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

2014-01-29 02:15翟潇宇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名作欣赏 2014年36期
关键词:土豪流行语网民

⊙翟潇宇[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

⊙翟潇宇[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比较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现实,也基本精当地总结和评判出了今年最引人关注也相对流行的“十大流行语”。其中有对网民智慧的生动总结,有媒体和网络对于这些生动语言的广泛传播的归纳。当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不乏直指人们内心的,也不乏反映公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更不乏让人深感诙谐、会心一笑的语言表达。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流行语的社会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流行语社会特征产生原因影响

“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由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编辑部集合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并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分别是“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作为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得以迅速窜红,其背后流行的原因,无非是语言省力原则,既节约了打字的时间,又很好地表达了想要表达的意思,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重新获得平衡的一种工具。

一、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特征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并传播,首先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社交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流行语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文化时尚”。

网络语言来源广泛,有时会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及其他符号(如“火星文”)。一部分流行语是由网民自创的;另一些流行语并非网民原创,而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其所指称的事件在真实世界中的时效性、影响力而流行起来;二是线下生活中的普通用语经网民刻意地加工渲染及传播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流行语同社会语言的关系。

(一)行业与流行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专用词等等。很多流行语由此产生。

例:“倒逼”,即逆向促使,是“迫使”“推动”等词的升级版,强化了反常规、逆向促动之义。

“倒逼”来源于经济领域中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作为经济学中的专业词语“倒逼”,如今扩大了使用范围,“由下而上”“由流溯源”“由果问因”等行为,都可以称“倒逼”。

(二)性别与流行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社会现实底蕴,因而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心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女汉子”,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形容女性可能拥有言行粗鲁、个性豪爽、独立、有男子气概等大众认为女性不应拥有的特质,多为褒义词。

“汉子”原本指男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女汉子”一词,“女汉子”指带有“纯爷们性格”的女性。

(三)社会地位与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流行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大V”几乎都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四)心理状况与流行语人们的社会心理情绪也会对流行语产生影响。例:微××,“微”本指小、细、轻、少、弱等,如今成了一个时尚语素,生活中出现了一批以“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

在革命年代,“土豪”一词是对地主阶级剥削者的称呼,“打土豪,分田地”是最为人熟知的口号。“土豪”也就“灰头土脸”地抬不起头。如今,“土豪”的“土”不再是“土地”的意思了,它拥有“老土”的意味,但它并不自卑,因为被称为“土豪”的这群人很有钱。他们“有钱”“无脑”“炫耀”。土豪金也被用来形容较为夸张的、以金色为主色调的、带有炫耀倾向的东西。“土豪”本是汉语中固有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特指有财有势、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今日之“土豪”泛指现实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群体。

(五)社会现象与流行语例:“赞”,中国汉字,基本意思是帮助、主持礼仪、夸奖等。在QQ空间等社交网络中,“赞”是表达认同态度的方式。由于各大社交网站都有“赞”功能,而且“赞”按钮速度快,非常符合快节奏的网络生活,于是互相点“赞”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赞”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种符号,表示赞赏、支持的意思。

二、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本身的特点在网络语汇中,流行语具有使用上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于是很多词语在原有的语义之外产生出新的语义。网络流行语正在成为网络民意表达的另类形式和便捷通道。网络流行语简洁、易上口,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想法的便捷通道。

网络流行语发展迅速。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快速而且频繁,尤其是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人都成了语言的创造者,大量新词语快速出现并迅速传播,影响广泛。

(二)政治经济的催生“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成为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语。

(三)热点事件的促使很多流行语都是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一些词语基于特定背景,与特定的新闻事件或者网络事件相联系,参照和考量社会现实是网民作为话语生产主体在对事件被动性接受、选择性认知和主动性理解后,参与信息意义重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手段,使得词语突破“能指”的所限,在“所指”上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转换,赋予词语特定涵义。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民意的另类表达形式,间接反映了网友的态度与心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

(四)多元文化的诱惑“逆袭”是从日语引进的新词,意思是在逆境中反击成功。如今意义和用法拓展,新事物冲击旧事物、后浪推前浪等,都可称“逆袭”。

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会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借用、吸收现象。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的借用与吸收。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特点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并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上述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五)大众传播的多样化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再加上网络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最初的流行语只是出现在某种活动或场合中,随着大众媒体的宣传开始流行起来。例:“光盘”就是吃光盘中饭菜的意思。2013年1月,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光盘行动”,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光盘”被捧为时尚新词,“今天你光盘了吗”成为流行语。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极易成为新闻点,被各种媒体所报道,从而促使更多网民和社会公众关注和讨论,影响力也不断扩散。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产生巨大舆论能量。网络流行语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为数众多的人去关注、谈论、传播,实现从点到面的舆论辐射,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势能。

(六)社会交际圈的分化“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如今,“土豪”已经成为热度盖过“高富帅”“白富美”“丝”等名词的新的群体标签,而且它在这几个名词之外建构了一个新的群体,划分出社会多元化群体的一部分。“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从暴发户、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这种称谓与群体标签,本质都是中国人内心与全社会文化内核中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

(七)网络民众的积极性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语言产生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求新的变化心理。网民中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绝对优势,同时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于是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了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群体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规范或是途径,以上只是对其中几种主要生成方式的概括和归纳。不同于传统语言,网络语汇的生成具有多样性、爆发性、时效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的快速流行并不依附于传统语言规范的渗透遗传力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实际是多元化和高效化的传播渠道。传统语言依靠时间上的遗传获得社会认可的权威地位,血统纯正、稳定性强,而网络语言则更多是依靠空间上的繁殖来获得数量上的膨胀,基因复杂,生长周期更替较迅速。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人们的影响很大。我们应该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一)正面影响

1.娱乐功能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并且经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娱乐功能。它幽默、搞笑、调侃和风趣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为广大网民缓解平常工作的压力和压抑的心情。

2.社会交流功能很多的网友因为对网络流行语感兴趣而成了朋友,比如“点赞”“互粉”。因为时尚简单,使得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更多的内容。日常生活中看到不满或不顺眼的事情,喜欢打抱不平的网友在网上一声“吆喝”,便会引来更多的网友关注,从而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整治了不少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

3.文化功能如果认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正在日益正规化。专家和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网友们有意或无意的创新,丰富了网络文化和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网民们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而反传统地、有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汉语中固有的修辞手段(如借代、隐喻、谐音等),构造出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并因其形象简单、表意丰富等成为网络交际中的“行话术语”,而且部分已经走出网络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

(二)负面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语言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具备一定的规范性。最为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它在网络上流传和运用是正常的。但是不少小学生和中学生却把这种语言使用在了作文中和学习中,其中有很多老师都看不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最好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接触的最多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网络上流行的东西,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以后是很难改正的。

2.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语序有很大的冲击。网络流行语新颖、简单、时尚、快捷的特点决定了它始终会与现代汉语语法和语序规则冲突。网友们为了创新不惜违背汉语言的运用规则,造成很多语序混乱、语义不明确的词和句子。正因为如此,网络流行语出现了一些令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词或句子,很多时候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另外,许多标点符号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原本是省略的意思,但是网民们却认为是无语、没话说的意思。

3.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也有很大的影响。词汇是现代汉语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违背了传统的造词风格和规则,缺乏明确规范的词语,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其次,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外来词,外国文化逐渐渗透到汉语言中,久而久之会淡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如前所述,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过去他们获取信息、形成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在如今的网络社会里,青少年可以自己选择网络信息,选择运用网络流行语,这就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挑战,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选择、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能力。鉴于网络流行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力,对其进行规范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规范那些不利于语言健康发展的流行语,反对那些将民族语言异化的流行语,但我们也不能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极端纯洁主义的态度,完全排斥网络流行语中对语言的创新使用,毕竟网络流行语中含有对语言发展有益的成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行语的产生与作用都与社会语言学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兴语体,流行语正在渗入更多的领域,反映了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和情感的各种需要、情绪和诉说。可以说,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及社会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有着时代的烙印,而且超越了性别和年龄的界限,运用起来生动活泼,既没有书面语那么拘谨,也没有日常生活用语那么平淡无奇。时代的变化和心理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语言的创新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流行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行语的产生有其现实社会基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符合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以更宽容和善意的态度来对待它,并促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1]2013十大网络流行语.百度百科,2013.

[2]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分析[J].语言文字,2009.

[3]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姚亚平.中国语言规范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翟潇宇,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土豪流行语网民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土豪是这样炫富滴
土豪来了
“土豪”一词蹿红网络
有感“网民节”