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源生态美

2014-01-30 22:00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6期
关键词:凌源市经济林水土保持

李 志

(凌源市水土保持局,辽宁 凌源 122500)

凌源市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接锦州连承德邻北京,自古有“天然孔道”之称,是“红山女神”的故乡,总面积3 278 km2,人口65万人。凌源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大凌河沿岸穴居,夏朝属孤竹国,辽为古榆州,清置塔子沟厅,1914年取大凌河发源之意定名,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干旱缺水耕地少。年均降水520 mm,人均耕地0.08 hm2。

凌源南部属燕山山脉华北森林植物区系,北部属努鲁虎山脉内蒙干旱草原植物区系,自古原始森林茂密,天然草场丰美,县志里有“大虎率小虎结队而行”、“棒打豹瓢舀鱼,野鸡飞到菜锅里”的描述,后遭元、清两朝破坏及近代的人为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据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初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 824.8 km2,占总面积的86.2%,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1 响应号召,发动群众,凌源山河面貌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凌源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以劳动积累工的形式,开展了植树造林、闸沟治河、建水库、修塘坝等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期间,凌源涌现出了牛河梁2.67万hm2油松林,堪称亚洲最大的人工油松林;欺天山200 hm2油松林、66.67 hm2苹果园;毛杖子200 hm2油松林等经典之笔,享誉国内外,这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王世宗(时任宋杖子公社宋杖子大队党支部书记),朝阳地区劳动模范张凤琢(时任沟门子公社毛杖子大队党支部书记)。

20世纪70年代,凌源人民在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粮食跨纲要”号召下,干部群众齐参战,继续实行农民劳动积累工,大力兴修水平梯田1.33万hm2,使“三跑田”变“三保田”,这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凌源成为当时朝阳地区粮食生产第一个跨纲要县。

20世纪80年代初,凌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6%提高到20.4%,水土流失有所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变。198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为朝阳地区制定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造林种草为重点,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山区建设方针。30多年来,凌源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县乡两级均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县乡主要政府领导任组长,县乡党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乡水利、林业、畜牧、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实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工程。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动员部署和总结表彰专题会议。每年4—10月,月月都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视察检查活动。同时,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党政年度工作责任制内容,签订责任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凌源市水土保持部门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指导和工程验收,为大规模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凌源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土保持 “人民战争”,每年春夏秋开展连村会战、全乡会战,做到了乡乡有战场,参战人数之多,工程规模之大,治理速度之快,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先后涌现出了刘杖子乡石佛沟小流域、前进乡雹神庙小流域、大王杖子乡天竺山小流域等综合治理典型。同时,也涌现出了肖庆(时任凌源县水利局局长)、张景兴(时任刘杖子乡党委书记)、葛长春(时任前进乡党委书记)、李香春(刘杖子乡王杖子村村民)等一批省级劳动模范。

2 政策调动,综合治理,生态建设结硕果

199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 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1997年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凌源市结合凌源实际,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开发“四荒”资源有关政策的若干规定》,有组织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四荒”出让工作。凌源市水保部门深入到各乡镇,协助组织“四荒”拍卖,先后在宋杖子镇北沟村、四合当镇张涵杖子村等地举行了“四荒”拍卖现场会。全市共出让“四荒”4.4万hm2,有1.2万农民及社会人士购买。

“四荒”资源出让后,凌源市出现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喜人局面,形成了全社会办水保的热潮,凌源涌现出了许多“四荒”治理开发典型户,从而大大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乌兰白镇七间房村农民冀万珍,于1999年出资5万元,购买了30.2 hm2荒山30年的使用权。10多年来,在水保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他投资150多万元,修水平梯田、果树台田,建大扁杏园24 hm2、大枣园1.33 hm2,闸沟造地建石谷坊5座造地3 hm2,建1 000 m3容量水窖1座,打大口井1眼,埋设灌溉管道3 000 m,修防渗渠1 000 m。如今冀万珍年收入20多万元,先后荣获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四荒”治理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村村民张瑞娥,1998年承包了本村的大西沟,总面积300 hm2。10多年来,治理荒山66.67 hm2,封山200 hm2,栽植大枣3 000株,大扁杏、梨、李子等2万余株;修建塘坝1座、蓄水池3座,铺设引水管道2 600 m;修建石坝18道,防洪墙420 m。昔日荒芜的大西沟,如今变成了林木茂盛、花果飘香的园林,年收入10万元。2006年,张瑞娥荣获全国绿化女状元提名奖,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2012年荣获朝阳市劳动模范,被朝阳市和凌源市授予造林大户、造林状元、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凌源市供销联社畜产品公司职工满秀文,2002年以6.2万元承包了三家子乡盆子窑村六道沟小流域66.67 hm230年的“四荒”使用权。目前已投入资金130万元,栽种核桃5 000株,南果梨、锦丰梨、苹果梨、冬蜜梨3 000株,大枣1 000株,扁杏1 000株,食用杏2 000株,樟子松2万株,云杉2万株,建羊舍900 m2,修果树台田13.33 hm2、水平梯田3.33 hm2,建塘坝1座,铺设果树灌溉管路1 500 m,育核桃、京桃等苗木15万株,2013年经济收入超15万元。凌源市鹏祥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兆鹏,于2011年7月以年租金8万元,租赁了乌兰白镇哈叭气村和孟杖子村14.8 hm2荒山。3年来,投资800多万元,兴建凌水山庄,建别墅11栋、温室大棚53栋,日常生产经营人员30人,年经济收入110万元。如今,“四荒”治理典型遍布凌源各地,“四荒”治理各具特色,精彩夺目,“四荒”开发各显神通,效益显著,大大加快了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3 科学治理,创新模式,提质增效上水平

1981年凌源被列为辽宁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县,共开展了国家、省、市三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开始对74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从此走上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坚持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坚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科学治理轨道。

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以水土保持区划为指导,紧密结合凌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保护地、猪牛禽、经济林”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探索出了“山上生态林戴帽,采取水平槽、鱼鳞坑等工程整地措施,按10年一遇3 h、6 h降雨标准设计施工,营造油松、侧柏、刺槐等生态林;中间经济林拦腰,采取果树台田工程措施,按20年一遇3 h、6 h降雨标准设计施工,建设苹果、梨、扁杏、山杏、大枣、核桃、板栗等干鲜果经济林;山下粮、菜、牧成片,采取水平梯田、保护地、畜牧小区规模建设;沟河拦排配套成龙,采取沟壑上游谷坊拦、下游塘坝蓄,小河道治理河靠山、路靠边、路坝结合树镶边”的金字塔治理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把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建成了各类型经济区。

林果生态型(生态林、经济林)。雹神庙(前进全乡)小流域总面积82 km2,自1981年被列为辽宁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历经2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林果生态型小流域。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6%,苹果、山楂、葡萄等果园面积达500 hm2,全乡人均果树60株,仅果树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5 000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林菜畜牧型(经济林、保护地、畜牧业)。天竺山(大王杖子全乡)小流域总面积105 km2, 1981年被列为辽宁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历经20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该小流域已建成林菜牧型小流域。目前,该小流域山杏经济林达3 400 hm2;在坡耕地和荒山上建蔬菜大棚3 500栋;全乡有养猪大户506户,年出栏12万头,其中省级标准化畜牧小区3个。全乡年人均收入1.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林菜大棚型(经济林、保护地)。城关镇十五里堡村总面积14.74 km2,共10个组753户2 766口人,耕地269 hm2,经过20多年的建设,现已建成林菜型小流域。山上有山杏经济林233 hm2;山下坡耕地、荒山上建蔬菜保护地200 hm2,户均2个棚,仅蔬菜保护地年人均收入3.6万元。

林菜粮食型(经济林、保护地、高产玉米)。四合当镇下河套(东大杖子村)小流域,在山上建山杏经济林133 hm2;在山下坡耕地、荒山建保护地蔬菜大棚133 hm2;在山下修水平梯田、闸沟造地133 hm2。全村465户1 580口人,户均一个棚,年均总收入突破2 0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超1.2万元。

1991年凌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金字塔治理模式在朝阳市推广。1998年至今,凌源连续四期共39条小流域被列为国家大凌河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5.1万 hm2,国家投资3 200万元。前三期已竣工的29条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000年4月凌源市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称号。

4 改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助民生

经过30多年的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各项目区的小流域已建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2.5%,年均拦蓄泥沙432万t,年均拦蓄径流1.7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52.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鸡、野兔明显增多,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达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沟,天然降水得到就地拦蓄利用,洪水灾害大为减少。如今走在凌源大地,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满山滴翠,遍谷流芳;一会儿有山鸡扑飞,一会儿有野兔蹦跳,一会儿听昆虫吟唱,一会儿闻农民朗笑;植物群落开始正向演替,生态日趋平衡,展现出一幅环境友好型的美好景象。

经过30多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凌源农业基础不断增强,形成了蔬菜、花卉、仁用杏、生猪、肉牛等产业。目前,凌源已建成我国东北地区最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47万hm2,各种蔬菜年产量200万t。鲜切花、种球繁育基地3 333.3 hm2,年产种球2.5亿粒、鲜切花5.5亿支,国内花卉界有“南有云南,北有凌源”之誉。蔬菜、花卉两项年总产值44亿元。凌源粮食生产实现了11年连增,粮食年产量2.5亿kg。凌源市是“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中国名特优仁用杏之乡”。全市经济林总面积8万hm2,山杏仁、扁杏仁年产量1.26万 t,林业年产值达33.37亿元。凌源还是“全国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 和“省级现代养牛示范区” ,畜牧业年总产值达41亿元。猪饲养量84万头,年出栏量47万头;肉牛年饲养量73万头,年出栏量30万头。

历经3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凌源市的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及商品率显著提高,社会总产值、农业总收入、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较治理前有大幅增长。广大农民通过保护地、猪牛禽、经济林经营实现了脱贫致富,2013年全市居民人均收入9 803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58元的169倍。

5 依法防治,强化监督,凌源水保谱新篇

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23年来,凌源市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坚持面向“四大班子”、面向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大众、面向企业法人,让活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市政府已将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纳入多部门联合审批事项之一,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主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积极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

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但长期以来“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凌源市设立了水土保持局,配备了专职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水土保持部门独立执法,同时,乡镇级也设置了专职水土保持监督员。自2002年以来,辽宁省实施封山禁牧,凌源市乡镇配备了专职管护员400名,目前全市建成了市乡两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护体系。 2009年6月,凌源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期间,凌源市政府出台了《凌源市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细则》,从此,开始了城市水土保持,凡在城区内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建设项目,都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下发了《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办理一切审批手续的前置条件;下发了《关于加强铁选及深加工企业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凌源市水土保持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从而有效推动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工作中,凌源市重点开展了城市水保、水保方案实施和水保设施验收。历经两年不懈努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水土保持监督员自身素质明显提高,认真履行水土保持监督权、收费权及审批权等职责,坚持做到水土保持“三同时”,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效地遏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行为。凌源市水土保持局档案管理达省一级单位要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在2011年8月水利部松辽委工作验收中以辽宁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

猜你喜欢
凌源市经济林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凌源市博物馆藏辽瓷精品简述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凌源市下朝阳沟辽墓清理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