资源,促进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滨海度假、海洋观光、海岛休闲、邮轮旅游、海上运动等海上旅游项目,举办开渔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特色旅游项目,积极推动三沙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1]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EB/OL].(2014-02-12).http://www.sansha.gov.cn/data/news/2014/02/1232/.

[2]黄启臣.海上丝绸之路史[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89-195.

[3]历年考古发现南海诸岛的历史[N].中国文物报,2012-09-28(5).

[4]何建明,程贤章,张笑天.中国海洋轶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5-36.

[5]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334-352.

[6]许永杰,范伊然.中国南海诸岛考古史[N].中国文物报,2012-09-28(5).

责任编辑:王 珊

G127

A

1002-0519(2014)05-0079-05

2014-06-25

郭晓帆(1970-),男,广东徐闻人,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统战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三沙南海海洋
我的三沙我的家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在三沙的海面上升一次国旗(二首)
椰城(2018年8期)2018-11-11 15:22:52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草原(2016年1期)2016-01-31 21:21:51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