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涛
上海港联门诊部,上海200122
中医“阴阳”的核心理论是细胞代谢
戴元涛
上海港联门诊部,上海200122
中医的“阴阳”是一门哲学术语,是一种方法论。中医能治好病决非偶然,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通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活血化瘀”来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中医“阴阳”的核心理论是细胞代谢这一命题成立,那么,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细胞代谢;理论体系
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医学中的阴阳理论,则是一种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规律,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
1.1 在解剖方面
《灵枢·寿夭刚柔篇》曰: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2 在生理方面
《素问·空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物质的储藏;阳代表机体能量的活动,能卫外固守阴精的作用。
1.3 在病理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等。
1.4 在诊断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5 在治疗方面
泻有余,补不足,以调整平衡阴阳为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1]。
阴阳既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阴阳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把人体归纳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来涵盖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也就是说,把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的辩证关系简单化,只用阴阳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变化万千的辩证方法,来涵盖人体运动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中医的阴阳理论,这是古人理性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内在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基础科学知识。然而我们却没有沿着前人知识的理性指引,进入现代科研大门,而是在门外徘徊,就目前我国中医的现状,仍是墨守成规,依附于传统的由阴阳理论到阴阳理论,而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
中医理论就是多层面地论述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然而从整体观的哲学层面出发,认为自然界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提倡起居有常,因时之序才能保持健康。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则生病,视人体脏俯组织、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构成一体,治病无论用针,施药都着眼於整体,辩证论治,治病必求其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提倡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等。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医理论不可能去研究生命实体,即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所以在中医的“阴阳”、“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等都不能准确地表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具体位置和过程,诊断都不是建立在理化基础之上[2]。
总的说来,在细节上是不精确的,有的是笼统的、模糊的,多数只有病人的自我感觉,缺少客观标准,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十六世纪塞尔维特和十七世纪初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使生理学在实验基础上变为科学,到十八世纪病理学开始发展,随着显微镜在医学上的应用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十九世纪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之后德国病理学家维尔肖提出,细胞只有来自细胞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为人体生命实体找到了微观结构,从而证实了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体和人类的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近代在生命科学中对细胞的研究,包括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分化和干细胞的研究,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的衰老和细胞的死亡等[3]。
通过对细胞生物的综合研究,从而对构成生命实体的基本元素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疾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找到了依据。
在地球上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和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的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①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生命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作为祖国医学,中医本身就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还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的生命现象,都不可能离开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细胞的新陈代谢全过程。中医理论应当接纳这个共识,来拓宽和发展自身的理论。要传承中医,要发扬中医,要推进中医现代化,只有将中医的理论核心,由原来人体的无形事物“阴阳”转移到人体的有形实体—细胞上来。
如果把中医理论在微观上从细胞层面上来加以思考,运用细胞时空代谢学说来破译中医基础理论,及在中医古籍书刊中凡是提到中医“阴阳”核心理论的,就运用近代细胞学的新陈代谢来加以破译,关于这方面,本人已作过尝试,并指导临床。如果这一点成为现实,那么古老的祖国医学核心元素,决不是抽象的、模糊的无形事物,而是有形的、具体的、客观的具有生命的实体—细胞。
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生命体不断地将体内自生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称为异化作用。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则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4]。任何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能量,所以说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任何能量的转换也必然伴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是同时进行,它们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两个生理过程[5]。
细胞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是细胞直接浸浴的场所。然而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料,也直接由内环境所供应,细胞的代谢产物又是先排到内环境中,内环境中各项理化因素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臟腑组织细胞生命体正常代谢活动的条件。是自由生命体的生态家园及生命体的健康保证。
在内环境中,人体最重要的体液是血液,血液作为细胞外液的组成部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盈于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并在心脏“泵”作用下循环不已,在完整的生命体内,起着运输物质、联系各臟腑组织器管的代谢功能及维持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如碳水化合物、营养物质、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细胞等稳态性[6]。如果血液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那么臟腑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临床血液检测就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一旦有某种不利因素干扰生命体的正常代谢,就会使内环境血液的理化因素失去稳定状态,导致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紊乱,轻则将自我修复,保持动态平衡,重则产生疾病,严重时则危及生命。
人体的臟腑组织都分别由相同种类的细胞群体的结合,细胞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稳态是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是臟腑组织器管新陈代谢的生态家园。由此看来,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稳态是不容改变的,它将随时随地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稳态一旦改变,必然影响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久而久之,改变细胞的时空代谢,同时也导致臟腑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引起疾病。在治疗上无论是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由异常转化为正常,保持动态平衡,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讲辩证论治,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讲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如对待外感发热的病人,运用中医治疗,只要辩证论治准确,方法对头,一般在24 h内发热就会退净[7]。如本人在二十多年前收治一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病员,高热不退后出现痉挛和嗜睡、脑电图异常,当时我只用了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处方三剂,半小时服一次,每次30 mL,在24 h内高热退净,一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之后,像这种疾病是屡试屡效。经化验,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并没有抑制嗜神经病毒的作用,哪又为什么能治好乙型脑炎呢?原因是,中医用药是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浮(发散)降沉(下行通利)活血化瘀来治疗疾病的。通过中药的四气(温热寒凉)来平衡细胞外液的寒热温差。通过中药不同性味的辛、甘、酸、苦、咸注入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从而净化和平衡细胞外液的生态环境,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达到细胞内容物的稳态,平衡机体的酸碱度。由于乙脑患者高热迟迟不退,是气分热加血分热,所以用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用苦寒、甘寒等中药进行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而且半小时服药一次,连续进行[8]。这样,细胞外液的温度就渐渐下降,患者的高热也渐渐退净,血液得到净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病毒也由此失去生存条件,疾病也就治愈。
综上所述,中医开具的处方不外乎五种性味—辛、甘、酸、苦、咸的混合,这五种性味也是人体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医生在开处方前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把不同症候群归纳起来,再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辩证论治,根据药物五种性味在脏腑中的归经来处方用药,不论其中药方大小多少,但少则是一种性味,多则是五种性味的混合,不同的处方则体现各种性味的不同侧重,病人服用后,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将五种性味注入人体的血液中,即人体细胞的外液环境中,这样,周边的组织细胞就根据自身的需求从中吸收有益的性味,来营养和修复自己,然后对那些多余或不需要的性味最终由自身的细胞外液周而复始地运转来排出体外,以保持人体内环境溶液处于净化平衡状态。所以中医是能治疗各种疾病的。如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也同样如此,因为形成肿瘤的概念有两点:①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个体细胞体积增大;②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细胞个数增多,这样就形成了组织占位,这种占位多伴是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失调,因为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所合成蛋白质的质量、数量、种类都有所差异,在恶性肿瘤中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也会产生变化。对于它的治疗,只有改变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把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由异常代谢转化为正常代谢,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中药能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近十余年来,我就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临床,如对甲状腺瘤、小叶增生、子宫肌瘤、肾上腺瘤、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肺癌、肝癌、胃癌等进行治疗,有的肿瘤消失、有的腹水退净、有的肝硬化消失、有的糖尿病胰岛被激活、有的取得良好效果,有的能延长生命。对于有的病人细胞的时空代谢不能逆转、组织细胞坏死的则死亡。
我们不妨对上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一番归纳、就得出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在宏观上中医有阴阳学说的辩证关系;②在微观上有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的生命实体—细胞。然而,细胞的时空代谢,又成为阴阳学说论理关系的基本元素。像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无形到有形,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中医理论体系。
[1]素问.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3]王建伟,陈瑶,韩峰,等.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病灶伴蛋壳样钙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3):358-361.
[4]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5]连冬花.系统科学视域中的中医理论及其创新[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 (4):46-49.
[6]董向辉,戴汝为.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58-1463,1478.
[7]刘带,李锐锋.论中医理论中的系统整体性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 (3):90-93.
[8]钱会南.《黄帝内经太素》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的作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3.
R226
A
1672-5654(2014)10(c)-0184-03
2014-07-28)
戴元涛(1941-),男,汉族,江苏阜宁,大专,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