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简照玲
九月底去香港回来,把拍得的几张大澳渔村照片放上网,有朋友说:“这是我没看过、也想不到的香港!”大澳渔村位于大屿山西端,离“灯火闪亮,整夜未眠”的海港至少一小时车程,十年前香港朋友带我来过,今日再访,变化不大,棚屋仍在。为了找住宿,还意外地发现渔村里有一座旧警署活化再利用的大澳文物酒店。
香港的面貌多元,任由住民形塑。1842年,让野心勃勃的维多利亚女王大叹吃亏连间砖屋都没有的荒凉小岛,谁也料不到百年后会成为国际大都会。汇丰银行、中银大厦、赤鱲角机场、OPUS HONG KONG山顶住宅、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创新大厦等耀眼建筑,皆有着不落人后、与人争锋的面貌,虽说是名家设计,也可说是由住民形塑。大澳棚屋则呈现尽己所能、不与人争的另种面貌,最早是由蜑家人形塑。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明朝已有蜑家渔民聚居于大澳。蜑家又称为水上人,是居住在船上的渔民。当年蜑家人在中国社会地位较低微,因遭受排挤而流居水上。早期的棚屋,多是用木柱将停泊在沙滩的小木船锚固起来,后来逐渐改建为木屋,搭建在每年的最高潮汐线之上。这些棚屋由木或石柱做支撑,通常只有一层高,地板墙壁由硬木铺钉,屋顶由竹条构建拱形支架再覆盖树皮,形状像船篷。
19世纪中叶后,新式的两层棚屋开始普及,并采用现代建材,屋顶也改用镀锌钖以延长使用寿命。每间棚屋入口均设有平台和木梯,方便渔船上落,当地人称此平台为“棚头”,是渔民用来晒衣物和纳凉的地方,也是聊天、打牌或修补渔具的场所。棚屋与棚屋之间紧紧相靠,以木栈道彼此连通。2000年大澳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90多间棚屋,此后改建的棚屋大量使用铁皮以及水泥柱。
大澳曾经是珠江口一个繁华的渔村,高峰时期曾住有三万多人,今天只剩三千人左右。然而,时代推进的方向谁也抓不准,被冷落了三四十年的偏僻渔村,如今又成了人们向往的难得之地。不仅吸引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香港本地人也会利用假日逃离尘嚣,前来接触大自然,调整生活步调。近些年港府顺应世界潮流,积极推动生态及文物保护,唯恐渔村风貌被破坏,刻意不改善对外交通,除了当地私车、巴士及本岛的士,其他交通工具都必须先申请通行证,以控制游客总量。此外,港府还在这里找到可以活化再利用的历史建筑──旧大澳警署。
大澳警署座落于大澳岛的西南端,屹立于当时大澳码头后面的小山岗上,以西是伶仃洋,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洋,再往西则达珠海的香洲湾。警署选址于此,最主要的考虑,是基于军事上防卫的需求,而不是针对大澳的管制或村内的民生治安。1898年英国政府开始租借香港新界,四年内便于此处设立了港英政府的警署。警署居高临下,一方面监察西侧和南侧整个南中国海的军事活动和海盗活动,另一方面兼顾东面大澳的海湾和渔村聚落。
大澳警署建筑由英属皇家工兵团按“模式手册”建造,其殖民样式的建筑风格反映了殖民政府的统治权力和影响。警署于1902年建成,主楼在西端,是一幢两层拱廊建筑,同样两层的附属楼仅一小部分,比主楼略低一点。主楼和附楼均以砖墙承重外墙披灰,是香港殖民早期市政建筑常用的典型做法。主楼屋顶四坡顶的木结构屋架,外覆中式瓦片。附属楼的屋顶是木架支撑的双坡瓦顶。1962年,附属楼旁加建一排仅一层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式样建筑。
从棚屋区到酒店,会经过一片红树林,走路约莫二十分钟,我的房间在附属楼,可由西侧的阶梯上下,想听岸边的拍浪声就绕个圈走东侧坡道。夜里在房内,听不到外面有任何声响,拿起桌上的一本《旧大澳警署之百年使命与保育》,翻着翻着就给书中的故事吸引了去。
那是发生在1918年7月,警署成立初期,宿舍以种族区分,独立房间给担任指挥级工作的欧籍警察,其他负责巡逻的印籍、文职工作的华籍警察和华人水手则要住集体宿舍。当时有一名印籍警察因偷窃而被革职,返回警署取回个人物品时,将他的上司欧籍警长击毙。警长妻子抱着女儿下楼查看,险遭枪击,她趁凶手不注意将女儿抛出窗外,被一名华人警察接住。凶手纵火烧屋,最后在自己的房间自杀,警长妻子则被救了出来。事件过后警署进行维修,木地板全部更换成混凝土铺面。
百年来大澳历经不少灾害,最常见的天灾是台风,此外,大澳的海盗也非常猖狂。由于清朝积弱,民不聊生,逼使人们落草为寇。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社会依然动荡,很多失业的武装士兵被迫沦为盗匪。1925年,大澳被60名劫匪乘船袭击,村民死伤,房屋商店被洗劫一空。行劫船只不单是落草的华人,也有经组织的日本军队,偶有受害渔民到大澳警署报案,但多半无用,因为当时香港政府需向英国请示,缓不济急。
服务近百年的大澳警署,于2002年正式关闭。大澳警署拥有它所属的时代标志,是少数仍保存完好的离岛警局。为了延续它的生命,2010年起以活化再利用方式更改为酒店用途,进行有建设性地保护。整个活化工程根据《巴拉宪章》保育准则进行,主楼、附属建筑、地堡、大炮、看守塔等恢复旧有面貌。警署的大部分房间在关闭前都作为办公室,这些办公室改造成为酒店房间,为保护原有的墙壁和天花板,安装额外的墙壁,需要时可以逆转回原来的状态。1960年代加建部分的上层以玻璃天幕覆盖,作为酒店的餐厅。大澳文物酒店于2012年开幕,来年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
香港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据时期,有大量居民逃离,战后又都涌回,其后国共内战,华人又纷纷来港投靠亲戚。涌入香港的难民中,有一部分人会先在大澳落脚,作为进入香港地区的第一站。几十年过去,时代推演仍弄得人稳不住心,今日,着急的人都往中环、旺角方向奔去,大澳在村民物质生活提升之余,依然保有旧日渔村的面貌和风俗,让走快了的人回头还能看见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