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龙
(广元市水务局,四川 广元628017)
(责任编辑 张培虎)
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当前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也是当前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广元市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营林种草、建设坡面水系及小型蓄排水工程,明显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人居环境,增强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其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元市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嘉陵江中上游,四川盆周北部山区,为米仓山、龙门山、盆北低山及岷山、大巴山南部五大单元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和褶皱强度从北向南逐渐减弱,地势总体呈西北高陡、东南低缓走向。下辖4 县3 区,土地总面积16 313.8 km2,其中耕地35.11 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1.5%。2010年广元市总人口311.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6 万人,人口密度约191 人/km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 036 元。区内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人地矛盾较突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 044.8 mm。据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全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7 769.3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56%,其中轻度1 361.5 km2、中度3 949.0 km2、强烈2 234.2 km2、极强烈189.1 km2、剧烈35.5 km2,年土壤侵蚀模数达2 242 t/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生活贫困,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广元市自1995年被列入国家“长治”工程新增第三期项目区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债项目、灾后重建生态治理工程、国家农发水保项目、中央坡耕地治理试点工程、省级财政资金治理工程、其他部门及专业户治理项目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223 条,完成各类投资73 945.4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7 505.6万元,完成土石方4 766.4 万m3,群众投劳4 107.3万工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052.87 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19 158.3 hm2、水土保持林72 638.8 hm2、经果林42 270 hm2,种草11 318.1 hm2,封育治理127 811.3 hm2,修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67 642 座、坡面水系工程2 697.4 km。经过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实践,我市苍溪县在北门沟、蛾溪河、沙人沟等小流域成功开展了以“六个一”加“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庭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旺苍县通过引进业主,形成了以南阳河小流域为代表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果、草、畜”高效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青川县在大沟小流域实施以农户为主、业主加入的333 hm2茶叶产业带,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全市先后建成了旺苍县麻英河、苍溪县阎家沟、剑阁县抄手小流域等“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变了群众认识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对于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提高了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建设水平梯田增加了宜耕土地面积,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遏制了土壤肥力下降,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力和粮食生产能力;营造坡面排水系统和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明显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根据调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49.24 万t,年均增加有效降水利用量1 482.2 万m3,年均增加经济收入4 611.872 万元,年均增加粮食产量1 434.4 万kg,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收176 元。随着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广元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项目区内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治理难度大、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较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规划。二是项目建设要与县域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协调,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要符合项目区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把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创新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财政资金报账制、项目公示制、建设监理制、产权确认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工程管护责任制等制度,明晰产权,切实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持续发挥和水土资源永续利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协调机构,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机构职能,拓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投资途径,整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的项目资金,同时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加大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实现既遏制水土流失又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目标,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一是要做到密切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重视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将水土保持科研成果与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相结合,积极引进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新品种和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做好科研成果推广工作。三是要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建设,发挥水土保持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带动区域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发展。四是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群众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水土保持科技应用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
一是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根据各小流域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科学配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和经济林果品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各小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种植、养殖业,适度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目的,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四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挥,奠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