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建中,包 钢,张智酝,汪海涛
(1.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3005,淮安;2.江苏淮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223005,淮安)
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召开的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作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同时还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说明了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盖高楼、建广场,必须高起点规划,在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
在城镇化建设规划时,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应该单独规划,各级水利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并监督规划的执行,坚决杜绝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水利问题。因此,通过对城镇化建设中水利方面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关键问题研究,以期对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关水利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在水资源方面,主要是城镇供水和雨洪利用问题;在水安全方面,主要是防洪和排涝安全问题;在水环境方面,主要是要保证水清,改善水环境,解决水污染问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始终,保一汪碧水,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城镇供水方面,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居民数量和产业布局,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再根据城镇所在县区的区域供水或农村供水规划,确定城镇供水水源。在确定用水总量时,应根据不同水平年分别计算。
在雨洪利用方面,主要应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低冲击开发模式其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低冲击开发模式不仅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还可以降低城市在排涝方面的投入。目前,世界上雨水收集技术主要有屋面雨水收集技术、土壤入渗雨水收集技术、下沉式绿地、广场和停车场等直接入渗收集技术等。屋面雨水收集技术是指直接收集初期弃流后的屋面雨水,适用于独栋建筑;土壤入渗雨水收集技术是收集土壤渗透的雨水,主要利用地下车库的顶板或广场的下部,铺设排水板,收集雨水;下沉式绿地、广场和停车场等直接入渗收集技术是利用人造地形,收集雨水。采用各种方法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水景观、冲洗汽车、灌溉和绿化用水。
在防洪方面,首先应根据城镇人口和规模,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洪水重现期,一般城镇非农业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洪水重现期为20年一遇~50年一遇。经过近几十年的治理,城镇防洪一般都纳入大的流域防洪范畴,从流域整体看,城镇防洪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以城镇为个体具体分析,防洪问题仍不可忽视。主要是因为城镇周围的排涝河道对于具体的城镇来讲,具有防洪功能,因此城镇周边的大中型排涝河道堤防应作为城镇防洪堤圈,河道堤防应按照城镇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防洪规划按照“河堤并治,提高标准;泄蓄兼顾,挡排结合;工非并举,确保安全;注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基本原则进行。
在排涝方面,城镇排涝标准一般为10年一遇,个别有大型厂矿企业的城镇排涝标准可为20年一遇。在排涝工程规划时,应按照“分片治理、高低分开”的原则进行。在城镇化建设中,因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性质,有的甚至填塘造地,造成城市下垫面透水性能减弱,持水能力降低,径流量加大,削弱了对降雨的调蓄能力,加大了排涝压力。因此各级水利部门要引导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明确城镇水面率不得低于现状,扎实推进河道蓝线规划,采用雨水入渗措施,降低径流系数。目前常用的雨水入渗技术措施主要为:推广渗水地面、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尽可能地减少硬化不透水地面;推行下沉式绿地,实施生态护坡。
水环境方面主要是要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改善水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作贡献。
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措施是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城镇工业生产及生活污水等水污染问题;进行河道水生态修复和水系沟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推广生态沟建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对于已建或即将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地方水利部门应监督其运行,保证达标排放,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事件发生。
对城镇内部和周边承担城镇排涝任务的河道应进行河道修复,包括底泥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和护坡建设、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等。通过修复河道和内部水系沟通,给予河道适度的坡降,保持城镇水系河道畅通,使河道内的水在循环水系内形成流速。必要时,在河道上游修建提水设施,确保河道水流达到一定的流速,同时,可以使河道自净能力得到恢复,这样就能形成河道水体环境的良性平衡。通过河道整治及护岸建设,辅以植物以及各类景观小品等,使其在满足生态、经济的前提下,提供给人们景观优美的多样开放空间。河道护岸应以软护岸为主,如植被缓坡护岸、板根作护岸等,对于河道凹湾段和险工段,可以采用硬质护岸以保证河道和堤防安全。
对于通过城镇内河道排涝的农田,应大力推广生态沟建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难以解决,而生态沟技术可以使农业面源污染在发生后得到解决。根据“兼顾农田排水和生态拦截功能,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生态降解”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各级排水沟,对其尾部进行挖深扩大,在沟底和两侧坡面种植水生经济作物,通过在沟尾新建生态拦截坝、节制闸等蓄水,保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通过上述措施,使排水沟在满足排涝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农田排水中所携带氮磷等养分的吸附、吸收和降解等生态功能,同时种植的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解决生态沟部分管护经费。生态沟建设密度应能满足农田排水要求和生态拦截需要,一般农田生态沟密度为100 m/hm2,如果污染较重或水质要求较高的,还可以通过增加生态绳来加速吸附、降解。
党的十八大提出 “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对城镇的防洪排涝及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避免以往在城镇化建设中忽视防洪保安和破坏水环境的现象发生。以上问题是根据近几年各地汛期陆续出现“城市观海”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这类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水利方面的技术支撑,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俞露.低冲击开发模式综述 [J].城市建设,2010(6).
[2]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J].科学咨询,2012(1).
[3]王岩,等.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机理初探 [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