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闰冰
(厦门英才学校)
陈嘉庚先生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及华侨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倾尽毕生精力和财力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村早已享誉海内外。那些风格独具的建筑、雕塑、书法、绘画,既有对南洋殖民地及西欧古典主义建筑形式的承袭,也有他本人对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追求,成了“嘉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科以厦门市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为抓手,努力拓宽渠道,开发与实践富有闽南文化情境的乡土美术系列课程,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花了3年时间就《“嘉庚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这一子课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尝试。下面就如何因地制宜挖掘“嘉庚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学美术课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嘉庚文化”中的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分层处理,体现层次性、整体性、系列性,并使之转化为美术课程。
预期目标是:
1.对“嘉庚文化”中的美术文化资源的实物、图像、影像、文字等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归类和整理,丰富、完善、填补、发展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史。
2.分析“嘉庚文化”中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构建具有乡土文化的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并呈现样本。
3.丰富“嘉庚文化”资源,探索学校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4.认真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嘉庚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努力增强他们对“嘉庚文化”的感悟能力,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形成对优秀传统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
1.了解集美学村,积极构建“嘉庚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库
陈嘉庚先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爱国华侨领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企业家。他一生独具匠心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和超凡的艺术创造,孕育并形成的嘉庚精神堪称中华民族宝贵思想财富之一。集美学村是美学具体体现的上乘之作,汇集着建筑、装饰设计、雕塑、书法、绘画、景观设计等美学元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中学美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起源地——集美学村及嘉庚纪念胜地(集美鳌园、陈嘉庚故居、集美归来园、陈嘉庚纪念馆)等距离我校不远,这为我们开发“嘉庚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课题组的老师们集中参观集美鳌园、陈嘉庚故居、陈嘉庚纪念馆等地,通过收看集美新闻,广泛浏览各大网站,如《中国厦门旅游网》《集美网》等,关注《厦门日报》《集美报》《集美校友》《陈嘉庚研究》等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信息,及时摄取、储备有关信息和资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将积累的资料保存在电脑里,并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对其他学科有借鉴价值的共用性资源,及时整理、储存到专用空间里。目前课程素材资源库已初具规模,并对收集到的各类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符合中学生美术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对一些能以文字、图片或视频体现的课程资源建立电子化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素材库”。经过分析处理后的图片、实物和资料,为系统地编写《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2.策划编辑《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拓展美术学习空间
校本教材《畅游集美学村》主要呈现为下列几种形式:(1)课本(即教材);(2)活页材料;(3)文字资料;(4)画册资料;(5)专题集录。其中以创编教学用书为主,分三种资源编排了美术校本教材综合本,里面含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各类活动、传统美术文化和现代美术文化六个方面,共四节课的学习内容。编排力求做到规范,实用。
1.精挑细选,择其“适者”而教之
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托,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尝试进行美术教材与“嘉庚文化”美术资源二者的有效对接。高中美术新课程开设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设计》《工艺》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编写方式又有不同,如《美术鉴赏》不同于以往的《美术欣赏》,旧版本的《美术欣赏》基本是一本编年史,按历史断代来组织教材,现在使用的《美术鉴赏》是以艺术的语言来分类,按具象、意象、抽象等组织教材,比较符合学生对美术本体知识和语言的认识深化过程。因此,我们对接教材时,基本是以一个个单元课程来进行衔接。
在此基础上认真设置单元课程,分析哪些单元课程可以融入“嘉庚文化”美术资源。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有几课内容与“嘉庚文化”课程资源内容具有一致性,通过对教材和“嘉庚文化”中的美术资源的重组和改编,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集美,触摸集美的人文景观,感受集美的历史文化。如将集美学村中体现“嘉庚文化”美学特质的建筑、装饰设计、雕塑、书法、绘画、景观设计等素材选择性地整合成高中《美术鉴赏》的《建筑欣赏》单元和初中《美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单元。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中如能用好乡土素材,就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乡土美术课程。比如吴老师执教的《艺术鳌园——雕塑与书法》,课前先带学生到集美鳌园实地考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尝试以书法的发展历史为主线,结合“嘉庚文化”中的相关书法类资源,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起书法的发展史,还历史以生动的本来面目。在欣赏环节,吴老师特意安排了鳌园雕塑和书法的图片欣赏,引领学生走进集美鳌园的雕塑和书法世界。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鳌园的认识全面而具体,印象也更深刻,完成的作业质量也比较高。
2.综合实践,付诸活动而化之
“嘉庚文化”反映了厦门集美这个地方的人文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所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让他们了解嘉庚文化,热爱嘉庚文化,无疑是丰富其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之途。
(1)以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集美的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内涵丰富,风景名胜、民俗、庆典、文化艺术活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嘉庚文化”中的美学元素;把美术课堂移到陈嘉庚纪念胜地,让学生在游玩中,切实观察、细腻感受集美学村自然风光之美、人文景观之魅力。要求学生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嘉庚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嘉庚文化”美学欣赏课同音乐、社会政治、电脑美术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结合,不断强化乡土美术教学的生活和艺术的质感。在美术创作中要求学生既可以就地取材,又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开发,从而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鲜明的美术作品。
(2)以集美为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
利用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建筑、自然景色、文化艺术资源,开展校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嘉庚建筑的设计风格。比如,本人在教学《印象学村——嘉庚建筑》时,把学生带到集美旅游沿线,学生既熟悉又兴奋,因为虽然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但却是自己第一次用美术创作的形式表现眼中的集美。教师引导学生抓景物造型特点,学生很快发现“嘉庚式建筑风格”的特点。特点抓住了,学生写生、创作热情也点燃了,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法(国画、水粉、线描)或局部或整体表现主题,展现的作品千姿百态,情趣横生!
(3)以美术作品为载体,宣传保护集美的人文景观
每年到集美游览的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旅游资源投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这里有国家最高等级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也有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在校本教材中,我们设置了《印象学村》、《龙舟竞渡》、《艺术鳌园》等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嘉庚建筑独特的艺术价值,把美术作品与宣传保护家乡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或绘画等多种形式,使具有特色的“嘉庚文化”深入学生内心,用行动去继承和发扬嘉庚精神,不断润泽学生的爱乡情结。
1.成功编写出《畅游集美学村》美术校本教材
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编写出了备受业内专家赞誉的《畅游集美学村》美术校本教材,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之成为厦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乡土美术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畅游集美学村》美术校本教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各种活动、传统美术文化和现代美术文化四个版块的内容,课题组的老师将校本课程列入学期教学计划,根据教学情况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学习内容,真正把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2.创新美术课堂,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通过“嘉庚文化”的美术教学,学生饱览了集美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厦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尤其是与其它学生不太容易接触到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富有地方特色的、与学生生活贴切的艺术形式。如《印象学村——嘉庚建筑》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本人就上网搜集各类相关图片,并精心分类,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欣赏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学习氛围愉悦。当画面出现被形象的称为“穿西装戴斗笠”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式建筑时,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时候的学习完全是高效的、自主的。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付出比以往传统教学多出许多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再是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在教学和专业上都得到的锻炼和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嘉庚文化”资源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里面有许多的内涵有待我们去研究和挖掘,把“嘉庚文化”融入中学美术课程,探索和实践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如何进一步将这个课题做精、做深、做大,还需要不懈的思考和辛勤的实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少斌.陈嘉庚研究文集.厦新出(2003)内书第045号.
[3]尹少淳.新课程美术案例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基于文成县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2005,(5).
[5]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