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概念及其基本模式研究

2014-02-03 00:00:00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服务

曹 胜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概念及其基本模式研究

曹 胜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是指统一战线内不同的主体为实现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共同目标,依托自有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单独或联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具体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近年来,青岛市在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些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基本模式,形成了“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同心圆模型”,为促进统一战线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一些创新思维和方法借鉴。

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概念;模型;模式

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1],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2]29,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一)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概念的界定

科学地界定和使用概念是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据查,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对“社会服务”、“统一战线”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尚未对“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我们拟简要地通过考察“社会服务”和“统一战线”概念的科学内涵,进而结合青岛市的实践,明确地揭示出“统一战线社会服务”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我们研究的逻辑起点。

1951年,“社会服务”作为学术概念由英国学者理查德·蒂特姆斯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服务的统一定义。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中首次把“社会服务”界定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3]

当前,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4]要求,通过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有序,已经成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着力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是指统一战线内不同的主体为实现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共同目标,依托自有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单独或联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具体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前置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运行主体是各级统战部门、各统战团体和广大统战成员,资源要素包括智慧、物质、舆论等,动力驱动为多种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

(二)统一战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

第一,围绕中心、推动社会建设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34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分化更为突出,利益群体分化也更为明显,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需要作出及时的回应和制度上的安排。因此,党的十八大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规划了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两大方面对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统一战线围绕中心,对个性化的社会群体有效整合,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对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通过统筹兼顾,有力促进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促进和谐、团结凝聚力量的客观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15。统一战线工作应以“和谐”作为哲学基础和价值追求,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最广泛的团结和联合。按照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观点,统一战线作为社会各种力量关系中同与异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要不断调整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各利益主体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此,统一战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就是要把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要着眼于“不断为人民造福”,积极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活动。

第三,发挥优势、体现顺时应变的内在需要。统一战线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能为社会建设整合政治资源;具有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组织优势,能为社会建设获取外援动力;具有智力密集、内涵丰富的资源优势,能为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能为社会建设营造和谐氛围。因此,统战部门要将这些优势和功能与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有机结合,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引导广大成员顺应时代潮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努力。

二、青岛市开展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构筑信息收集平台,在畅通利益表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青岛市注重扩大和强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社会利益表达方面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组织引导他们将社会服务与调查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在资源开发、征地拆迁、城镇建设补偿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开展联合调研、对口调研和专题调研,积极为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呼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泽惠民生。连续四年来,青岛市在统一战线成员中开展了“我为科学发展献计策”活动,共收集意见和建议3300余件,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占60%强。多篇调研报告和意见建议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关注与批示,在促进党委和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加贴近民生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构筑矛盾调处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能,也是开展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青岛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协调、辐射、融通作用,在市级层面,以2012年底成立的“同心青岛促进会”为载体,紧紧围绕民生领域和社会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在区(市)、街道(镇)层面,鼓励和支持基层统战工作部门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在各区(市)建立了民情联络员队伍和舆情分析机制,充分发挥统战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其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构筑资源汇聚平台,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青岛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注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从单一的、一般的社会服务向整体的、联动的社会服务转型。

第一,开展了“促进创业就业工程”。会同青岛市人社局等四部门每年开展“促进创业就业工程”,采取多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众创业与就业,累计有40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了此项活动,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50余场,提供岗位近10万个,达成用工协议3万余人次。

第二,开展了“服务社会周”活动。积极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士的智力优势,在指定地点集中一周时间为市民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指导、创业指导、电脑检测等各种便民服务。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开展法律、理财、健康等咨询服务活动达2000余场次,举办公益演出、送智力下乡等专项惠民活动达367项,参与服务活动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近万人次,捐款捐物价值达1000多万元,服务群众累计达20万人。

第三,建立了“统一战线专家服务团”。2011年,设立了“统一战线专家服务团”,常年为区(市)、企业和农村开展免费的规划咨询论证、技术指导、送医下乡、法律进社区等活动,把统一战线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服务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上来。

第四,实施了“民企帮村”系列工程。先后开展了“千企帮村工程”、“民企帮村创业工程”、“民企帮村富民工程”、“民企帮村惠农工程”等。到目前为止,全市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达到4000余家,各种投入累计达45亿元,建立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和农村旅游观光园基地83个,带动农民增收2.59亿元,吸纳安置就业人员20.09万人,探索出一条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推动新型村镇建设、服务农村扶贫事业的社会服务新路径。

(四)构筑一线服务平台,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青岛市坚持“关口前置,战线前移”,支持和鼓励基层统战部门创新“一线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统战工作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覆盖面。

第一,建立街道基层统战联谊会。在李沧区试点成立了全市首家街道统一战线各界人士联谊会及社区统战联谊小组,将辖区内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信教群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领域的统战成员组织起来,开展了倾听民意在一线、民生问题义务宣讲、特困家庭成员实用技术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30余项,受惠群众达两万余人,向社区爱心超市、敬老院、贫困大学生等捐款捐物达3000余万元。

第二,创建同心社区服务站。由民盟青岛市委会与市北区联合发起,组织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教育、卫生、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站先后成立了同心社区咨询会、同心社情民意工作室、同心社区学校、同心社区书画社、同心社区健康驿站等五个服务机构,党外人士深入社区在服务基层群众中提高了履职能力和水平。

第三,成立工业园区统战工作站。在即墨市服装工业基地试点成立了首个统战工作站,由园区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担任站长,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园区中小企业改善创业环境、支持非公人士扶贫帮困等为重点,在园区非公企业中经常性地举办银企座谈会、学习沙龙、爱心捐助等活动,先后帮助20余家企业获得了银行的资金支持,组织企业为公益事业捐款140余万元,园区内的非公人士就社会民生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80余条,实现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和服务社会的“双赢”。

(五)构筑基地帮扶平台,在力促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2年以来,青岛市委统战部在即墨市田横镇黑石庄村建立了“社会服务基地”,把解决当地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点,集中全市统一战线各领域统战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社会服务的试点工作。

两年来,民建会员帮助黑石庄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市知联会协助成立了地瓜、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非公有制企业投资20万元建设了融合型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协调50万元资金援助田横镇荣坦小学建设;农工党市委会建立了医疗专家联系直通车,并建立了镇、村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定期培训机制;九三学社社员结合当地地瓜产量高的实际,成功研发了地瓜叶茶项目后,对黑石庄村村民进行生产工艺技术培训,现已投产;市知联会部分果树专家根据当地土质情况,开发了经济林增收项目,投资20多万元帮助黑石庄村购置树种8000余棵。通过两年来的基地集中帮扶,初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一村一品”产业,营造了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环境。

(六)构筑资金救助平台,在发展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统一战线资源丰富、联系广泛,各领域的代表人士大多是社会精英人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智力优势,因此,资金救助一直以来就是统一战线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统一战线成员范围广、领域宽,在参与公益事业时大部分呈现出单兵作战、形不成拳头、影响力不大的情况。为此,2012年底青岛市委统战部成立了“同心基金”,对全市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服务的资金进行了整合。到目前为止,“同心基金”累积接受各方面的捐赠资金、扶贫帮困和公益基金共计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全市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扶贫帮困等项目,通过资金援助的方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

(七)构筑校地合作平台,在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践中,统一战线社会服务职能的逐步扩大和深化,涵盖于统一战线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高校是统战成员较为集中的单位,加强与驻青高校的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服务社会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2012年,青岛市市北区与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地统战工作合作协议”,通过建立“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基地”、开展“政产学研用融合”项目、成立“校地统战志愿者服务团队”等,探索形成了由市北区区委统战部提出社会服务项目,青岛科技大学各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侨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发挥各自的专业特色对接相关项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模式的思考

为了准确把握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切实提高统一战线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青岛市探索创建了“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同心圆模型”(见右上图),即以“惠民生、促和谐”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协调、保障等机制,团结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统战团体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利益表达、资源汇聚、基地开发、联盟合作、资金捐助五大模式社会服务工作,为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一)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应以“惠民生、促和谐”为核心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开展工作。因此,统一战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必须明确“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为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贡献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以“惠民生、促和谐”为核心,团结凝聚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二)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机制

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不仅有助于理顺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能够确保统一战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效运转。

第一,完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支持统一战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将统战部门开展的重要的社会服务活动纳入党委和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规划。定期听取统一战线“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情况,坚持方向、明确思路、设计顶层、干事创业、求真实效。

第二,建立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负责、各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把服务、保障和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纳入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体部署,与统一战线各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建立由各级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统战团体参加的统一战线社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统战部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部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配合抓、尽其责,有效整合各领域、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形式多样、协调有序、互融共促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通过落实统战政策、规范阵地建设、健全组织网络、搭建载体平台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第三,建立保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由专门处(科)室专人负责各项服务活动的实施;二是强化宣传保障,定期总结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起来,建立立体的宣传网络;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将社会服务纳入各级统战部门综合考核的内容,真正把社会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统一战线社会服务的基本模式

列宁指出:“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5]通过对青岛市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实践的“个别”探索,从而揭示出其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为全国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提供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和规律。在实践中,我们基于统一战线的优势和功能,总结概括出以下五种基本模式。

第一,利益表达模式。建立畅通的、民主的、多样的利益表达平台和载体,如在社区建立社情民意工作室、成立民情联络员队伍等,能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统战成员深入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使各界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使广大统战成员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资源集聚模式。统一战线只有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立足于统一战线所具有的优势,才能有效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积极作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立统一的、集中的、有序的服务民生活动载体,如开展“服务社会周”活动、实行“民企帮村”和“促进创业就业”工程等,能够在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组织地开展帮扶活动,集小智为大谋、集微力为合力,切实为困难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第三,基地开发模式。在统一战线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统战团体,由于其成员来源领域的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的界别特征,同时,也赋予其在服务社会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功能取向。建立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基地,将各党派、各团体的优势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功能共同体,是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作用、对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贫因地区进行立体开发的有效途径。

第四,联盟合作模式。基层统一战线工作主要以县(市)、高校、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统一战线工作为主,建立联盟合作模式。一是要发挥民主党派的资源优势,建立民主党派与基层统战部门的合作模式,根据街道、社区的工作需要开展定向的和定期的社会服务;二是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特长,建立校地、校企、校地企之间的联盟关系,形成统一战线社会服务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整合多领域统战成员,建立社会服务联盟,变单一的、专项的社会服务为多元的、立体的社会服务,为基层群众开展更多、更便捷的服务项目,在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推动基层统战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五,资金捐助模式。统一战线汇集了大批的社会精英,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财富。在统一战线中建立基金项目,鼓励和倡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统战成员为社会、为困难群众慷慨解囊、帮贫救苦,有助于引导其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树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力量支持。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4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3]廖盖隆.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1659.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0.

责任编辑:张秀红

D613

A

1002-0519(2014)05-0064-05

2014-06-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K018);2014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曹胜(1972-),男,山东临邑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及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
自助取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4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9:08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9:04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演变与启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