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14-01-31 21:33:47刘炜陈景新薛楠刘二亮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污染区域

刘炜,陈景新,薛楠,刘二亮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刘炜1,陈景新2,薛楠1,刘二亮1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循环经济开展较早的地区,但由于长期以来相互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配合,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迫切需要突破行政壁垒,从一体化的高度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从研究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对策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已经进入区域发展的新阶段。京津冀是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何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束缚,推动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对于研究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促进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区域环境治理的需要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们身体的健康,也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料显示,2013年该地区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均超标,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40%。为治理环境污染,京津冀三省市分别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由于行政壁垒制约,问题依然严峻。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衡水分列第一至六位,廊坊、天津分列第八、第十位。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循环经济理论。国家层面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在循环经济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但是目前各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践安排都是以行政区为单位制定的,而废水、颗粒等污染物的影响会随风向、河流超出行政区域,如果不能做到协同配合,污染治理效果必定大受影响。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行政壁垒,在政策上、制度上、市场上统一协调,逐步建设成若干循环型区域,最终使经济循环发展在国家社会层面得以实现。

1.3 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需要

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要求循环经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而京津冀合作虽提出已久,但进展并不尽如人意。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要求三省市加快协同发展,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优势互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加快破解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共赢发展。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京津冀迫切需要站在一体化的高度,统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京津冀是我国循环经济开展较早的地区,三省市在建设循环经济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1 三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北京市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经过多年实践,出现了大兴留民营、朝阳蟹岛等农业循环经济村镇典型,建设了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代表的生态园区,形成了以“798”创意产业基地、密云、延庆生态旅游等为代表的绿色服务业模式。

天津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出现了蓟县东施古镇“猪沼菜”绿色种养模式和静海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也是三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之一。天津在全市范围建设了清洁公交系统、智能化管网设施管理系统、零排放建筑等示范工程,建成了固体废弃物管理交换系统平台。

河北省走的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北京周边永清、固安等地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冀衡集团、石家庄物资回收总公司等单位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被列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冀西北坝上地区生态旅游,永清、广阳、固安休闲度假为代表的绿色服务业。

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虽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缺少统一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分别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但限于行政壁垒,较少从区域整体出发,遇事首先考虑本地区的局部利益,不能统筹兼顾,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缺乏跨行政区的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方面,北京市制订了《北京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天津市制订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北省制订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但三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都是立足于本地,基本没有考虑与其他省市的统筹协作问题,必然会影响实施效果。

2.2.2 缺少产业统筹布局

统筹产业布局是提高经济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重要前提,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三省市没有从整体角度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不顾自身条件追求“大而全”,相互之间竞争有余、互补不足,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工业方面,北京和天津不仅相互明争暗斗,而且不约而同地只向河北索取资源,不要说高端制造业,连污染较少的低端制造业也不愿意向其转移。北京和天津的“十二五”规划都仍然把发展通信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和污染较少的低端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并没有提出任何与河北进行合作分工的设想[1]。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充分将北京、天津两地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最大化,也不能通过向河北转移低梯度产业带动当地增长,提高区域的整体效益。

服务业方面,北京和天津在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等方面也有很多重复布局,比如两市都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发展IT、动漫产业和会展旅游业,但相互之间缺少协调配合,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严重,很多项目投入规模巨大但收到的效果远不如预期。另一方面,相对于污染严重的低端制造业,北京、天津更不情愿将污染较小的服务业向河北转移。

由于缺少统筹布局,京津冀地区无法按照产业生态链进行合理安排,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严重制约循环经济发展。

2.2.3 缺少协同防控机制

对于天津、河北来说,以往京津冀合作北京基本上是对天津、河北提要求和甩包袱,天津、河北的合作热情被挫伤,有效的合作机制一直没能真正建立起来。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京,造成了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城市病,而天津、河北被迫依赖以工业、房地产为主的传统产业拉动经济,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反过来对北京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对北京PM2.5来源的分析,25%的污染物来源于区域间的传导。

目前,京津冀尚未形成区域统一的污染协同防控机制,对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做出重大牺牲的张家口、承德等地的生态补偿措施也不完善。虽然京津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初步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但地方间的措施缺乏协调,信息交流存在不畅通和信息延滞的现象。比如针对雾霾天气,各城市纷纷实行机动车限时限号措施,但城市之间每天限的车号和限行时间存在差异,给相互之间的人流、物流往来造成了很大障碍。

3 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前面分析的京津冀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 尽快出台统一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三省市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必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以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利益最优为原则,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依据循环经济理念,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北京要避免功能定位贪多贪大,逐步转移非核心功能,提升天津、河北的产业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相互支撑,错位竞争。

推进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制定统一规划。习近平主席已明确要求,抓紧编制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据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方案》正在加紧修订,有关部门应据此尽快制定《京津冀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应围绕节约利用资源、有效降低能耗、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大力发展再生产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规划一旦制定完毕并得到各方同意,就要通过合理程序保证其严肃性和约束力,使规划的内容顺利推进。

3.2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安排产业布局

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统筹整合,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促进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区域内产业,建立低污染循环利用的产业链[3]。

3.2.1 循环农业布局

京津冀要根据区域禀赋优势,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统筹规划协作目标、发展内容、协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解决在市场建设、要素流动、价格调节、投入来源,以及组织保障、政策环境、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

从空间布局上,可以规划京津周边大兴、廊坊、武清的绿色生态种养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天津东部滨海与河北省滨海近海农牧渔盐区;河北省西北山间盆地农林牧区与北京延庆和怀柔县的延怀中低山林粮牧区、中山林果区、延庆盆地粮果菜牧区;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脉和天津北部山地丘陵林果牧农区;河北中南部平原地带的绿色作物种植区等。

3.2.2 循环工业布局

由于冀西北的张承地区处于京津冀的上风上水位置,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按照生态保护要求,应尽量减少工业生产。北京则应突出首都功能,将制造业逐步转出中心城区,原有厂区可转化为研发及中试基地、创意基地、工业旅游基地等。

重点规划建设两个生态工业区:一是以天津为中心的临海工业区,辐射秦皇岛、唐山、沧州,重点发展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钢铁、石化、交通工具等基础产业。二是以石家庄为中心,保定作为副中心的冀中南工业区,辐射衡水、邢台、邯郸在京广、京石沿线形成冀中南工业区,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医药、通信、电子等优势产业,以低梯度产业为主与临海工业区形成良性互补。

在各个工业区内,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原理,建设改造若干生态工业园区,减少污染物对外排放。

3.2.3 循环服务业布局

尽管京津冀三省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但都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应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服务业布局,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北京具有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可发展高层次的金融、投资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将那些不适合在北京发展的传统服务产业转移到河北,提高河北的服务业水平。天津服务业的优势在于物流和服务外包,应加强与北京的协调配合,避免定位冲突。河北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拥有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承接北京转出的诸如大红门批发市场等低端服务业[4]。

要推动京津冀服务业产业转移形成合理布局,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降低人流、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内人员、物资的自由流动。交通方面,应尽快连接省市间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的断头路,统筹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以及即将兴建的首都第二机场的功能,合理安排塘沽、秦皇岛、黄骅等港口的运力,形成现代化、立体化的海陆空交通联运网络。通信方面,尽快统一三地区号,实现同城无漫游。信息方面,打通三地的信息节点,构建统一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

3.3 建立健全京津冀污染防控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京津冀污染防控协同机制,包括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联席会机制、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和建立统一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及预警机制。

3.3.1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联席会机制

京津冀区域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背景,必须由国家出面协调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尽快成立由国务院牵头,以三省市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主要市县负责人参加的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联席会,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循环经济合作的战略决策,就跨行政区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协调与合作举行三方会谈。

3.3.2 建立污染防控一体化协作机制

区域污染防控不能哪里出现问题就治理哪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问来源,不管去向,不对其他地方负责。要通过溯根求源,标本兼治,合理管控,避免出现污染迁徙。北京、天津过去一方面习惯于将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河北转移,一转了之;另一方面又要求河北不在上风上水处兴建企业,提供清洁能源,却不给予相应补偿。有的转出项目虽然短期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污染隐患也逐渐暴露。因此,要彻底改变以往北京、天津只向河北提要求、甩包袱的局面,利用资金、技术、人次优势,帮助河北解决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同时,要求北京、天津搬迁项目在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河北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真正实现京津冀共赢发展。对于今后区域内污染防控,应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推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划分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分别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建立区域污染防控一体化协作机制[5]。

3.3.3 建立统一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及预警机制

创建一套适合京津冀区域特点,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定量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及预警体系,对各企业、园区、城市以及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时跟踪监测,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协调,各地区、各企业通过比较,充分发挥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同时,对那些较强警戒性的特征指标进行预警管理,以实现的理想状态作为标准,以不允许出现的状态作为临界值。一方面通过与理想状态的比较,确定发展进度;另一方面与临界值相比,通过偏离度衡量现实受损状况,并分别用不同颜色信号灯表示,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预警层次和信号,对超过临界值的指标及时引起关注,识别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强循环经济推进的监管。

4 结论

近期京津冀的雾霾环境问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视。虽然三省市在循环经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各自为政,缺少统筹规划和协同配合,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迫切需要突破行政壁垒,着力解决目前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一体化的高度促进循环经济区域协同发展。

[1] 张亚明,张心怡,唐朝生.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选择——与“长三角”对比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70-76.

[2]陈小敏,杨洁,于熳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74.

[3]刘薇.京津冀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对策建议[J].环渤海经济望,2009(1):42-46.

[4] 贾志影.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35-36.

[5] 郭倩倩,耿海清,任景明.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4-07-16.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IU Wei1,CHEN Jingxin2,XUE Nan1,LIU Erlia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 065000,China;2.Langfang Depart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gfang 065000,China)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evelops fast in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has carried out circular economy earlier.However,due to long-standing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still serious.Currently,it urgently needs to break administrative barriers,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perspective of high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d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countermeasures

F426

A

1674-0912(2014)12-0003-04

2014-08-19)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HB14YJ102);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项目;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

刘炜(1970-),男,河南固始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京津冀污染区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法人(2014年4期)2014-02-27 1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