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2014-02-01 19:20:17徐柏安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湖北省湖北

徐柏安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1)

湖北省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徐柏安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1)

阐述科技资源的内涵、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模式状况,结合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资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从资源整合、条件提升、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四方面创新性构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模式。

科技资源;资源整合;共享服务;模式创新;湖北省;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1 引言

科技资源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和,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及其次一级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1]。从内容看,科技资源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构成的集合[2],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1];从体系结构看,科技资源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部分[3]。

科技资源整合目的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流动[4]。主要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5]。科技资源的共享即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 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不断开创新的资源, 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6]。

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其通过科技资源的重新配置,改变科技资源重复建设的格局,能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主要指有关社会主体对科技资源进行有目的的重新调整和配置以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科技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纵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的探索性实践,吴长曼将发达国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分为三类:政策驱动式、仪器驱动式和项目驱动式[7]。美国通过建设分布式、高效率的科学数据中心群,以社会共享的方式对公益性数据进行传播;欧盟采取建立多国共建共享的研究区域和科研基础设施进行科技资源共享;日本和印度通过大型科研仪器的高效使用提高科技资源共享。

对于国内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钟荣丙通过分析地方科技资源的紧缺现状,提出了从发挥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搭建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中介、加强科技合作等方面整合科技资源,以促进地方科技快速发展[8]。国内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主要通过构建各类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行,目前部分省、市已建立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如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等。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创新机制,运用联盟化方式、平台与孵化器结合、技术引领资源等多种模式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等十大系统对外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协作共用平台通过整合仪器信息提供共享服务。整体来看,我国的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已经初具雏形,共享氛围逐渐形成。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科学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中对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规定,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院”)长期致力于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重点通过湖北院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的实践,探索构建适合湖北省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服务的模式。

2 依据基础条件平台,整合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整合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利用和科学有效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增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9]。湖北院主要依托四大基础条件平台(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湖北省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及湖北省农村智慧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通过科学有效的分类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2.1 积极寻求多方支持,拓展科技财力资源

充分的科技财力资源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在湖北院四大科技资源基础平台建设过程中,尽管国家与省厅投入了建设与维护资金,但与四大平台的发展相比,科技财力的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湖北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统筹整合科技财力资源合理的使用路径,努力拓展科技财力资源的新路子。

近3年来,湖北院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对四大平台的持续支持与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与国家、省发改委系统以及国家财政部等国家与省部门联系,积极争取科技项目,四大平台科技投入过3000万元,有力支撑了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2.2 构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共筑科技物力资源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物力资源的支持。通过调研、收集、整理和加工,湖北院对省内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大型科学仪器数据等相关科技物力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建立了以大型科学仪器基础数据库为中心,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数据库以及专家数据库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为全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3年度该平台集聚了省内78家入网单位的344个实验室、171个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等资源,入网仪器总数达到2316台套,共为3000多个用户提供了仪器共享服务,有力的支撑1000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近千篇论文的发表、50多余项专利的产生。

2.3 立足自我,以用为本,广纳科技人才资源

湖北院重视科技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广纳科技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院”。

(1)立足自我,建立院内人才体系。湖北院308名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90%以上,其中近70%为中级以上职称(高级职称人员41人,中级职称人员141人),68人拥有博士、硕士学历,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人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评为省跨世纪“111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被评为二、三级专业技术岗位正高级专家。

(2)开门开放办院,以用为本,广纳社会科技英才。以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为载体,集聚了一批院士牵头的高端人才队伍;以评估咨询、科技战略研究为支撑,建设了全省4000名副高以上的专家资源库;以大型科学仪器为主体,建立了一支由312名分析与维修专家组成的队伍;以全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为中心,形成了一支500名“土洋”结合的农技专家团队。

2.4 加大整合力度,夯实科技信息资源

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科技期刊、图书、科技文献资料、各种专利成果等,湖北院围绕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分类实现了科技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与农村信息化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支撑了省内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

(1)科技文献资源

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依托湖北院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整合集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中中心暨武汉大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国家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暨省知识产权局等五大主流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建成了全国省级平台中首个集中外文科技文献、国内外标准、中外专利于一体,“六网联通、资源集成、开放共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平台整合各类科技文献资源,拥有中文科技期刊、标准、科技成果、企业商务信息、中外专利、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不同类别的中文信息资源库71个,自建区域特色中文资源库17个,共享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外文期刊、图书、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近2万种约3924万条,合作共建了46种特色外文科技文献数据库,为湖北省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大量科技文献资源。

(2)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资源

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通过采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技术或其咨询服务需求,调动和凝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种科技力量的有效供给,形成一条通畅的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服务渠道,促进了创新成果、技术的加速转化、交易,有效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目前,平台已经搭建起科技成果管理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了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市州县科技成果管理机构 、“虚实结合”的全省科技成果管理与服务体系框架,实现了创新成果、技术供给资源的集成联动,有效推动了武汉城市圈科技成果资源与服务的共享,组织登记全省科技成果1567项、技术合同12908项。

(3)农村信息化资源

借助“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契机,湖北省农村智慧网信息服务平台主要进行农村信息化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有效提升省内农村公共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化管理水平,为服务湖北两型社会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提供了一种实现途径。

平台组建了农村信息化平台管理和运营主体,搭建了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了一个门户网站(湖北智慧农村网)、三类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产业信息服务系统、手机智慧服务系统)、三大支撑中心(多媒体呼叫中心、云数据中心、监控中心)、省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物理平台,组织开展了农村信息化资源的集成开发,启动了重点区域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

2.5 提升组织机构效能,重构科技组织资源

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关键。湖北院对院内组织机构和平台建设进行了科学的有效管理。

(1)立足院内现实与长远发展,优化配置组织机构。湖北院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化设置了多个部门。现共有17个部门,其中,按既重管理、更重服务的原则设置管理服务部门3个,按院统筹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建设的原则设置基础能力建设部门3个,按“四自”原则设置信息生产服务部门11个。同时对内设机构继续实行分类管理,对信息生产服务机构采用“模拟独立核算单位”方式统一管理与运营;对基础能力建设机构由院(局)直接集中统一管理;对管理服务部门实行与院(局)运行状况挂钩管理。

(2)成立平台理事会或领导小组协调平台运作,延伸科技组织资源链。一是以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依托,成立了由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图书馆等资助单位及资源共建单位共同组成的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理事会。二是以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为依托,成立了由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财政厅、武汉市科技局、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资助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组成的省大型科学仪器平台理事会。三是以湖北省农村智慧网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成立湖北“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王国生省长任组长,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委等28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的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四是以湖北省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为依托,建立了以湖北省科技厅为管理单位,以地市州科技局和行业厅局为执行单位的工作管理体系,形成了上接国家科技部,下联全省各市、县(市),辐射在鄂高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3 强化条件建设,保障共享服务

在信息时代,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而软硬件条件保障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重要支撑,湖北院通过持续提升软硬件建设保障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

3.1 持续提升网络基础平台硬件支撑能力

湖北院重视硬件建设,建有100平方米标准化数据中心机房,拥有50余台配套服务器及完善的配套的网络互连设备。同时湖北院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对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对机房网路、电路及环境系统进行改造以提升网络设备性能,建立温控系统、电源保障系统以增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电信(适用南方用户)、网通(适用北方用户)和教育网三线进出口网络配置,网络性能良好。网络还接入了包括科教大厦办公区、省科技厅办公区和家属区在内的局域网、科技部纵向网,为湖北省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网络支撑。此外,湖北院紧跟信息时代步伐,通过打造云服务平台提升硬件建设,采用虚拟化软件、实时备份软件加强硬件服务性能,保障服务质量。

3.2 强化信息技术软件产品引进消化与研发能力

湖北院始终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研究引进应用分析工具为手段、以个性化信息产品研发推广为方向,强化自身研发能力。

(1)引进消化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分析工具。根据湖北院当前与长远业务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先进的信息开发与分析工具,如专利分析工具、特色信息资源建设与分析工具、信息资源挖掘工具等。

(2)成立信息技术自主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湖北院对外提供软件研发服务,通过设置独立部门——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专业化的技术研发,保障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中的软件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不仅负责对湖北院业务发展提供所需软件技术支持,提供自主开发相关软件系统的日常运维技术支持,而且针对信息服务、情报研究、知识管理等方向开展技术产品研发,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形成合理的信息服务产品线,推向社会市场。我院目前拥有已注册软件著作权30余项。

4 创新服务模式,支撑共享服务

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的规范研究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湖北院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湖北省科技服务类资源“一个平台,多个窗口”的建设、运营、推广等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支撑湖北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与服务工作。

4.1 平台建设

湖北院所承建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及湖北智慧农村网信息服务平台全部采用平台上移、B/S模式建设省级平台,集中了优势科技资源,整体发挥了省级财力、物力、人力及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建设一站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节约了市、县及行业机构建设平台费用,有效地发挥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整体效益。

4.2 平台运营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从理论上讲就是汇集资源信息库,通过功能系统完成资源信息的流转与交互,面向社会搭建资源信息服务门户,四大平台都具备“官产学研”性质,根据四大平台的不同职能定位,分别采取不同运营模式:

(1)湖北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作为纯公益性平台,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支持平台日常运行,通过考核机制、发放平台机组与用户服务补贴等方式进行运作,代行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日常管理职能。

(2)湖北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由院网络与资源中心统筹建设,院信息产品提供中心负责推广,主要网络运营管理模式采用类似B2B与B2C模式。在网络管理上,B2B模式主要采用IP控制及包库方式,B2C模式主要采用账号及年限管理。作为公益性服务平台,适当收取推广人员补贴及行业数据加工费。

(3)湖北智慧农村网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运作模式是政府投入引导,市场化运作,与湖北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开展农技110声讯、短信服务,通过通信运营商反补贴维持平台市场推广人员日常费用。

(4)湖北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承担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服务职能,目前主要运作模式是政府购买服务,争取国家、省里项目经费,技术合同服务(培训会、推广会、激励补贴等),纯市场的技术对接延伸服务,会员增值服务等。

5 加大宣传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使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科技资源共享活动中来,湖北院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积极开展多项宣传推广活动。

5.1 创新推广方式,多种媒体、多种手段推送平台

通过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倡导资源共享精神,营造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组织广播电视报刊媒体、网络媒体、专题广告、手机推送,大屏展示、户外广告、简报宣传册、充值体验卡发放、宣传栏展示、专题宣传推介、用户需求调研、“黄鹤家庭图书馆”建设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广活动,让群众了解湖北院构建的四大科技资源平台,提高公众资源共享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5.2 构建平台二级服务体系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定位,四大平台采取不同抓手分别构建不同的多级服务体系。

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现已成功搭建起基本覆盖全省17个市州的中心站+二级服务站的推广服务体系,省内武汉、宜昌、荆州、黄冈、鄂州、荆门、仙桃、恩施、十堰、襄阳等10个地、市和省属开发区、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都建有二级服务分站,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正稳步向全省各地市延伸。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涉及机组、用户以及以此为核心往上下游衍生的各类对象,目前平台已形成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办公室为纽带,以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为抓手,由78家单位、344个实验室、300余位仪器专家组成的服务体系。

智慧农村网平台依托省内各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了以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站点;依托农技服务站、涉农企业和基地,设立了智能农业信息、农技服务的专业信息服务站。现已在全省逐步建立起包括1个省级农村信息化促进中心、17个湖北农技110市州工作室、102个湖北农技110县市服务中心、50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资生产及销售组织,新增农村公共信息采集站点120个,并建立了优质、高效的信息采集补贴模式和长效机制。

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组织建设了涵盖全省的“登记处+登记站”工作管理体系。目前,科技成果登记处17家、登记站88个,技术合同登记处19家、登记站172个。

5.3 平台的推广效果与价值彰显

多年来,通过各平台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推广效果与价值不断彰显。

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2013年已拥有分布于政府部门、科研、企业及其他公共服务单位的集团用户近700家(终端用户7000多家),且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提供文献查询1724.8万次,文献下载4157.7万篇,实现了湖北重要科技馆藏单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大型科学协作共用平台2013年对外服务机时达到30.7万小时,服务省内外单位用户3000多家(含中小企业),覆盖湖北省石工、建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钢铁、机械制造、纺织工业等主流产业,当年产生效益1.2亿元。

智慧农村网信息服务平台与武汉家事易公司合作,开展农超对接,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已在武汉城市圈内822个居民小区试点布设网络化“健康菜柜”,已有15万人次在网上下单,直接在所居小区生鲜货柜取用,日交易额达20万元。

成果管理与技术交易平台运行一年来,已经完成相关培训近10期,近千人次;登记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枢纽作用、服务成效日益突显。

6 展望

科技资源是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工作意义重大。针对湖北省科技资源整合现状,湖北院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模式,整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使湖北省科技资源配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要提高对高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的认识,给全省提供优质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做好科技资源的存储、积累、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为提高全省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朱付元.我国目前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0(2):61-64.

[2]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科技战略与运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2-193.

[3]师萍,李垣.科技资源体系内涵与制度因素[J].中国软科学,2000(11):57-57,120.

[4]朱付元,李正风.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资源整合研究.杜基尔,蔡富有.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92-603.

[5]乔冬梅,李正风.科技计划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5): 14-19.

[6]林新华.初探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J].科教前沿,2008(2):35-36.

[7]吴长曼.浅析“科技资源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7 (1):49-51.

[8]钟荣丙.区域科技发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8(3): 37-40.

[9]刘丹鹤,杨舰.区域科技投入指南与科技资源整合机制——以北京市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20-24.

Research of Scienti fi c &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Sharing Mode on Hubei Province

Xu Baian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 fi 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Wuhan 430071)

This paper explaines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ti fi 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 fi 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sharing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bout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ed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onditions improved, mod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 scienti fi 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service mode.

technology resourc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sharing service, mode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 fi 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G311

A

10.3772/j.issn.1674-1544.2014.02.017

徐柏安(1963- ),男,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湖北省科技情报局局长、党委书记,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2013年12月20日。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湖北省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驰援湖北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2
湖北武汉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15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4
湖北省2015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
农家顾问(2015年4期)2015-05-10 0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