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兵团文化魅力点赞

2014-01-31 04:48王凤娟
中国报道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军垦杂技团兵团

本刊记者 王凤娟

为兵团文化魅力点赞

本刊记者 王凤娟

让国内外了解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兵团文化已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肩负的文化责任,兵团以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打造先进文化和中华文化高地。

“新形势下,中央要求兵团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对兵团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兵团要认真贯彻落实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打造先进文化和中华文化高地上取得突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对兵团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打造兵团先进文化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兵团文艺工作者的热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扎根群众,勇于创新,为打造兵团先进文化高地努力,创作出更多符合兵团特色的作品。兵团文联主席李光武表示,作为人民的文学家、艺术家,要牢记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关切人民的冷暖和群众的诉求,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推进兵团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兵团歌舞剧团党委书记贾江表示,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今后在创作中,要从兵团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寻找素材,既歌颂老军垦,又吟唱新职工,凸显社会效应,让文艺作品更好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

如何更好发挥兵团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兵团在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探索,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团场发展中汲取营养,以本土特色为核心,以创新为出发点,以满足群众需要为目的,创作富有兵团特色的作品,使别样的文化气息涌动在团场职工群众周围。

兵团以军垦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反映屯垦戍边、支边青年及兵团旧貌换新颜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碗泉》讲述边境农场,一名普通兵团人用红绸被面做国旗,坚持每天升旗直到生命终止的感人故事; 《戈壁母亲》讲述具有深邃母爱的女人以及一批为祖国边疆奉献终生的建设者的故事; 《诺亚堡》、《化剑》、《千古之策》等影视剧、专题片以及优秀节目在全国获得多种奖项。

如今,随着电视剧与电影的不断投资拍摄,一个个还原兵团历史的真实故事、素材被搬上银幕,通过镜头刻画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生动、形象地讲述发生在兵团这片热土的故事,也通过这种方式向无私奉献着的兵团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对外宣传上,兵团顺应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潮流,逐渐打开局面,积极创建兵团自己的媒体窗口,以源于兵团自身文化为传播理念,不断创新实践传播,建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传播渠道,重视《兵团日报》、兵团网、兵团电视台、《当代建设》杂志、胡杨网等媒体的窗口建设,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兼蓄并容,共同推进兵团的现代化发展。

军垦故事里传承兵团文化

有人说,这里的文化独具兵团特色,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军垦红”。兵团的发展繁荣是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奋斗开创的,他们在边境局势严峻、维稳环境复杂和恶劣的条件下扎根奉献,留下了“千里急行军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八千湘女上天山”等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历程中,凝结了兵团精神,它引领着兵团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攻坚克难,续写着新的传奇。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二代、三代都会用军垦前辈和身边的故事表达做人做事的准则。军垦是新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它延续着父辈们荒滩变良田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曾经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座充满朝气的城市。兵团精神在这片热土上衍生为一种文化,在兵团传承,也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红色军垦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60年代,王震将军曾写下“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豪迈诗句。半个多世纪以来,军垦前辈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的亘古荒原上开垦出一块块绿洲,建成一座座农场和城镇。60年来,兵团在戈壁滩上铸剑为犁,在屯垦戍边中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中国梦 军垦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历史文物展中的一件件文物是对兵团独特军垦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八角帽、坎土曼、200多个补丁的一件旧棉衣、挖坑为墙泥巴盖顶的地窝子、磨得光滑锃亮的斧犁锹锄讲述着戈壁荒滩开垦成现代化城市的艰辛,老照片中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希望、树枝编成的摇篮中酣睡着第二代军垦人……它们静静地展示着兵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更是一堂栩栩如生的思想教育课。

兵团精神在这片热土上衍生为一种文化,在兵团传承,也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红色军垦的峥嵘岁月。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展览时感慨地表示,60年来,兵团忠实履行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伟大历史使命,始终坚持把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能为兵团所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举办展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盛事。

三师托云牧场二连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吐尔买买提·马提在参观展览时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兵团的“同龄人”,与兵团共同成长,见证着兵团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举办和参观展览,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新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深化对屯垦戍边这个千古之策的认识,更加坚定我们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在兵团,每个师团都流传着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兵团将以“军垦文化”为核心,以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为重点,深度挖掘军垦文化内涵,突显红色旅游文化,宣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着力打造“中国屯垦旅游”主题品牌。兵团军垦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三五九旅纪念馆、五家渠市博物馆正式列为国家免费开放的纪念馆,军垦第一犁、小白杨哨所、孙龙珍烈士纪念馆等都成为著名景点。

兵团文化的“国际范儿”

也许对于不少人来说,兵团笼罩着许多神秘色彩。兵团如何向国内外揭开它的面纱?

车俊指出,要认真贯彻全国外宣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树立“兵团以外都是外”的外宣理念,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加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年2月24日,兵团党委宣传部收到来自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发来的感谢函,对兵团杂技团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并致以诚挚谢意。感谢函中还提到,建议国家文化部今后委派兵团杂技团及其他艺术团体更多地承担对外交流任务。2月5日,新加坡黄金剧场的舞台上,兵团杂技团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杂技和舞蹈的舞台剧。

作为迄今国内唯一受邀到新加坡总统府为总统演出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月27日兵团杂技团一行40人组成演出团赴新加坡参加新年系列活动“春城洋溢华夏情”的艺术交流。演出团先后在怡丰城、新加坡总统府、城市公园等地演出杂技情景剧《在那遥远的地方》 、《胡杨魂》 、《天山来客——女子造型》等节目。

“虽然兵团杂技团也曾多次出国演出,但这次却是我们第一次受国家文化部委派,代表兵团独立出访,这是一个宣传兵团、推介兵团很好的机会,我们不想错过,也不能错过。”兵团杂技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冯晓玲对记者说。兵团杂技团以艺术的形式向现场观众讲述着当年兵团人如火如荼的沸腾生活,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兵团精神。“兵团”二字也随着精彩的演出深深印在了新加坡观众的心里。

兵团杂技团的原创作品《天山来客——女子造型》获第30届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银奖;兵团演出团怀着“感恩”之心,走进19个援疆省市;兵团在香港举行媒体高层见面会……近年来,兵团倡导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文化发展战略,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和深化。

兵团人以开放的心态,先后邀请外籍专家、学者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集成册出版发行。《洋插队》通过一本图书、双语发行、两次国际书展、四个不同国度、五位外籍作者在五户职工家庭的七天同吃同住,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呈现外国人眼中的兵团印象。

意大利著名记者马达罗两次深入兵团,结合他的所见所闻,从世界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角度对兵团人、兵团历史、发展奇迹做了记录,编写完成了《历史的抉择》一书。此书编写完成后,兵团成功在意大利历史名城特雷维索市举行出版发行仪式,这是兵团首次赴欧洲举办对外宣传活动,得到意大利社会各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增进了国内外读者对兵团的了解和关注。

开放兵团,共谋发展。兵团不断加强与内陆、港澳地区、中亚及欧洲国家间的文化互访,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传播平台,兵团各种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外交活动、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载体不断走出新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让国内外了解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兵团文化已成为兵团人肩负的文化责任,兵团要着力做好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以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唱响时代旋律。

兵团人把红色的血脉扎根在新疆的土地,用青春、汗水和拼搏书写着传奇。筚路蓝缕60年,兵团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又一个甲子的征程从这里开始。

责编:王凤娟

说话

猜你喜欢
军垦杂技团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兵团记忆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兵团在
借伞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