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一)
——匈牙利留学杂记

2014-02-01 08:25范哲明
音乐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华人社区匈牙利华人

范哲明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一)
——匈牙利留学杂记

范哲明

中国人在匈牙利

匈牙利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之一,尔后中匈关系一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而变化。目前两国关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但双方政府都在积极地寻求对策来改善双边关系,这一点从我在匈学习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有唐家璇、吴懿两位部长级中国高级官员率团访匈便可感到。从这些政府领导在驻匈使馆接见在匈工作、学习的中直企业、留学生代表(我曾作为代表到场)的讲话中可以听得出他们对两国关系发展远景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感到忧虑。譬如在国家关系中最为敏感的经济互利问题上,还存在着极不平衡的隐患。以1999年为例,中匈间进出口贸易就出现了较大的逆差,1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中国出口匈牙利的额度占90%,而匈牙利出口中国的额度只占10%。

与官方贸易并进的民间贸易尽管也是逆差极大,但却给匈牙利及其部分周边国家的市场注入了活力。匈牙利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赴匈淘金,鱼龙混杂的华人社团很快引起了匈牙利人的注意和困惑。

1987年以前,在匈的华人只有三家,全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匈并已归化了的匈籍华裔。1988年时,两国间还是相互免签入境,此间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利用这一便利条件赴匈从事服装、鞋帽及小商品的批发、零售。这些人之中大多数是从国内蜂拥而来,他们之中多是江浙闽地区的农民;还有少数人是从俄罗斯等前东欧国家辗转而至。随着中国人大量涌入并取得合法身份后滞留不返,匈牙利政府不得不从1992年起取消了中国公民的免签入境待遇。这时在匈的华人已达到近4万人,也就是说在匈牙利,每1000个人中就有4个中国人。近年来,随着生意上的不景气,来匈经商的中国人中,大富起来的收拾起细软转道西欧去圆他们的天堂梦;小富起来的也装满了荷包打道回府再念他们的发财经;只留下那些来得较晚,而且投入了自己从国内带来的有限资金却没能收到可观回报的倒霉蛋,以及少数在匈置下产业并逐渐融入这个国家社会生活的新华侨。即便这样,在匈的华人仍有1.5万人左右(1997年匈牙利官方的统计数字)。

首都布达佩斯8区杰班尼奥伊大街西段近一公里长的街道两侧是在匈华人经营服装、鞋帽及小商品贸易的最大集散地——东欧著名的“四虎市场”(另有匈文名字)。沿大街北侧是露天市场,是利用从前的铁路货场改建的;南侧是室内市场,是利用沿街的废弃厂房改建的。整个市场成百上千个“巴比隆”(匈文“摊位”的意思)绝大多数由中国人经营,看上去与沈阳的“五爱市场”极为相似,再加上沿街招牌上写有汉字的华人商行、餐馆、超市,以及随处可见的中文广告,常使我感到身处国内城市的某一市集之中。

我不知道匈牙利人如何看待这么多突然闯入他们生活中来的中国人。但从布达佩斯几种中文报纸的头版上经常登载的文章所辩论的话题来看,近十几年来匈的中国人给匈牙利人的经济生活增添了色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麻烦。前面的认识基于那些尊重事实的匈牙利经济人士的诚实论证,尽管他们也认为中国货中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后面的省悟出自一些头脑清醒的中国新侨民的深刻反思,尽管他们都认为中国人中大多数是遵纪守法者。所谓麻烦,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令匈牙利警方头疼的事情,就是华人社区逐渐抬头的帮派组织。华人黑帮不单单是在各社团、同乡会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中充当打手的角色,华人社区内时有发生的凶杀案、贩毒案也多是他们所为。鉴于布达佩斯华人社区发生的恶性案件侦破中存在着的太多文化及语言上的隔阂与困难,深感棘手的匈牙利警方曾多次要求中国警方派员赴匈协助破案、管理华人社区的治安。

应该说,在匈的绝大部分华人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地生活在那里。他们能吃苦、会赚钱,慢慢地积攒着财富,以便日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是些文化素质不高、语言交流存在着很大障碍的乡镇农民及城市无固定职业者,因此难免会给匈牙利人以古板封闭、呆滞木讷的印象,个别同胞粗俗的举止和不诚实的行为更是为当代中国人的形象抹上了污迹。

身在异国他乡,我常常会感到,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语言交流,甚至于衣着打扮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而且还是现代中国人群体素质的展示,是在向那些从未到过中国,也并不熟悉中国的客居国人民来介绍我们自己。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从第一个接触到的中国人身上所感觉到的一切,也许便是他们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认识之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在匈学习的最初一段日子里,我每天都要花些时间在学习匈语会话上,主要是日常问候用语,以便能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用匈语问候自己熟悉或常见到的匈牙利人。在公共场合,不仅要注意遵从人家的习俗与行为规范,还要处处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譬如,在公交车上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在上下车时帮助老年妇女提拎重物;搀扶老年妇女过交通路口;办事或购物时主动与人打招呼;说话时尽可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并面带微笑;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奔跑、与女士抢先等等。这样做使我赢得了他们的尊敬与好感,同时也带来了尴尬与沮丧——那就是每每听到他们致谢的话语中夹杂着的“优邦”或“高莱奥”的字节时,我便知道自己又被人当成了日本人或是韩国人。于是,在我有限的匈语句子中又多了一句常用语——“喃么,因瓦交克奥基那伊!”(Nem, én vagyok a kínai,匈语“不,我是中国人!”)。

猜你喜欢
华人社区匈牙利华人
何为“华人”?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CHINATOWN EXPRESS TEXT AND PHOTOGRAPHY
嗅一嗅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THE LEFT-BEHIND VILLAGE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