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新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金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胡新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升级、标本兼治、以文化人、城乡统筹,着力构建生态人居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推动机制。金华市近十多年来建设美丽乡村的探索实践,诠释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10多年来,从2002年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2003年启动村庄整治工程到2012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金华市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4803个行政村,其中 4467个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3446个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707个行政村建立了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制度,完成农房改造12.26万户,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42个和生态村1512个。全市共启动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15条、精品村和特色村建设266个;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行政村1734个,占总数的36.1%;义乌市、磐安县、金东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金华市的实践探索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实践证明,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升级、标本兼治、以文化人、城乡统筹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头,对于协调城镇与农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构建生态人居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2年,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部署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按照“四中(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中心村)”要求推进城镇化,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进一步完善了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2004年又编制了金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构建生态人居体系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近年来,全市各地进一步编制和完善城乡居住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水系水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等布局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特别是抓住机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各项规划可“落地”实施。截至2012年12月底,经过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行政村数量由2003年的5707个整合为2012年底的4803个,缩减15.84%,村庄小、散、乱的问题有效改观。同时,启动中心村建设128个,其中省重点培育示范中心村82个,撤并自然村323个,集聚农村人口3.12万人,累计拆除农村破旧房2234.6万平方米,涌现了东阳市花园村、金东区下范村、永康市寺口吕村、义乌市七一村等一批“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产业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各地把村庄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沃土工程、生态富民家园计划、畜禽养殖规模小区建设等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园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发展生态化,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目前,金华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达到736个,认证基地面积达到134万亩。许多地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和“一村一景”的思路,因地制宜进行“村美民富”的特色村建设,走上了特色产业富村的新路子。特别是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革命遗址,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逐步形成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62个、特色点264个。2012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1101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662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38%。此外,全年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28场次,实现旅游收入11648万元,带动地方农产品销售收入41250万元。培育了婺城区寺平村、兰溪市诸葛村、永康市园周村、武义县俞源村、磐安县管头村等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品牌。在实践中,金华市探索实施“八策兴村”战略,即以科学规划建村、特色产业富村、环境整治美村、科技教育强村、先进文化进村、改革开放活村、民主法制治村、时代先锋带村,涌现出一批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社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86元,增幅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496:1,低收入农户家庭(“低保”农户除外)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户达到73.7%。
“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是农民群众的强烈呼吁,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金华市在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紧密结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五保”工程、清水河道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千村文化阵地建设、百镇连锁超市和千村放心店工程等系列工程,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等“五化”建设和卫生改厕、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民基本上都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走上了水泥路,在家门口就能乘上公共汽车。金华市利用地处丘陵地带、苗木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全市推行“种一片树,成一片林,遮一片荫”,把种树作为全市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内容,大力推进村庄绿化行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市大部分村庄绿树成荫,形成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和宜人的小气候。截至2013年10月,全市累计有93%的行政村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72%的行政村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98%的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9个县(市、区)有4个基本完成了整县整治,85%的乡镇完成了整乡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提升村庄长效保洁和垃圾统一收集清运质量的基础上,将环境卫生管护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庄连接带卫生保洁、路灯管理、绿化养护、污水设施维护等项目。积极试行城乡一体无害化处理为主、农村属地分类减量化处理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推进乡(镇)一级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和环卫站(所),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跨区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自2011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专项资金 5.2亿元,惠及全市90%的行政村。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金华市把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与创建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民主法制村、“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态文化普及,进而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又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扶持,积极创新工作举措,采取新建、改建、扩建三种方式,按“两堂五廊”设计布局(“两堂”指礼堂和学堂,礼堂是召开村民大会、举办报告会、文艺演出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学堂是政策宣讲、主题教育、技能培训、特色文化训练、远程教育的场所。“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群众道德素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两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通过多个载体和平台广泛地传播生态文化,促进了农民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的培养,促进了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创业意识、科学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农民群众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农村中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习俗得到改变,爱卫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农民群众明显增多,封建迷信、黄赌毒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逐步减少,促进了“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形成。同时,通过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城乡文化结亲、文化下乡、“种”文化等活动,把生态文化融入农村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金华市突破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局限性,强化市对县的行政领导、政策指导,紧紧抓住“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这个中心环节,用好“考核奖惩”指挥棒,坚持市县统筹,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三个高于”的财政倾斜政策,保证用于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长。2003年至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这两项工程的资金达52.3亿元。金华市本级用于这两项工程的财政资金从2003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7000余万元。近几年,义乌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都走在前列。二是整合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市县两级机关部门都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主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积极为新农村建设跑项目、送项目,为项目实施做好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工作。市级30多名领导和全市各县(市、区)四套班子副县以上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村,市本级140个部门单位及各县(市、区)机关每个部门都分别联系一个村,深入指导新农村建设。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把投资新农村各项建设与发展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社区性的公共事业,引导工商企业给予支持,对于村内经营性服务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由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来办。全市有1264家民营企业与1281个村结对,安置农村劳动力2万多个,为新农村建设公益性捐款达到1亿多元。四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每年初,由市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下达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市委督查室、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根据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度的要求进行跟踪督查,到年底进行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引导各县(市、区)及乡镇党委政府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充分发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金华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委决策咨询组组长、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