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正茂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浅议陶瓷油画中的民族精神
祝正茂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精神隽永不朽,渗透在我们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角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以民族精神为支撑,在不同的文化艺术载体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陶瓷油画艺术的兴起、发展及成熟过程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陶瓷艺术;油画艺术;民族精神;天人合一
油画艺术是西方的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创作历史。但油画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传入中国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结合的历史则更短。陶瓷油画发展时间虽短,但是陶瓷油画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却亘古绵长,值得我们探析。纵观我国陶瓷油画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中国陶瓷油画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成熟化发展,离不开西方油画的奠基作用。但是陶瓷油画能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且富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则离不开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支撑。
1.1 陶瓷油画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油画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属于陶瓷油画的萌芽及初步发展期;清代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代表西方文化的西方传教士不断涌入国内,将西方文化以直观的方式带入中国。此时作为西方文化典型代表的油画艺术自然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国人开始了对油画艺术的学习研究。应统治者的喜爱,陶瓷艺人创造性的开创了将国之礼器与油画艺术的结合。最早的实验便是珐琅彩工艺,陶瓷珐琅彩工艺是陶瓷油画的前身。回顾此时期的陶瓷油画发展,陶瓷油画虽在视觉效果下给人们以深刻印象,但是就其艺术价值而言还只是对西方油画的单纯模仿,并未体现自身的民族特色,缺乏灵魂式的民族精神。第二个阶段是民国时期,此时的陶瓷油画有了跃进式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陶瓷油画艺术的专门创作者。其中陶瓷油画的鼻祖式人物— —被称为“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九宫格”技法,采用这种技法可以真实地在陶瓷上再现油画作品,他笔下的作品无论是画面色调还是设计构图都能够与油画的特征非常接近,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风靡整个陶瓷艺术市场。在此风潮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加入了陶瓷油画创作的队伍,涌现出一批名家高手。例如吴康等一批优秀的陶瓷油画家,此时期一大批景德镇陶瓷画家转移到南昌并形成一定规模,其创作的作品被称为南昌瓷板画,名噪一时。此时期的南昌瓷板绘画已经脱离了陶瓷的实用性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单独的审美形态为大众所喜爱,发展至后期被称为南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陶瓷油画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陶瓷材料的进步对陶瓷油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陶瓷油画创作突破了单一的创作模式,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崭新时代。大批的美术工作者涌入景德镇,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陶瓷油画创作者。在新的艺术思潮及新的绘画观念的持续冲击下,陶瓷油画的发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此之前的陶瓷油画创作大都秉承西方的布面油画艺术创作形式,从方法到内容都有很大部分是直接复制,缺乏民族性特征。其结果是不但扼杀了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敏锐度,而且也阻碍了艺术家对陶瓷艺术本身内涵的深入解释和表达。近现代的陶瓷油画工作者立足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之上,正力图创作出一批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世界审美水准的当代陶瓷油画作品。
1.2 陶瓷油画中“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
近现代陶瓷艺术家在绘制陶瓷油画作品时更多传承的是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之一,所谓“和”强调的是不同的事物乃至相反的事物之间的整体合一关系;“同”则指同类的没有差异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陶瓷油画艺术中,“和”体现的是将中国的传统陶瓷技艺与西方的油画技法统一在同一陶瓷媒介之上,创造出新的审美实物。“不同”则是指陶瓷油画虽然是借用西方油画绘画表现形式,但是其中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却大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叶茂,陶瓷油画艺术家基于本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及审美规律所创作的陶瓷油画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如在民国后的陶瓷油画作品中,其创作已经不再像陶瓷油画伊始之际的单纯模仿西方绘画内容,而是逐渐转入对本民族事物的关注与表达。以陶瓷油画家邓碧珊先生作品为例,邓先生笔下的陶瓷油画已不再是对西方油画的简单的临摹复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西方油画的绘画技法,而且处处可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趣。邓先生笔下的陶瓷油画,写实生动传神,笔墨精妙雅致,有极强烈的宋画遗风。观其作品,画面构图简洁秀美,用色清雅秀丽,在运用西方油画绘画技法的同时,还将中国传统的题诗、落款、印章嵌入到画面之中,独具中国特色。
1.3 陶瓷油画中“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西方油画强调的是艺术家个性的追求,而中国艺术强调的则是“意”与“韵”,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都是天人关系问题,而且发展的趋势更是以论证天人合一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此而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身价值的学说。陶瓷油画艺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陶瓷就其材质本身而言,取之于泥土,借助于树木,成就于火焰,有着最天然的自然属性,这些都与中国崇尚朴素自然和谐的观念一致。其次,在陶瓷油画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无论是在构图布局上,还是在设色安排上,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用自己擅长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领悟。当然这些表达都是基于自然和谐的审美标准之上。“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是陶瓷油画艺术的最高意境。
文化艺术的发展状态,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布面油画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民族的精神需求相关。西方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与中国全然不同,在时代大融合,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陶瓷油画创作者怎样才能更加清醒自觉地在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寻求自己的特色之路便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对于未来中国陶瓷油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精神的多元化需求已经愈来愈明显,过去以单一文化构成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形式已经陷入危机,发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陶瓷油画艺术创作者应重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及其精神,努力在作品中突显民族性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的陶瓷油画艺术理论体系。
陶瓷油画艺术作为历时不长的文化艺术形式,发展至今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已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在进行陶瓷油画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如何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这一问题。油画来源于西方,自然有着很重的西方文化色彩,要进行陶瓷油画创作,必须要先认识和学习西方油画的艺术理论和技法特点。在此情况下,陶瓷油画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不可避免地被夹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油画之路,便成了陶瓷油画家一生追求的事业。
作为当代的陶瓷油画的研究者,应具备最基本的文化及专业素养,其文化素养又分为西方文化素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我们作为东方文明的延续者,积极传承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分内的事情。而且陶瓷油画工作者作为民族文化的推动者之一,更应该以高度的专业化水准来推动、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多层面文化大交融的背景。并以一个活在当下的现代人的眼光来去正视我们的生活,丰富自己的感受,敏锐自己的观察,努力探访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力求在创作中深层次地体现中国民族精神。
总之,中国陶瓷油画创作之路,既不能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油画创作模式,也不能是单纯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再现,而要以时代文化为指导,以创作者个人的艺术感受为开端,以本民族精神文化为内涵,遵循绘画规律,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崭新之路。
陶瓷油画艺术虽然是历时不长的新兴艺术形式,但是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却显而易见。也正是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决定了陶瓷油画艺术将会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在陶瓷油画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陶瓷油画创作之路将愈走愈宽广。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1-357.
[2] 庞茂昆,常 磊.中国高等美术学院艺术论坛—彷徨架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12(77-121).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学文.景德镇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发展综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National Spirit in Ceramic Paintings
ZHU Zhengmao
(Jiangxi Ceramic & Art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333001)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eternal national spirit is relive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culture, art and life. All forms of art are carriers of the national spirit, expressing it in different media. From its birth, growth, to culmination, the ceramic painting has always been an embodi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ational spirit.
ceramic painting; national spirit; harmony; harmony in diversity
TQ174.74
A
:1006-2874(2014)01-0047-03
2013-12-02 Received date: 2013-12-02
祝正茂,教授Correspondent author: ZHU Zhengmao, Professor E-mail: 4537437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